分享

HKIFF47 | 当生活重回正轨,第四十七届香港电影节观影笔记

 耐观影 2023-10-06 发布于泰国

北京时间4月10日,第四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正式圆满落幕,今年耐观影也派出了记者参与其中,在这场数十天的电影旅程中收获颇丰,以下为耐观影记者王新然所作的影节体验总结:


在扫去疫情的阴霾后,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终于得以顺利落地举办,内陆影迷们时隔三年再次踏上孕育无数经典电影的乐土,参与这场创作者与观众同欢的盛事。第四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活动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10日,在3月31日抵达香港后,我开启了十天的HKIFF之行。

关于影院

ABOUT CINEMAS

电影院的分布位置会关系到住宿与排片的安排。首先HKIFF并没有电影宫,各影院距离也并没有像FIRST所选电影院间的距离近。影院排布一般是两个影院为一组聚集在一起,而每组之间间隔稍远。

各影院地图 滑动查看更多

从我这几天的感受下来,一般比较受欢迎和关注的影片基本排在Premiere Elements(简称PE),进而是英皇戏院尖沙咀店(简称IS),像是重要的首映影片或者颁奖礼等活动多会在香港文化中心(简称KG)举行,英皇戏院时代广场店(简称TS)大多是一些较冷门的片子,M+戏院、香港艺术中心古天乐电影院(简称AC)基本上放映的都是老片修复版或者纪录片。所以住宿地点一般定在尖沙咀附近比较便捷,我与朋友住在佐敦,基本上除了要过海的TS和AC影院,其他影院十几分钟的步行就能到达。

关于影片

ABOUT FILMS

这次我一共看了30多部影片,但计划排片时会因为时间地点原因被迫放弃一些电影,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训练营》等口碑佳作,多少还是感到有些遗憾。不过对于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不少去年三大影节的片子和国内外经典修复,以及数位新人导演的惊艳首作,内心还是很满足的。

火鸟新秀(华语)

场刊内页

本届火鸟大奖新秀电影竞赛(国内)的所有影片皆是质量与热度齐飞,我也有幸看完了所有入围之作,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八部电影的喜好度和粗略观感如下:

NO.8《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虽然不太喜欢用“好不好睡”来评价一部影片,但在整个过程中我确实很难保持完全清醒。热带雨林、消失又复现的神兽意象、燥热下的现实与梦境彼此交织,这又是十年来众多试图延续阿彼察邦风格的影片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如果过于沉醉于自我呓语并且亦未形成鲜明个人风格的话,很难让观众产生理解导演意图的欲望。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长镜头太过于空洞,没有什么想要传达的意义,氛围也没有营造得很好,导致某些片段会变得有些难以忍受。其实听了映后导演的作答之后,大概能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但一些镜头语言与剧作上的硬伤还是让片子体现出很多不足。

NO.7《海鸥来过的房间》 

一部情感丰盈的新生导演之作,以契诃夫剧目《海鸥》为灵感,作家与演员、房东与房客的角色设定使得文本颇有戏剧张力。多重文本的互文与光影虚实结合,给予“作家”这一身份更多想象。摄影对前景的运用及框中框的构图方式完成了对真实情感及“窥视感”的表达,极具空间感的声音设计、如雨声、海浪声也协助了情感的铺陈。整部影片朦胧富有诗意,导演在半纪录片半剧情片的探索中寻找真实与虚伪的界限。只可惜影片文本的表意大于影像语言,而且导演想要实验的内容过多,影片容量有限,反而让主题变得不清晰。

NO.6《黑的教育》 

本片是柯某某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个人觉得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剧本作为处女作是一个比较讨巧的策略:这就是一部非常类型的黑色犯罪电影,视听上猎奇元素能够轻易抓住眼球;影片聚焦在一晚上发生的故事,对标《下班后》《好时光》这样的夜电影,所以时间短,节奏紧凑,剧作即使是很常规的三段式,在此间穿插无数反转与叙诡,整体观感也能算酣畅淋漓。

但本片最大的问题即是玩得太“脏”,在看之前还很好奇这部18禁的影片究竟有多么挑战观众底线,但结果证明我还是想得太简单:把强奸做笑料、直观的暴力血腥镜头,这部片子比普通屎尿屁剧的尺度超出太多。并不是说电影不能展现暴力或色情笑料,而是奇情元素至少得满足审美和表意两种功能其中的一个吧。在我看来柯震东选择这个剧本很大程度上是想宣泄自己经历众多风波后的复杂感悟,但情绪远远大于内涵,从而让人在短时间被剧烈的情绪冲击却没有消化的渠道。

NO.5《雪云》 

在这部电影诞生之前,导演邬浪曾创作过同名短片,并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短片单元,所以在此前听闻《雪云》入围柏林电影节奇遇单元时就很期待这部作品。对我来讲本片最优秀与最遗憾的地方皆在于视听:摄影真的很不错,对于空间的表现非常出色;至于声音方面,不知道是现场收音不太好还是拍摄完成后修改了台词,整部影片的后期配音会让人有些出戏。剧作上本片使用了非常多的意象,导演在映后关于这些意象具体表意的解答甚至要比影片本身更有意思。

NO.4《再团圆》 

本片同样是由一位新人导演执导兼编剧的首部长片,导演高临阳曾担任《野马分鬃》的编剧。首先因为导演是编剧出身,本片剧作非常扎实且细腻,但或许就是因为太过于扎实,整体的剧情节奏会有些过于丝丝入扣,不会带来太大的惊喜感,然而对于处女作来说,这种保险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映后提问环节时,能感觉得到导演的可爱真实,直言用知名老演员会出现不听导演话的情况,在监制管虎来到片场时会“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拍”,导演全程都在真诚地与观众分享新人导演在创作时期会面临的问题。


导演高临阳映后现场

NO.3《夜幕将至》 

曾在春节前举办的平遥电影节,我与本片无缘错过,这次终于能在香港弥补当时的遗憾。其实本片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常“突出”的优点,但导演能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更普罗大众都共有的生活困境,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更高一层的创作境界了。本片是一部以对话为主的公路片,随着路愈走愈窄,交通工具愈换愈小,主角面对亲戚长辈的相认、昔日老友的相遇、初恋情人的相见,再到为离世亲人掘坟,影片的情绪渲染也愈来愈重。影片无论是剧作还是视听都力求简洁,导演菅浩栋用最简单的方式、包裹之最真挚的感情以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然而这也是无数人的故事。

NO.2《一家子儿咕咕叫》 

去年荣获金马奖13项提名的《一家子儿咕咕叫》,在这一届的HKIFF也备受好评。剧本题材和结构很不错,每个人物基本上都有一到两条的故事线:生活在儿子失踪阴霾下的父亲、企图逃出家乡的女儿、忍辱承受父亲责怪与暴打的母亲、心底渴望家庭与爱情的孤儿,每个部分都交代得还算清楚。影片的调性与同为金马出身的《阳光普照》相近,但还不能够并驾齐驱,因为《咕咕叫》本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剪辑,可能是因为詹京霖集编导剪三重身份于一身,会出现舍不得删减的情况,导致前半段有很多没必要的镜头,显得有些许冗长。

导演詹京霖映后现场

其次是剧作虽优秀但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映后有观众提出本片的女性角色有点被过于忽略,但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在这里,因为不一定每部影片都必须花笔墨去塑造女性角色,只要不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或者厌女创作者对女性的恶意扭曲,在正常情况下我可以接受一些影片中女性角色作为工具人物出现,这与性别议题无关。

而在跟朋友聊到这个问题后我才顿悟,本片之所以会给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最开始是有女儿视角独立存在的,而到了影片中后段这一视角却不了了之,从而给观众一种故事没讲完的感觉。但除去这些不足,我依旧认为《咕咕叫》整体上是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NO.1《石门》 

这是本次影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部。我全程都在惊叹导演对于观众观影习惯作出的挑战。在这短短两个小时里,导演带领观众见证了中国二线城市的社会缩影,极具时代意义。导演在映后介绍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全员素人演员、边拍边写边剪,从而让这部片子拥有纪录片的纪实特质,并且将女性、阶级、社会、伦理道德等所有问题融合交杂在一起进行呈现,并不会有一般剧情片线索会有的那么强的条理感。

其次是创作者的态度,黄骥导演说他们的“思考是滞后于创作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社会症候诊断的批判视角,例如片中的捐卵、传销、“代孕”情节,导演一律没有强加任何道德观念,也不存在过于标榜自己的客观视角,只是见证并记录所见,正如本片大量使用的固定全景镜头,就是为了将观众抽离出电影内容本身,从而产生思考的空间。

其他单元

除了以上提及的火鸟大奖华语新秀影片外,其他单元的影片我也零碎看了许多,以下是我个人比较喜欢或者觉得因某些原因值得提及的作品。

大师与作者(大师级):《斯巴达男童乐园》 

这部算是我这次看过的所有片子中私心最喜欢的一部,导演尤里西·塞德尔曾经曾凭借“天堂三部曲”分别入围柏林、威尼斯、戛纳主竞赛。本片没有直接给出主题,无论是不可饶恕的恋童癖还是压抑至极的父权家庭,皆是在体现存留在欧洲的纳粹遗伤。其实影片全程我都在冒冷汗,那条关于恋童癖的线确实会有点挑战部分观众的道德底线,每当男主与男孩独处时的镜头都会有极强的性暗示,但正当以为要发生什么时又戛然而止,不过这种观影感受其实对我来说是享受的,因为从中可见导演对于节奏有极强的掌控能力。

环球视野:《脱缰少年》

看了这部电影后,确实觉得第75届戛纳将金摄影机奖颁给此片导演并非过誉,开头前十分钟还以为与其他街头问题少年电影无异,但两位导演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影片其实旨在透过青少年问题来反映有关印第安原住民的生存现状。其次导演非常善于使用符号与意象,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男主之一比尔企图在白人老板的万圣节派对上出售贵妇狗的幼崽,而老板却因贵妇狗伤害了自家饲养的火鸡而枪杀了它,当比尔抬头望去,老板身着美国队长的制服站在逆光中,手里紧握的是还在冒烟的猎枪。仅是“火鸡”“美国队长”等象征符号,就将印第安人被侵略的历史浓缩为这一帧的光影,电影的主题表达也昭然若揭。

香港首映:《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一部很轻松的喜剧小品,看完后连连感慨有多羡慕台湾地区的创作自由度,剧本还算大胆有创意,其中像是许光汉跳舞娘、“1号新郎与0号新郎”等笑点都成功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应。但可能是我对本片的期望有些过高,首先是CG效果做得有些廉价,看的时候会比较出戏;其次影片的关注度更多是依靠于主演们自身的热度以及两位之间的CP营销,在除去所谓的同性冥婚噱头后,本片人物塑造也并没有很立体,后半段对于泪点的营造还略显刻意。然而作为一部轻松向的类型片,《我和鬼》依旧算是对于同性题材电影做出的突破与尝试。

火鸟大奖纪录片竞赛:《神人之家》

《神人之家》在这一点上完成得非常出色,首先是得益于导演的毫无保留,将其家庭的全貌不加修饰展现在银幕之上;其次是电影之于生活乃至于情感的神奇作用,导演说最初拍摄时没有想过要成片,而只是想录制一些家庭的影像留作纪念,然而正是因为摄影机的在场,将平凡的生活场景从主观中抽离成客体,一家人在镜头下争吵、痛苦、和解、疗伤,用电影寻回家庭的归属,而家庭又反哺于电影的创作。映后导演说哥哥的小番茄还是种得很烂,母亲已经无法走路。生活没有变好,但生活还在继续。

修复经典:《顺风耳》 

经典电影的修复版我在这几天也看了不少,但这部曾入围第43届戛纳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却最让我印象深刻。影片结束后的嘉宾影人选谈由香港影评人刘嵚主持,将本片从各方面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和总结,比如片中大量运用的POV视点、flash back画面的突然穿插,政治与婚姻的互文,以及影片是如何运用室内的固定空间进行叙事,听完后觉得受益颇多。

刘嵚嘉宾影人选谈现场


关于互动

ABOUT INTERACTION

虽然没有赶上开幕式的红毯以及首映礼,但对于能在影节期间随处可见许多喜欢的导演与创作者甚至有机会进行交流,还是弥补了我内心的失落。在排队入场时经常能碰见许鞍华导演,幸好有一次自带了签字笔,成功要到签名。

石门专访

黄骥导演微博

《石门》首场放映结束已是深夜,主创团队在离场后又继续站在影院门口与我们这些影迷聊了许久,不只是像映后那样回提问,两位导演会耐心地听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馈。第二天中午,我跟随Flo姐代表耐观影采访了黄骥与大塚龙治导演夫妇以及主演姚红贵,本次影节愿望之一达成~

《石门》主创团队与耐观影专访记者Flo

颁奖礼

本次火鸟单元的最大赢家非斩获三项大奖的《石门》莫属。黄骥导演在上台替母亲领取最佳女演员奖项时的潸然泪下,以及火鸟大奖致辞时夫妇两人的无言与拥抱,都令现场所有人动容。

《石门》火鸟大奖颁奖现场

结 语

其实这一次HKIFF47之行最有趣的时刻之一是两部酷儿题材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爱很自私》热闹的观影气氛,现场基本上一大半都是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LGBTQ人群,这是我在内陆参加影展从未看见过的场面。电影播放过程中,那些专属于酷儿群体的笑料频频引发现场的欢笑与掌声,影片结束后,我身旁两位年长的同性恋人抱在一起落泪。

正是这样的景象才让我们真正意识到线下集体观影的意义——只有影院能带给我们这样既私人又公共的体验,数位陌生的个体共享两小时的人生,当斑驳光迹映在面庞,闪烁的目光汇成星河,生活会重新回到正轨,我们一定还有机会一起看电影。

- FIN -

文字:王新然

校对:留白

排版:王新然

审稿:Xavi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