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的守望者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北京城的守望者

他叫侯仁之,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21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家洪业正是他的老师。在他刚入学不久,洪业老师的《勺园图录考》正式出版。侯仁之对这本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时间他便拿着书到实地一一对照。从学校扩展到了北京的西山,并多次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还经常跑到清华去听地理课。

其后,侯仁之留学英国,跟随英国当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亨利·克利福德·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他留英回国,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人之一。

侯仁之用心观察北京中关村、海淀区,尝试以历史地理学家的眼光打量更广的世界。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1962年,他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指出传统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区别,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0年,因为国家治沙工作的需要,侯仁之走出书房,来到宁夏河东沙区、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河西走廊等地考察,成为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创者。

侯仁之没有兴趣研究故纸堆中的历史,但对野外考察却极感兴趣,特别喜爱旅行,希望投身“读书加行路的一门学科”。于是,他四处游历,对芜湖、邯郸、淄博、承德等名城都做过研究,后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北京城的研究。

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并因此成为第一个能说出北京城年龄的人。

侯仁之热爱祖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有着历史地理学家独有的机敏和智慧,是国内第一个关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人。1985年,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该公约,联合罗哲文、郑孝燮、阳含熙三位委员提交,引起了重视。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本人因此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对北京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在很多场合,他都会讲起北京的什刹海、鼓楼、地安门,讲北京的水系如何保留。面对一轮轮的旧城改造,看到他所收藏的历史地图上有很多建筑逐一被抹去,他只能倾尽所能,到历史地理中去寻找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描述的“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侯仁之更加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北京的起源地莲花池,以及后门桥、卢沟桥等,都因他的呼吁得到了保护。

侯仁之一直身体健壮。82岁那年,他还带师生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无不令人惊讶。

侯仁之,一生情系北京城,在沙漠治理、环境变化、旧城改造等几个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上,不离不弃,耗尽一生心血,先后主编了《北京历史地图集》等30多部专著,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

此文刊发于2015年9月30日第B14版《大江晚报》

【作者简介】朱吉红,男,汉族,生于19734月,大专文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格言》、《启迪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现供职于淅川县教体局。近年来,先后在各级文学刊物及副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千篇(次),作品散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意林》、《做人与处世》、《思维与智慧》、《大公报》、《新民晚报》、《深圳晚报》国内外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奖,并先后出版诗集《荆紫关诗行》、散文作品集《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