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淅川文化散记之四十四 春秋五霸熊旅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熊旅,又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一代枭雄楚穆王含恨而终,嫡长子熊旅即位,是为楚庄王,也叫荆庄王。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淅川文化散记之四十四

春秋五霸熊旅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熊旅,又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一代枭雄楚穆王含恨而终,嫡长子熊旅即位,是为楚庄王,也叫荆庄王。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熊旅继承王位的时候,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
早在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舒国及其附庸宗、巢等国背叛楚国,于是成嘉率军讨伐舒国,俘虏了舒、宗两国国君,并且包围了巢国。
   公元前
613年,成嘉、
潘崇决心彻底消灭叛乱势力,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字子仪)镇守国都。斗克曾为秦军所俘。后肴之战秦军惨败给于晋,急于联楚抗晋,才将斗克等人释放回国。斗克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为令尹却败给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谋反之心。
   这一年秋天,公子燮、
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派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另立政府。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楚庄王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君王。他既有昏庸的一面,也有贤明的一面。这种个性可以从几个典故中清楚地看出。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不仅荒于政事,而且沉迷声色,并下令拒绝一切劝谏,违者“杀无赦”。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
   半年以来,楚庄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不久,楚国称霸天下。 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不把没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张扬,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
,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奋起图强,改革政治,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的确应验了他所说的“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
611年,楚庄王撇开令尹斗般,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会师,亲自指挥,将楚军分为两队:子越从石溪出兵;子贝从仞地出兵,并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楚王督战,将士们猛攻庸国。不久,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接着,又攻伐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楚庄王经平定内乱与灭庸后,又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统治已趋稳定,遂萌北上图霸之志。
        
2、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
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王孙满知道庄王的用心,批驳他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兵回国。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
   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
   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真是惨不忍睹。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3、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成语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4、绝缨之宴
一日,庄王宴赐群臣喝酒。天色黑了,大家喝得酒酣耳热之际,灯火突然熄灭,于是有人趁机会拉扯美人的衣裳。
   美人拉断那人的帽带,向楚庄王报告说:“刚才灯火熄灭的时候,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已经扯断他的帽带拿在手里了。叫人赶快把火点上吧!看看是谁帽带断了。”
   楚庄王说:“宴赐群臣喝酒,让人喝醉而失礼,怎么可以为了彰显女人的节操而羞辱人呢!”于是传令左右说:“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喝到帽带断了,就不算尽兴。”
   大臣有一百多人,大家都把帽带拉断,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大家都喝得十分尽兴而离席散去。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大臣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
   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
   那大臣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
   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东周列国志》称此人名叫
唐狡
      

5、庄王伐陈
楚庄王想要讨伐陈国,派人侦察陈国。出使的人说:“陈国是不可以去讨伐的。”楚庄王说:“是什么原因?”
   出使的人回答说:“原因是内外城城墙高,护城河深,蓄积的粮食又多。”
然而朝内有一位叫宁国的大臣却不同意使者的意见,他进谏说:“臣以为陈国是可以讨伐的。陈国是个小国,然而蓄积的粮食多,那是由于赋税重。赋税重,那么百姓就会埋怨国君。城墙高,护城河深,说明陈国的劳役重,那么百姓的力量一定会疲惫!大王现在起兵讨伐陈国,陈国是可以取得的。”
   楚庄王听从了他,于是就一举攻下了陈国。 
       6、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
国的念头。
 
      7、明君仰赖贤“内助
樊姬原是樊国公主,后下嫁给楚庄王,因为贤德所以被立为王后。樊姬实可谓“贤内助”旷古之典范。在她的劝谏之下,楚庄王戒淫乐,励精图治、勤政于朝,罢免庸臣虞邱子,启用贤良孙叔敖,终至楚国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樊姬的贤淑不止于此,女人总是善妒,樊姬却不,后宫有女子得宠,樊姬非但不嫉妒反而为她们高兴。因而她的旷古贤惠为人们津津乐道。“楚子初呈志,樊姬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纵禽。”张九龄的《樊姬墓》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去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
       没有办法,
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着打猎这类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
那时候,作为一个君王拥有许多嫔妃也是平常之事,楚庄王当然也不例外。这件事在眼光深远的樊姬看来,却不是小事一桩,因为她明白,一个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导致亡国。
       为了避免楚庄王误入歧途,
樊姬就亲自负责从各地寻访美女。当然,能被樊姬所选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养之人。
     
樊姬的这番举动,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楚国国君身边的隐患,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楚庄王,使他对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来,樊姬得知楚庄王十分宠信一个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经常废寝忘食地听他讲话,心中感到是又喜又忧。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来恭迎楚庄王,并问: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让您经常这样废寝忘食?
        楚庄王高兴地说:和贤能的忠臣说话,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和疲倦。
樊姬接着又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听了楚庄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惊,却又立马镇静下来,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开始大笑起来。楚庄王见状,就不解地问:夫人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就非常认真地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然而他未必算是一个忠臣。楚庄王听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樊姬看着满脸疑惑的楚庄王,温和地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起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经访求品貌俱佳的女子,献给君王。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一个人独自霸占您的宠爱呢?
樊姬稍微停顿了一下,一边观察着楚庄王的神情,一边又接着说:因为我知道,您是一国之君,身边需要有更多的贤德女子来照顾您的生活,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耽误了选用贤德之人辅助您和国家。
见楚庄王听得心悦诚服,樊姬就进一步说道:“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也没有听说他罢免哪个不贤之人,难道贤能的忠臣就是这样的吗?挡住了真正贤德之人为国尽忠的道路就等于蒙蔽君王。知道别人贤德也不举荐,就是不忠;不知道别人的贤德,就是没有智慧。我刚才所笑的,难道不对吗?
听了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觉得十分有道理,仔细思量,确实如此。第二天上朝,他就将樊姬所说的话告诉了虞邱子。
虞邱子听完楚庄王的话,吓得赶紧离开坐席,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也感到万分的惭愧。于是,他下朝以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孙叔敖迎请过来,并亲自举荐给楚庄王。楚庄王经过考察后,重用了孙叔敖,让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之后,孙叔敖果然以其贤能辅佐楚庄王在诸侯国中得以称霸。
     7、重用孙叔敖为令尹
孙叔敖在楚庄王时担任楚国宰相(令尹),他一生注重法治,任用贤能,兴修水利,楚庄王十七年时,在晋楚邲之战中率领楚军大败晋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播。
   在他刚任楚国令尹时,都城的大小官员以及平民百姓均前来祝贺,贺其荣升宰相,总揽朝政,位尊权重,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自己也沉浸在这欢声笑语、笙歌燕舞的喜悦之中。恰在此时,却来了一个不识时务、不知利害的老头子,而且衣服与众不同,穿着奔丧的粗布衣,并且戴着吊丧的白帽子,“衣粗衣,冠白冠”。众人贺喜,他来吊丧;众人穿红戴绿,喜气洋洋,他却粗衣白冠,晦气万分。穿着不合时宜,气氛也不融洽。
此时接受祝贺的主人似乎应该勃然大怒,虎视眈眈,怒目相向,然后奋臂攘袖,拳脚相加,赶他出门。孙叔敖,到底是孙叔敖,不愧为天下的真宰相,他含弘忍垢,既没有怒目相向,也没有拳脚相加,而是“正衣冠而出见之”,从“正衣冠”看出他的度量宏大,态度严肃;“出见之”看出他的谦光和睦,为人低调,真是“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处壮而能用礼”。
     并且主动询问,语气谦和,态度谦恭,自抑自损,“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孙叔敖深知“势积则损”,“物极必反”。“垢”指污垢,“受吏民之垢”,正话反说,即受吏民之祝贺,受吏民之拥护,“人尽来贺,子独来吊”众人皆来贺喜,先生独来吊丧,想必先生一定有话要告诉我,“岂有说乎”,这真是君子高而能卑,贵而能贱,智而能愚。
老头子果然有话说,他惊世骇俗说了三句话,说尽天下为官之至理。
第一句,“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者官之水,官者民之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员没有民众,无以为官,民众没有官员,无以为民,官民相依相存,“贵而骄人者,民去之”,百姓背离,官则无以为官。
第二句,“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位尊擅权,独断专行,目无长上,君王讨厌你,“君恶之”,《中庸》说:“居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百姓抛弃你,君王讨厌你,既不获乎上,又不得乎下,上下交相怨,何官而为,何民而治。
第三句,“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人生求贵当不能求富,身为令尹,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尊贵已极,然而还要求财富,贪心不足。“不知足”三字囊尽天下为官失足进监狱遭灾祸的真正根源,知足者贵,知足者富,不知足者虽贵亦贱,不知足者虽富亦贫。“身贵”“位高”“禄厚”是三种极好极尊极贵的状态,却带来“民去”、“ 君恶”、“ 患处”三种恶果,只因一字“骄”,身贵而骄人者,系骄傲,位高而擅权者,系骄纵,禄厚而不知足者,系骄奢,一个“骄”字惹尽天下麻烦。
孙叔敖听到老父惊世骇俗的教诲之后,不仅不反感,却进一步向其讨教如何治骄去祸,“孙叔敖再拜”两次叩拜,说:“敬受命,愿闻余教”。老父也只说了三句,三句其实只有一个意思,管住自己,修养心性,忘掉自己:忘位,忘官,忘禄。谦下待人,
     “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思虑谦下,心意降下,贪心放下,真正做到“意益下,心益下,慎不敢取”,只有忘掉自己,“降高以就卑,抑强而同弱”,方能与世长存,清名永留,不仅治楚,治理天下亦足矣。

本文摘编自《大楚始都》等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