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八十八:荆紫关神韵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荆紫关,堪称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品,它犹如人类文明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灿星,闪闪发光,经久不息,吸引着无数人的注目。荆紫关之所以能够如此,既仰赖于它特殊的区位优势,更依仗于它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品位是荆紫关的灵魂。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 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八十八

荆紫关神韵

荆紫关古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隶属河南省淅川县,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她拥有许多桂冠:“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集镇”、“河南十大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3年5月19日上,荆紫关镇从国家级古镇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古镇(一)》特种邮票,充分体现荆紫关古镇的魅力。全镇辖37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5.4万人,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6平方公里,2.65万人。

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水旱码头。

荆紫关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出荆紫关镇向西2.5公里就是号称“三省一条街”的白浪街,这里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声”之称。小小一条白浪街是三种文化的交会点:从这里向北,是黄河文化;向南,是荆楚文化;向西,则是秦晋文化。

三种文化交融,使这里形成颇为有趣的风土人情:几十米长的街上,住着三个省的村民,他们各自收听着不同的戏曲节目——豫剧、秦腔和汉剧。和这里的居民交谈,一会就能听到三种方言。小街上连接着三省的电视、电话和广播。在这条小街上,三省的地界犬牙交错,屋舍相连,很难说清确切的分界线,有一间土墙灰瓦房就横跨在两省地界上,人称两省一间屋。

荆紫关商业历史悠久,繁荣辉煌。巍巍荆紫关,背负猴山群峰,下临丹江清流,商业古街就坐落在丹江岸边。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由于丹江的航运作用,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形成小集,历经兴衰,到清朝晚期达到鼎盛,成为方圆百里之内陆方土特产和城市工业产品重要集散地,商业繁华程度远远超过县城,厘金局、电报局等机构设置比淅川县城还要早。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

清朝中期,荆紫关的商业空前繁荣,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商业贸易涉及豫、鄂、陕、川、秦、晋、鲁、湘、赣、皖等十来个省份,南北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公司、会馆、商行、船帮、骡马店、搬运站、客店、酒楼、茶楼、戏楼等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机构应有尽有。繁华的商业贸易促进了繁忙的河运,紧邻古街的江边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蔚为壮观。

荆紫关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扼三省咽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使荆紫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西周时期的姜子牙用兵,到春秋时期的秦楚交战,一直到后来的汉、唐、宋、元、明、清、民,历朝历代这里都有战事活动。

荆紫关古朴典雅古韵悠长。这里有北方十多省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一条街。街道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700余间前店后屋、具有清代建筑风貌的砖木结构瓦房,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特别是镶嵌在古街当中的会馆建筑群,兼具南北建筑风格,雕栋画梁,飞脊挑檐,更加耐人寻味。踏着街上厚厚的青石板,看着街道两边斑驳的老店,仿佛时光倒流,走进了古镇历史的深处。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荆紫关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5里长的清街,古朴典雅,焕发着一股股神韵;临江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

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令游客流连忘返。

荆紫关,堪称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品,它犹如人类文明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灿星,闪闪发光,经久不息,吸引着无数人的注目。荆紫关之所以能够如此,既仰赖于它特殊的区位优势,更依仗于它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品位是荆紫关的灵魂。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