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八十九:荆紫关镇悠久的历史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清朝末期,荆子关商业繁荣无比,蒸蒸日上,文人雅士取紫气东来之意,改荆子关为荆紫关至今。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 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八十九
荆紫关镇悠久的历史
悠悠岁月,漫漫历史。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城镇村庄,边寨要塞,往往依据自身特有的条件而不断发展,直至经久不衰,甚至赫赫有名。荆紫关就是这样的一个镇。
这个规模并不大的镇,充分发挥自身条件的优势,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东西南北中多元文化,又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积淀,以其丰厚的文化遗存,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从而走向了全国,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特别是它保存完好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明清古街,作为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范例,成为历史文明的见证,吸引无数的人流连忘返。
荆紫关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该镇背靠险峻起伏的猴山,面朝奔流不息的丹江,隔江是一马平川的河西平原。
从战略上讲,这里居三省咽喉,交通要塞,“西接秦川,南通鄂渚”,显见是军事要地;从人类生活上讲,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美,柴方水便,气候适宜,无疑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从市场经济方面讲,这里界连三省,物产丰富,市场繁荣,商贾辐辏,自古就是多省货物集散地,堪称赚钱生财之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伴随着悠久历史,沐浴着沧桑风雨,造就特有的历史文化。荆紫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后期,时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荆紫关位于荆州和雍州的分界线上,因其地势险要,成为荆雍二州的关口。
西周时期,王制按五等分封,熊绎受封的时候按照子爵待遇,封于荆蛮之地,建都丹阳。熊绎的封地叫做楚国,在古代,荆、楚同义,所以也叫荆子国。今荆紫关一带成为荆子国通往大周的关口,故称这里为荆子口。

此后,在春秋战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秦楚两国不断发生战争,荆子口首当其冲,朝秦暮楚,成为两国必争的战略要地。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丹水县,荆子口隶属之。西汉时,荆子口又称草桥关,属司隶部。东汉属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丹水县三户亭。三国时,属荆州南乡郡丹水县。
东晋十六国属前秦顺阳郡,东晋归南阳郡。南北朝西魏时,这里叫作臼口(郦道元《水经注》云“丹水自商县东南流注,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入析县”)属析县。
其臼口之名,盖因早在周幽王时,皇妃褒姒乱政,太子宜臼受排斥被逐往申国(今南阳)曾驻于此。

北朝魏时,这里属齐之顺阳郡。隋唐时期属淅阳郡丹水县。北宋时属京西南路邓州淅川县。金时属南京路内乡县。元时复称荆子口,属河南省南阳府内乡县。明朝时称荆子口关。
明成化六年(1470年),淅川从内乡分出设县时,荆子口关为淅川十保之一,称荆子保。清朝时期,复名荆子关。
清朝末期,荆子关商业繁荣无比,蒸蒸日上,文人雅士取紫气东来之意,改荆子关为荆紫关至今。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