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前言

1653年的肇庆战役之后,李定国率部退回广西,其主力仍在,战力犹存。

李定国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攻取广东、进而进兵整个江南的战略计划。他清醒地认识到:要达到战略目的,必须取得郑成功的帮助,东西夹击,才能全歼广东清军,收复广东全省。

李定国几次派出使者,去见郑成功,告之以自己的全部战略部署,并约定出征日期,邀约郑成功共同出兵,两面夹击,攻取广州,歼灭广东境内的清军。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南明一代军神李定国

收复广东的战略意义

当时的广东,相当繁荣富裕,它一年的赋税就将近广西的十倍之多。而且,广东的文化发展水平也非常高。

就广东的经济文化水平而言,绝对不是南明控制下的西南各省所能比拟的。

南明一旦收复广东,有以下优势:

从小处说,可以增强南明人力、财力、物力的供应;

从大处来讲,只要李定国、郑成功会师,消灭广东清军,收复广东全境;那么,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各省,就能够跟东南的福建、浙东联成一片,东南和西南的抗清力量就可以军令统一,东西呼应,联合作战,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战力。

如此一来,南明军队就得以攻取江西、江苏、浙江,进而恢复整个江南,切断清朝在江南的财赋税收通道,从而使南明立于不败之地。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李定国准备进军广东

双方兵力对比

一.南明方面

李定国麾下的主力有四、五万人;这其中大多数都参加过桂林、衡阳战役,历经过大战的洗礼;他们在面对清军的时候,没有畏敌如虎的心理压力,足以担当进攻广东的主力军。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久经战火洗礼的李定国军队

郑成功坐拥大军十万之众,大小战舰上千艘,行军作战机动性极强;他们能够从海上四处出击,对清军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

二.清军方面

在1653年的肇庆战役结束以后,满清八旗兵依照旧例,班师回京,护卫北京地区。

这样,广东清军的兵力就非常薄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两藩的兵力,加上广东各地的绿营兵,其总兵力超不过三万人。

并且,这些清军中有相当部分是新招募来的,很多士兵都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满清平南王尚可喜

因此,面对咄咄逼人的名将李定国,广东清军统帅尚可喜心忧如焚。他一再上书,请求清廷派遣战斗力强悍的蒙古马队来增援广东。

但是,清廷正在湖南主战场与孙可望的大军对峙,实在抽不出富余兵力,去支援广东。

三.形势对明军有利

在此形势下,尚可喜吸取了定南王孔有德覆亡的教训,把广东各地分散的兵力集结起来;大部分兵力守卫广州,其它兵力分别防守几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尚可喜的军事部署很简单:把有限的兵力集中到战略要地,严防死守,以此来应对李定国的再次攻击。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被李定国寄予厚望的郑成功

所以说,只要郑成功派主力大军前来,李定国和郑成功的联军无论是在兵员数量和素质上,还是器械装备上,相对广东清军来说,都占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

双方援军的问题

一.南明方面

李定国的根据地是广西,郑成功的根据地是福建,两地都与广东接壤,来自后方的支援既容易又快速。

并且,广东各地还活跃着许多支抗清义师;南明在广东各地的残余军事力量也不少。他们都盼望着李定国再次进攻广东,都愿意举兵响应,随时提供军事援助和后勤供应。

天时,地利,人和,南明方面都占全了。当然,胜利的最重要保障,则取决于郑成功的配合作战了。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广东的抗清义师

二.清军方面

清军方面的情况就差太远了。

湖南战场上,清军面对孙可望的数十万大军,压力颇大,根本抽不出兵力来。

清廷只能从驻防江宁的满洲兵马和北京地区的八旗精锐中抽调兵力,组织援军。这些地方距离广东太远,援军在路上得行军几个月,肯定不能及时赶到广东战场,进行有效的支援的。

因此,只要李定国、郑成功同时积极出兵,速战速决,一举攻占广东,清廷也就毫无挽救的办法了。

新会大战的过程

1654年2月,李定国率主力部队从广西柳州出发,一路所向无敌,连克廉州、高州、雷州等地,各处清军守将或死、或逃、或降。

广东各地抗清义师纷纷前来会师,李定国军威大震。

尚可喜、耿继茂藩下的兵将不敢迎战,清军的兵力都集中到广州城中,准备全力死守。

同时,尚可喜派人向清廷告急,请求紧急增援。

李定国则派使者前往厦门,催促郑成功率主力前来参战。

为了充分利用郑成功军队在海上的优势,李定国把两军会师的地点定在广州南面的重镇——新会。

决策一定,李定国就派军队会同王兴等广东义师,向新会进发。

新会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明军向新会进军

遗憾的是:此时的李定国,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没有能够亲率军队出征。

富有军事天才的统帅未能亲临前线,南明军队就缺乏强有力的指挥核心,这就导致明军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未能取得战果。

后来,李定国来到前线,仔细分析了战场局势;他认为:攻克广东,全局皆活。

收复广东的关键则是必须攻下新会

可是新会地区水道纵横,是一座军事重镇,易守难攻;要想在此击败清军,必须由郑成功率军前来帮忙,才能毕其功于一役,进而乘胜攻取广州,歼灭广东清军。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李定国在前线

但是,左等右盼,郑成功就是迟迟不出兵;于是,李定国只得孤军奋战,决意以自己本部兵马打下新会来。

新会之战,从1654年6月开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

广东清军主帅尚可喜是沙场宿将,他心里明白:新会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省会广州的安全。

因此,尚可喜在5月里先后两次派精兵入城,协助新会守军加强防卫。

李定国派兵进入西江,攻占江门,切断了新会与广州之间的联系通道,控制了广州地区的出海口。

尚可喜眼看形势危险,只得亲自带兵前往江门,加强广州南面、西面的防务力量。但尚可喜慑于李定国的兵威,不敢同李定国进行决战。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新会城下的南明将士

1654年10月3日开始,李定国亲统大军,猛攻新会。

明军用尽了各种攻城办法,始终未能奏效。主要原因就是:尚可喜加强了新会城中的守卫兵力,清军困兽犹斗,一直都在负隅顽抗。

11月初,尚可喜、耿继茂统兵从广州来进行支援。但是,他们走到三水,却停了下来,不敢前去跟李定国交战;他们一心等待着清廷派来的援兵。

在长期的围困猛攻之下,新会城中粮食消耗尽了,野蛮的清军竟然屠杀城中的居民,来充作军粮。

此时,城中的清军已是强弩之末,新会城也危在旦夕了。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新会大战的惨烈

1654年12月10日,清廷派来支援广东的满、汉大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清朝援军休整了三天以后,在12月14日,会同尚可喜的主力军队,在新会城外向明军发起总攻。

李定国所部将士,大都身经百战;他们毫不畏惧,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浴血大战。

在激战了4天4夜之后,到了12月18日,由于几个月来一直连续作战,明军将士们精疲力竭,终于支持不住了。于是,明军开始全线败退。

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清廷派来增援广东的八族劲旅

李定国一路撤退,最后退回了广西。

郑成功为何不愿出兵

新会之战,历时半年之久。期间李定国多次派人去督促郑成功出兵,还在书信中苦口婆心地劝说郑成功。

可是,郑成功根本不为所动,就是不出兵参战。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原来呀,郑成功不出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这两点原因都是基于他一心想割据自雄、独霸东南的私欲。

一.郑成功此时正在与清廷进行和议

当李定国两次进攻广东之时,郑成功却在暗中与清廷谈判议和呢!

郑成功当时正摇摆于满清、南明之间,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管你南明,还是满清,谁能同意让我割地称雄、独霸东南沿海,我就投向谁的一方。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盘据东南沿海的郑成功

当李定国督促郑成功出兵夹击广东清军时,郑成功与清廷的和议尚未破裂,他对清廷还抱有着希望;所以,郑成功在这个时候,是绝不会出兵帮助李定国的。

二.郑成功不愿李定国建不世之功勋

由于郑成功只想着郑氏集团的利益,所以,他一心只想独霸东南,威福自操。

郑成功遥奉南明永历帝为主,只不过是利用永历帝这面旗帜,来收编东南一带的拥明势力,以便把东南沿海彻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郑成功不是傻子。他也明白李定国的战略规划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郑成功看得更远。

一旦全歼广东清军,收复广东,那么,很自然地,西南与东南的南明势力就联成一片了。以前自己遥奉的永历帝就要对自己发号施令了。

而在当时的南明永历朝廷中,孙可望、李定国名声显赫,威震天下;而自己的功勋远远不及他们。孙可望既然大刀阔斧地统一了政令和军令,那么,孙可望肯定是不会允许郑成功割据称雄的。

重整旗鼓,再攻广东,一代军神李定国大战沙场老将尚可喜

郑成功也是有私心的

因此,在李定国催促郑成功率兵出征时,郑成功经过思考,认为不能帮助李定国,还是维持现状对自己郑氏集团最为有利。

结语

1654年的新会大战中,李定国所部伤亡极大;经此一仗,李定国再也无力对广东发动攻势了。

收复广东、进取江南的战略也彻底破产了;随之而来的是:南明复兴的希望也基本上破灭了。

无疑,李定国是南明最具天才的军事家,他战绩卓著,“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本来,李定国还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可惜孙可望妒忌陷害他,郑成功屡次欺骗他,导致他空怀复兴明朝的壮志,结果却是“宁死荒效,勿降也”。

这不能不让后世的仁人志士为之痛心感慨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