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张仪是如何忽悠魏襄王的?这套逻辑,让你轻松说服他人

 子霄读书 2023-10-06 发布于北京

为什么张仪一顿忽悠,魏襄王就背弃六国合纵盟约,向秦国求和呢?

魏襄王有这么好忽悠吗?

张仪又是如何说服魏襄王的呢?

这一节内容,我们聊一聊《资治通鉴》这段故事,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里面可以说为我们讲透了说服的艺术和底层逻辑。

张仪对魏襄王魏嗣说:

大王,你看咱们魏国国土不到一千里,部队不到三十万,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没有高山大河作为险要的地势,到处都要防备,力量比较分散,军队需要分别驻扎在楚、韩、齐、赵四国边界,真正固守大梁的,不到十万人而已。不客气地说,咱们魏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诸侯角逐的战场。

虽然说各国曾经缔结合纵盟约,在洹水发誓为兄弟之邦,共同抗击秦国。看起来搞得像模像样,好像跟真的一样。但是您想一想,同一个父母生的亲兄弟,为了争夺财产、权力,往往还会相互砍杀。咱们诸侯之间还谈苏秦当年的老调,必然也会以失败的结局收场,这是很明显的一件事。

您如果拒绝向秦王臣服,那么秦王必然会有所行动,一旦秦国大军发动攻击,在南方进攻河外,在卷城、衍城、酸枣等地,再袭击魏国控制的卫国,拿下晋阳,那个时候,赵国不能南下救援魏国。咱们魏国不能北上联合赵国,整个魏国被一分为二,魏国彻底就会跟赵国失去联系。到时候,所谓的合纵也就名存实亡,咱们魏国,首先就会陷入困境。

所以,请大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不是因为我个人的利益,所以,请允许我回到秦国去为你周旋一二。

张仪一顿忽悠,魏襄王被吓住了,赶忙宣布退出合纵联盟,不再抗击秦国,而是请张仪作为中间人,跟秦王和好,向秦国求和。

而张仪呢,回到秦国之后,再度担任秦国的宰相。

这就是张仪说服魏襄王的这段故事。

张仪为什么能说服魏襄王呢?张仪又是如何说服魏襄王的?

咱们先看看张仪是怎么说服魏襄王的?

张仪的这段话,主要分为以下3个观点:

一、魏国地少、人少,无险可守。更重要的是,周边全都是诸侯,都是强敌,处处都需要防守,都必须得防守,魏国可以说是诸侯必争之地,也是传说中的四战之地,可以说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

魏国想谁也不惹,自己好好活下去,绝对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的魏国,早已经不是魏文侯时期的魏国,现在只能选择站队,只能依靠一个强者。

二、六国合纵根本靠不住。

张仪的说服很有技巧:前边咱们已经有前车之鉴了,因为大家的利益不一致,也没有一个强势的人带头,前面五国联军攻秦的故事,就已经告诉了魏王,合纵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对魏国来说,不管你怎么选,你选择合纵,迟早也是灭亡。与其这样,还不如向秦国求和,这样好歹还能过几天安稳日子。

三、告诉魏惠王秦国对付合纵联盟的方法。

就算你不同意向秦国求和,继续参与合纵联盟,跟秦国作对,那么秦国一旦行动起来,很容易破坏你的合纵联盟。

秦国只需要派一支军队一路插到赵魏边境,赵魏的合纵就算被破解了。魏国到时候,还是需要自己单独面对秦国的兵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张仪说到这里,魏襄王就坐不住了。

秦国实在是太强大了,不怕不行啊,怎么办呢?只能向秦国求和。

于是,魏襄王退出了六国合纵,让张仪做中间人,向秦国求和。

张仪就通过这么简单的三段话,一步一步,把魏襄王给说服了。这套说服策略其实很有逻辑的,它的底层逻辑咱们总结一下:

一、先说对方的缺点、弱势,适当放大一些,这叫放大痛点,由不得对方不焦虑。

二、批判对方的优势靠不住,把对方的优势说得尽量小一些,最好是贬低到不值一提的地步。

三、放大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秦国实在没法抗拒,实力太强大了,魏国到时候,一对一,怎么可能打得过秦国呢?

四、告诉对方,有什么好处,给对方提供选择。合纵联盟既然靠不住,自己也没有实力跟秦国一对一,最好的办法是跟秦国交好,跟强者做朋友,自然能过几天安稳日子,没准还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张仪就靠这么一套说服的逻辑,让魏襄王这个一国之君就动摇了,最后,直接像秦国跪下求和了。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那就是四个字:威逼利诱!

这个逻辑我们在职场也经常用:下属要跳槽,跟下属沟通的时候,可以用一用;挖竞争对手墙角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说服客户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拉拢盟友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

那么,魏襄王为什么这么容易被说服呢?

我认为,有这么三点原因:

一、魏襄王这个国君不行。

孟子说“望之不似人君”是一种很不客气的说法,当然也是一种很客观的说法。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魏襄王见识不足,眼界不够,胆气和勇气更是缺乏,而且更重要的是没脑子,可以说,比上一任魏惠王更差。

所以,对我们领导来说,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段位和水平,千万不能让别人随便忽悠一下,就被说服了。

二、魏国没有别的退路。

魏国是挡在秦国东出的第一道防线上,被吞并是迟早的事,有这么个强悍的邻居,服软只会是一步一步钝刀子割肉,与其这样,还不如给他硬扛,反正都是死,死也要死的壮烈一点。

但是,很显然,魏襄王没有这个勇气和胆量,最终背弃盟友,向秦国低头。

三、魏襄王认清了现实。

魏国从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到魏襄王,从魏惠王开始,就不断走下坡路,魏襄王也认清了现实。

魏国以前是谁都打得过,现在是谁都打不过,认清了魏国虚弱的现实,所以,选择了低头。

这就是为什么张仪一顿忽悠,就能轻松说服魏襄王背后的原因。

对我们领导来说,一定要以魏襄王为反面教材,多提升自己的见识、水平、眼界,这样你才能在他人忽悠你的时候,自己做到心里有底,做一个明白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被别人带到沟里。你觉得是这样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