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兼并陈铭枢的部队)

 梦想童年594 2023-10-06 发布于江西

上回说到,陈铭枢和张发奎在北伐中发光发热,半年中双双晋升为军长。而三人中最先升旅长的陈济棠却留在后方原地踏步。不过让他更郁闷的事还在后头。

1926年北伐期间,陈济棠在广东南路(今粤西南和钦廉一带)维持地方治安,他对当地的农民运动不太支持,引起投诉不断。这在一期北伐如火如荼的高潮期,是被认为不“进步”的。

于是李济深在次年春安排他到苏考察,要求他通过学习,提高认识。陈济棠出国门后,李即着手准备改组他的十一师,意让更亲近的副师长邓世增接任师长职。但邓世增一向以厚道见称,他拒绝出任此职,认为这样对不起老同学(两人是陆军速成学堂第三期的同学)。李济深见团队一时也找不出有资望的嫡系人选,此事遂作罢。

05)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兼并陈铭枢的部队)

陈济棠

陈济棠听闻此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很快“四一二”事变后,局势有了新的变化,他的“不进步”帽子也自然而然摘掉了。陈回国后通过背后师爷古应芬的支持,复任了十一师师长职位。

陈济棠这次差点被李济深剥夺了兵权,心里愤愤不平,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他暂时不动声色,对李面上仍是表现出一贯的顺从。

05)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兼并陈铭枢的部队)

李济深

在武汉的陈铭枢与张发奎,也在1927年初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北伐军攻下武汉后,汪精卫派系势力和蒋介石派系势力,逐步因争夺权势引发迁都之争,进而激发到双方对峙的局面,即后来史称的“宁汉分裂”。

张发奎当时是坚定的拥汪派。陈铭枢则一向亲蒋,为武汉方面不信任,他的十一军时已被唐生智部监视。在武汉派系势力的压迫下,陈铭枢于1927年3月被迫离开部队,投向南京的蒋介石。在离开部队前,陈铭枢曾主动邀请张发奎作过一次谈话,话不投机后,两人自此除公开场合外,再无私人交往。

不过这也正常,他俩自打在第一师相识,除公事交往外,私人方面一直谈不上融洽。

05)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兼并陈铭枢的部队)

陈铭枢

陈铭枢离开前,对部队做了一些布置,劝勉骨干们不要因一时艰难而灰心,需想办法保存实力,待时局变化时相机行事。作为团队的创始人,他有绝对的号召力,其回忆,在交待完离开时,蔡廷锴都“差点要哭了”。

陈铭枢离开武汉后,到南京政府任政治部副主任(实际负主要职责),这是他初次在部队外担任高职。蒋介石委以高位,并非出自对其有多么的信任,更多的是考虑在地位尚不牢固时,蒋必须联合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对付武汉方面势力。

从张发奎透露的一事可一窥其中,宁汉分裂前夕,蒋介石以北伐军总司令的名义,与张在南昌见面,蒋曾不经意的说过一句话“陈铭枢这人喜欢干预政治,而不顾自己要负的军事职责”。

陈铭枢离开武汉后,由张发奎兼任十一军军长。不久蒋光鼐和戴戟也跟着走了,因为他俩认为自己跟陈铭枢的关系太深,留下的话不可能取得武汉方面的信任,徒增无益,不如辞职将部队交给蔡廷锴。

蔡廷锴则不同,他是行伍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给人印象是纯粹领兵打仗的职业军人,外部关系简单。将部队交给蔡廷锴的话,更有机会取得信任,从而利于部队的保存。

05)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兼并陈铭枢的部队)

蔡廷锴

蒋光鼐的计策是老道的,他俩离开后,张发奎对十一军进行人事调整,二十四师以叶挺继任师长,骨干基本上换成了叶的独立团人马。二十六师以福建人吴仲禧任代师长,吴与陈铭枢的关系相对浅一些。同时发表蔡廷锴为第十师师长,当蔡廷锴扭扭捏捏表示也不想干时,张发奎鼓励他不要有思想负担,并答应给他充分的人事权利。

蔡廷锴得到张的表态后,也主动表示“忠诚”,他提议让张发奎的铁杵兄弟许志锐任他的副师长。张发奎当然很乐意,满以为通过坦诚相待收服了老实忠厚的“高佬蔡”。

如此,在陈铭枢、蒋光鼐离开后,第十一军唯有第十师的基干力量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看真实而有趣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