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体、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

 laoguor 2023-10-07 发布于河南


一、个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行为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当前强烈的结构化行情中,对资金在板块之间快速轮动深层思考,之前和同事探讨过这个问题,无论是市场中存在的“群盲效应”,还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所达成的“共识”,导致这种结果。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查看了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对理性选择和非理性选择的相关问题作出的一些理论说明。主流经济学对理性选择的阐述,包含着对个人行为偏好的一致性和追求效用最大化两个层次,经济学强调效用最大化是理性实现的前提,舍此则为非理性;但是与此不同构筑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一般倾向于将理性选择解释为认知或理智判断过程,而将非理性定义为依靠感情机制作出的选择。

主流经济学和心理学都认为理性选择取决于思考过程,理性思考表现形式为认知能力,经济学和心理学都认为理性选择必须经历理性思考,一方面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自然构成了理性选择行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从实际角度看,我们认知能力的发挥通常是在诸多不确定条件下产生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对信息和环境的复杂性作出分析、判断和处理,而信息和环境等因素又会反过来重塑我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以将认知、信息、环境归纳为影响或决定理性选择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和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我们产生偏差行为,进而产生非理性的选择行为。还有一点,不确定性风险约束下的个体选择行为存在理性、非理性以及由理性转变的非理性行为。在现实交易中,我们作为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理性选择行为,其根源于收益和风险的权衡,我们在处理每一项交易时,风险和收益会促使我们认真的理性思考,而且我们也需要对市场的信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查和分析,面临具体投资选择时,要了解投资标的公司基本面,市场供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也要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对交易价格进行评估以及技术形态的抉择,这个过程是理性的。但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干扰个体的理性选择,当我们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无法对风险和收益作出清晰的判断时、我们往往就有可能放弃理性思考而在感情机制的作用下作出选择。这里的感情机制,是外部环境诱导、直觉判断、历史经验、从众心理等的综合体。而这种放弃理性思考而依据感情机制的选择行为,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尤为明显,我们深有体会。

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行为

我们知道群体行为是个体选择行为融入群体选择行为之中时的情况。首先我想在分析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行为时有以下三点思考:(1)群体行为作为个体行为的集合,当它的最终结果表现为理性或非理性选择时,是不是所有个体实施理性或非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2)群体行为在金融市场是否存在着理性选择的情况?(3)个体选择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导致群体行为的理性选择或非理性选择?
我们判定群体选择行为的理性或非理性,从概率理论出发,通常依据“大数定律”来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推论,是因为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行为会决定该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性质。当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体在某一时空上进行投资选择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认知、并能对影响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困素进行整合加工和处理,而作出合理的判斯和预期,便可以认为这一投资群体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但是问题在于这类投资群体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做出理性选择,而且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选择,在金融市场中,大多数个体会在从众心理影响、信息反馈环节误判、认知范围受限,连锁反应、催化放大等机制作用下而非理性,至少存在着一部分坚持发挥自己的认知来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的个体。受新闻媒体、权威观念、信息层叠、社会注意力等因素影响,“把脑袋交给别人”,而当绝大多数个体均是如此行动时,利用“大数定律”便可以说明金融市场确实存在着群体的非理性选择行为。
归根结底投资的主体是人,我们既是个体又隶属于群体。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都有很多不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待市场验证后看是非常荒谬的,但似乎又无法克服。我们只有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不断研究,提高专业认知能力,建立科学规律投资方法和健康的投资心理,在冷静状态下强化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理解,不停向内求索,做到从研究走到投资、知行合一结合,修炼自己的心性,在不同阶段找到符合自己的能力和约束的策略,这才是接近理性的本质。
(本文出自博成基金研究中心康亚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