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
2023-10-07 | 阅:  转:  |  分享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
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2.主要规律比较角度主要分布地区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
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
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从大洲来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从国家比较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印度、美国、
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1)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2)南亚: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3)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4)北美东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知识点2:影响
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影响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②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
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
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人口较为密集?2.人文因素(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
聚集。(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
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二、方法与技能分析1.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
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
然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气候气温一般来说
,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②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
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
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
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
密集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
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2)人文因
素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特点
时期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特点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得
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人口向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②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
的影响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实例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政治因素战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
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政策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第二次世界
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文化因素婚育习俗等
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
生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一、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1:人口迁移1.概念: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
迁移。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人口数量变化(1)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①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②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
出区。(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知识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
产生巨大的推力。(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
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②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知识
点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举例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引发大批移民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①欧洲:人
口净迁出区→人口净迁入区;②拉丁美洲: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出区;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
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2.国内人口迁移(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工业化
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3)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时期特点原因改革开放
以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内陆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快速工业
化和城镇化的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二、方法与技能分析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而促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
移土壤及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游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自然灾
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引发的大规模移民潮环境污染人们生活环境恶化或者遭到污染引起的人口迁
移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核污染,造成当地居民全部迁出?2.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经济发展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
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高学历人员到美国工
作并定居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3.社会因
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社会文化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婚姻家
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军嫂随军政治政策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
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社会
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
口迁移“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影响1.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
特点时期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
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迁出地区欧洲、非洲等拉丁美洲、亚洲迁入地区美洲和大洋洲等欧洲、北美洲、西亚、北非、大洋洲原因地理大发现和
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迁入地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的石油资源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
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2)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①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时空特点影响因素①政治
因素,例如两汉时期的移民屯边;②战争,例如安史之乱造成大量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③自然灾害,例如黄河决堤造成大量难民逃离家园
迁移特点以大批迁移为主迁移方向迁往自然条件较好或者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地区②1949年以来的人口迁移时空特点时期影响因素迁移特点迁移方
向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①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②由沿海迁往
内地;③由四川迁往青海、新疆、西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的人口数量增大,以自发
迁移为主①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②由农村迁往城市;③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2.人口迁移的影响?三、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
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
移率有关。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人口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增多=0:人口数量不变<0:人口数量减少③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人口迁移率?>0:人口数量增多
=0:人口数量不变<0:人口数量减少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
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
现代型是“低—低—低”型。(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所给资料得出该地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
以下。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
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四、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
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
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
国家还将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
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
表。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
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五、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曲线图的判读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
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看数值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
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看速度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
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看
阶段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
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
,在1.0%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三角形统
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
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
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1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
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
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
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
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
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
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
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 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4.人口
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2)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
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3)
析变化①正常变化: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
代型转变。②特殊变化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
,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
大量迁入。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的。第三节??人口容量一、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
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②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3)人均消费
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
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区域具体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最
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
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方法与技能分析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状
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自然资源状况正相关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一个地区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即一个地区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