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兰 ·昆德拉大火背后的阴谋?警惕西方文化陷阱

 走路once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今天最重磅的文化新闻无疑是米兰昆德拉逝世,朋友圈许多文艺青年如丧考妣,仿佛失去了精神偶像,许多普通民众对此很不理解,米兰·昆德拉是谁?他写了什么作品?也有部分青年,曾经读过他的一两页作品,但是最终选择了放弃。

其实这些都不是读者的错,如果你了解米兰·昆德拉是谁,他的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你就会发现,他的大火,背后隐藏的西方文化霸权的阴谋。

内容图片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出生于著名的文学国度,捷克,这是一个产生过卡夫卡等文学巨匠的国度,还曾经出现过文学家出身的总统——哈维尔。他出生于1929年4月1日,正是西方的愚人节。

此时,捷克与斯洛伐克还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内容图片

捷克首都布拉格

他的第一部作品《玩笑》就是讽刺当时的极权统治,描写历史的荒诞。在《玩笑》中,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后来被送入苦役营。当他回来后,为了报复泽马内克,他设计勾引泽马内克的妻子海伦娜。可是当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就想抛弃自己的妻子,他精心策划的报复成了一个荒诞的“玩笑”。

在1976年,他完成了《笑望书》,主要讲述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苏联军占领下的悲惨生活。而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则是描绘了当时的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中所面临的种种精神困境。

内容图片

布拉格之恋电影剧照,《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改编

文学本来是表达个体生命经验,无关政治的文化载体。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展现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方面做出了巨大探索,可以说作为文学作品是成功的。但是,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氛围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无疑被当做投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匕首,其作品的价值无疑被放大。米兰·昆德拉也因此获得欧洲文学奖,他自己本人也随后加入法国国籍,并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法国文学。

文学应该保持它的纯粹,但是却被政治所利用,以至于失去了它的真面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被港台文化学者引入到大陆,掀起当时一部分青年的追捧。阅读米兰昆·昆德拉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许多人不管读没读,总是能听过他的作品名字,我也是在大学英语课堂被老师推荐这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读完几页,感到不知所云。

他的作品之所以如雷贯耳。可能并不在于其作品的文学含量,而是西方媒体和其代理人广泛的宣传,又是颁奖,又是拍电影,其目的就是丑化当时的苏联统治,攻击社会主义。背后无疑是说,还是我们西方文化、西方价值代表人类之光。

内容图片

读博士期间,读到一本书。英国独立制片人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书中讲述了冷战时期美国发动的文化冷战。美国斥巨资成立所谓“文化自由代表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通过艺术展览、文艺颁奖、出版刊物、国际会议等形式,收买西欧知识分子,“其任务就是让西欧的知识分子不再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转而从思想倾向上接受有利于'美国方式’的观点。”

“在战后的欧洲,作家、诗人、艺术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评论家,无论他们喜欢不喜欢,知情不知情,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与这一隐蔽事业有着某种联系。” 意识形态的渗透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冷战时期,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是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西方世界通过电影、游戏、小说等形式植入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推销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鼓吹普世价值。我想,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一定在其中。

还有哪些所谓的名著,你觉得名过其实,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