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衍圣公

 敦厚书屋 2023-10-07 发布于广东

爵号创设

汉代以来,历代朝廷都尊崇孔子,对其后裔各有封号,汉魏时期称褒成、褒尊、宗圣,晋宋时期称奉圣,后魏称崇圣,北齐称恭圣,唐初曰褒圣,唐代开元年间,最先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其子孙后裔为文宣公[4]
北宋嘉祐四年,著作郎何鬲进言承袭旧制,寻求唐代、周朝后裔,授以爵命,封县立庙,世世承袭,将其列为国宾。太常商议后决定访求周时子孙后代,如孔子子孙衍圣公,授京师官职,使其享受俸禄,赏赐财货,世世传袭。[4]
仁宗景祐二年,仁宗下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4]
至和初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书认为孔子谥号“文宣王”,而其子孙封爵“文宣公”,将先祖谥号授予后裔有所不妥,仁宗采纳,召有司将其爵号定为衍圣公,第一代衍圣公为孔宗愿,“衍”取圣裔繁衍持续,世世不绝之意。[4]

爵位沿革

孔子后裔袭封衍圣公,历经宋、金、元、明、清,并延续至民国。[5]

宋、金、元时期

崇宁三年(1104年),诏宣议郎孔端友袭封奉圣公(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复改封衍圣公),为通直郎、直秘阁,仍许就任关升,以示崇奖。[4]
北宋灭亡后,孔端友随宋室南迁,绍兴二年(1132年),孔端友病逝,孔子第49代孙孔玠,在衢州被册封为衍圣公。同年,滞留在山东曲阜的孔端操(即孔玠之父,孔端友之弟),金朝令其权袭衍圣公事(代行衍圣公奉祭孔子的职责),次年孔端操去世,其子孔璠封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之事。由此孔氏形成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格局,迁徙至衢州一脉的为南宗,留在曲阜一脉的为北宗。[6][7][8][9]
金贞祐三年(1215年),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金室迁至开封,金兴定四年(1220年),蒙古占领了曲阜,以孔元用为权袭衍圣公,由是形成了宋、金、元政权各拥“衍圣公”的局面,南宋统治的疆域尊南宗,奉祀衢州孔氏家庙;金、元统治的北方地区,则是金代袭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和蒙古册封的权袭衍圣公、曲阜令孔元用的格局。[6][7][10][11]
南宋方面,孔玠袭封衍圣公之后,以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相继袭封衍圣公主祀事。[4]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孔洙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入觐并让爵,得到“国子祭酒”虚衔,实职则是提举浙东道学校事。[12][10][7]
元灭金后,诏令孔元措袭封衍圣公,而属于权袭封世系的孔元用之子孔之全则被迫让出爵位,并得到孔元措的承诺,孔元用世系承袭曲阜令之职。[7][13]孔元措去世后,其侄孙孔浈承袭衍圣公爵位。孔浈因为品行不端,且身份只是孔元措之弟孔元竑的庶孙,引起了孔氏族人的不满,之后孔浈被夺爵,由孔之全之子孔治代理主持孔庙祭祀事宜,衍圣公之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空缺的。[14][7]
元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恢复曲阜孔氏嫡长孙袭封衍圣公爵号,确认孔思晦孔子后裔爵位承袭身份,自此南北宗合宗,南北衍圣公分立的局面结束。[7]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均沿用此封号。[15]
明洪武元年,朝廷以孔子第56代长孙孔希学袭封衍圣公,[16]孔希学去世之后,其长子孔讷袭承衍圣公爵位。[17] 孔讷之后,则是孔公鑑、[18]孔彦缙[19]孔承庆(早夭未能袭爵,追赠)[20]孔弘绪承袭衍圣公爵位,[20]且都是嫡长子世代继承。[21]成化五年(1469年),孔弘绪因罪被夺爵,贬为庶人,他的弟弟孔弘泰继承衍圣公爵位。[22][23] 孔弘泰去世后,衍圣公爵位由孔弘绪儿子孔闻韶袭承,之后由孔闻韶的长子孔贞幹、孔贞幹长子孔尚贤、孔尚贤长子孔胤椿(追赠)、孔尚贤嗣子孔胤植相继袭承衍圣公爵位。[24]
清沿明制,衍圣公袭爵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较明代衍圣公袭爵制度更加严密、稳定。有清一代,共有十一位孔子嫡裔承袭衍圣公爵位且实际任职,另有孔继濩虽为嫡长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袭爵,其爵位乃为后世追赠。[5]

封号废除

1928年2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蔡元培执掌院长的大学院以春秋祀孔旧典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由,训令将其废止。这意味着国家祀孔传统中断,孔庙作为国家祀孔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遂告终结。[25]
1928年衍圣公德成向山东省政府呈请取消衍圣公名号并整理孔府林庙。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启动林庙改革,取消衍圣公名号并重新清理孔氏祀田,衍圣公的名号被取消后,又获得了世袭特任奉祀官的殊荣。[2]

履任仪式

孔子后裔袭爵衍圣公,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得到社会认可,依照宗法礼制履行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包括衍圣公袭爵封位,临雍陪祀,岁时来朝等仪式,具体如接诏、进表、拜牌、按品拜位式,上任仪注、祭仪,领敕仪注等。[1]
例如,明初五十代衍圣公,正月入京师朝见,二月二日沿袭封号,接受诰命,位列百官,敕礼官从教坊前引导其至太学,学官率学生在成贤街迎接,觐见时位列文臣首位,俸禄品级优厚,侍从也有封赏。庄重非常,到清代仪式又更加隆重。[1]
民国九年(1920年),因政权更替,国家政局不稳,衍圣公府经济萧条,已无力承应大规模上任仪式,虽然只有昭告祖庙的祭祀仪式,但在当时仍旧是隆重奢华。[1]

职权特权

衍圣公作为孔氏家族大宗主,拥有对整个家族的管理权和皇帝赋予的很多特权。[26]

奉祀承祭

从汉高祖刘邦礼祀孔子开始,孔子子孙便世袭“奉祠君”爵位,专职奉祀孔子,并享有食邑,从两汉到唐代,孔子后裔袭承的爵位不同,享有的食邑不同,但祭祀孔子一直是他们的基本职责。[27][28]宋代衍圣公世袭之初,便执掌阙里孔庙祭祀。祭孔分家祭与国祭,家祭由衍圣公主持,国祭时,朝廷会派遣官员来祭祀,衍圣公一般担任主祭的角色。[29]
皇帝赴阙里祭孔时,需要衍圣公的接引,阙里孔庙乃孔氏家庙,以保证合理性与正统性。清康熙曾亲至阙里祭祀孔子,衍圣公孔毓圻、率博士孔毓埏等诸职官、及其族人迎接。清乾隆皇帝曾多达八次赴阙里祭孔,衍圣公均需要亲自迎接。[30]
宋哲宗曾规定,朝中举行郊祭大礼时,衍圣公需要进京陪祀,[31]而且从明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皇帝临雍视学时,也规定衍圣公担任陪祭角色。清代时这一仪式性的礼节归为定制。[3][32]
顺治九年(1652年)秋九月,衍圣公孔兴燮率各博士、各氏子孙入京陪祀观礼。[33]一般皇帝先至大成殿祭拜先师孔子,礼成之后,则是衍圣公等陪祀人员依次下跪,等皇帝过,然后起身。然后皇帝与各陪祀人员入彝伦堂听讲完成,整个视学典礼完成,衍圣公的陪祀任务也完成。[34]

统摄宗族

统摄宗姓、管饬宗族是历代帝王赋予衍圣公的又一职权。《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卷65清顺治帝的一件敕谕中记载,衍圣公有统摄宗姓之权:“族属繁衍,贤愚不同,该府官员恐有倚恃公爵肆行无忌,慢上凌下,侵占骚扰,大累地方。今朝纲整肃,法纪严明,尔其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规,恃强越分,朋比为非,轻则径自察处,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尤宜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员役,俾之一遵法纪,毋致骄横生事,庶不负朝廷,尤嘉盛典。”衍圣公孔兴夑将此敕谕刻制成匾,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悬挂于孔府大堂之上的“统摄宗姓匾”。[3][4]

管理林庙

衍圣公对林庙的管理包括守护孔子林墓、维护林庙建筑、保护林庙树木、保持林庙整洁、保管礼乐祭器。国家特为此设置官吏,拨给户人。衍圣公通过所辖百户厅管理林庙,据《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卷2433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吏、兵两部咨准额设林庙守卫百户官护卫林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3]
清代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往往会派遣衍圣公负责林庙的监修。如宋徽宗宗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命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监修庙门。[32]元至顺二年(1331年),衍圣公孔思晦奏请依照王宫之制修建林庙,天子应允。[32]

保举官员

曲阜知县一职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由衍圣公及其后裔世袭,明初改为由衍圣公推荐保举。同时衍圣公还有保举推荐府庙属官的职权。孔府属官主要包括府内官员、林庙职官、田产屯官和四氏学[b]教授学录等十九类,官阶从四品到九品不等。衍圣公对其属官有举荐之权,《孔子世家文书档案》中有近两千卷这方面的内容。[3]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孔续担任曲阜县令,开启了孔氏后人担任曲阜知县的先河。此后,为了彰显朝廷对孔子的尊崇,曲阜知县的选任多由孔氏族人或衍圣公担任。唐宋时期,孔氏后裔担任曲阜知县的人数很多,但并不世袭。[35]元朝子孙后裔世代接替曲阜知县一职,直至元朝灭亡明朝建立。[35]
明洪武七年,袭承曲阜知县的孔希大因事被没安置,此后世袭改为世职,也就是让衍圣公保举族中贤明的人去吏部选授任官,后来嘉靖帝时期,还需要考试。[28] 清朝延续这一制度,雍正年间,由山东巡抚会同衍圣公从孔氏族人中挑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废除孔氏族人世职曲阜知县而任用流官,并将孔氏世职知县改为世袭六品官,给俸银。[3][36]

管理后裔

衍圣公管理圣贤后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圣贤祠墓设置的奉祀生;一是认定各氏“五经博士”的族人和各奉祀生的族人。《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卷三百二十一记载:“行令衍圣公交现在博士各将子弟严加训导,将应袭职之人年十五岁以上者,衍圣公报送赴部考试,果能文理通晓注册存案,俟承袭之时令衍圣公查案具题,准其袭职,如有不及,令其再行肄业三年方准注册。”[3]
奉祀生或在庙中服务,或负责主持先贤先儒祠墓的祭祀,由衍圣公会同各省学官确定,咨请礼部给予执照,他们的增补、更换、管理等都由衍圣公负责。[3]

司法特权

衍圣公自明代起官居一品,地位可谓显赫,拥有世袭爵位的衍圣公具有独立的司法权,曲阜地方司法一般无权干预。主要体现在处理孔氏族人讼案、先贤先儒后裔讼案、府庙属官讼案、林庙户人讼案、孔庙各屯庄佃户讼案、本府仆役讼案等方面。[3]
其大堂内设置公案,上面放置印信、签筒、笔砚等公务用具。堂内陈列着衍圣公的全副卤簿,有袭封衍圣公、光禄大夫、紫荆城骑马、赏戴双眼花翎等官衔、荣衔牌,旗罗伞扇、刀枪剑戟等仪仗,与地方衙门的设置基本相同。[3]

世袭情况

孔子嫡孙爵位的承袭,一般按照传嫡的宗法制度执行。有嫡传长,无嫡传庶,嫡庶皆无,则传与血缘关系最近的亲族。[1]

宋金时期

孔宗愿,字子庄,宋宝元二年(1039年)袭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衍圣公,孔延泽(孔宜次子,孔宜长子孔延世之弟)子、孔圣祐(孔延世子,无后)从弟。[9]
孔若蒙,字公明,宋熙宁元年(1068年)袭衍圣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后废,孔宗愿长子。[9]
孔若虚,字公实,宋元符元年(1098年)袭奉圣公,孔宗愿次子。[9]

南宗

孔端友,字子交,宋崇宁三年(1104年)袭奉圣公,授朝奉郎、直秘阁,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复改封衍圣公。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衍圣公孔端友随高宗渡江,居衢州。孔若蒙长子,无后。[9]
孔玠,字锡老,宋绍兴二年(1132年)袭衍圣公,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之弟)长子。[9]
孔搢,字季绅,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袭衍圣公,南宗,孔玠子。[9]孔文远,字绍先,宋绍熙四年(1193年)袭衍圣公,南宗,孔搢子。[9]
孔万春,字耆年,宋宝庆二年(1226年)袭衍圣公,孔文远子。[37]
孔洙,字景清,宋绍定四年(1231年)袭衍圣公,1282年让位,孔万春子。[37]

北宗

孔璠,字文老,金朝以孔端友弟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孔庙祀事,是为北宗。伪齐阜昌三年(1132年)封衍圣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圣公,未袭,1140年卒。[9]
孔拯,字元济,金皇统二年(1142年)袭衍圣公,授文林郎,孔璠长子,无后。[9]
孔摠,字元会,金大定三年(1163年)袭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又名孔詌,孔璠次子。[9]
孔元措。字梦得,金明昌二年(1191年)袭衍圣公,随金迁汴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封衍圣公,孔摠长子,无后。[37]

蒙古时期

蒙元时期共有六任衍圣公:大蒙古国时期的孔元措孔浈,成宗时期的孔治,仁宗至顺帝时期的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大蒙古国时期虽有数位'权袭封衍圣公',但只是权主祀事,并非实膺世爵。蒙元统治143年间,衍圣公空缺的时间累计长达69年。[37]
蒙古灭金后,曲阜孔子大宗子依然世世为衍圣公。[37]
孔元用,字俊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封衍圣公,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罢,孔拂次子、孔琥孙、孔端立的曾孙、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若虚之弟)的玄孙、孔宗愿的第5世孙。[37]
孔之全,字工叔,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圣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罢,专任曲阜县令,孔元用子。[37]
孔浈,字昭度,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袭衍圣公,次年(1252年)免,北宗,孔之固子、孔元紘(孔摠次子,孔元措之弟)孙。[37]

元代

1.孔治,字世安,元元贞元年(1295年)封衍圣公,孔之全子。[15]
2.孔思诚,字致道,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袭衍圣公,1316年罢,孔治子。[15]
3.孔思晦,字明道,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衍圣公,孔浣子、孔之厚孙、孔元孝(孔拂长子,孔元用之兄)的曾孙、孔拂的玄孙。[15]
4.孔克坚,字璟夫,元至元六年(1340年)袭衍圣公,孔思晦子。[15]
5.孔希学,字士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袭衍圣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圣公,孔克坚子。[15]

明代

有明一代,共有十位孔子嫡裔承袭衍圣公爵位且实际任职,另有孔承庆、孔胤椿二位虽为嫡长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袭爵,其爵位乃为后世追赠。[38]
1.孔希学,字士行,父孔克坚,孔子第五十六代长孙。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十二月初十日,生母为孔克坚夫人张氏。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七日,朝廷封希学衍圣公爵位。[38]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二十日,以疾终于正寝,年四十七。[38]
2.孔讷,字言伯,孔希学长子,孔子第五十七代孙。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二十一日,生母为孔希学夫人董氏。孔希学去世时,孔讷二十三岁。洪武十七年正月乙巳,以孔子五十七代孙讷袭封衍圣公。[38]
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九月十六日,孔讷病卒。[38]
3.孔公鑑,字昭文,孔讷长子,孔子第五十八代孙。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生母为孔讷夫人陈氏。建文二年(1400)袭封衍圣公。[38]
建文四年(1402)四月五日因病早卒,时年二十三岁。[38]
4.孔彦缙,字朝绅,孔公鑑长子,孔子第五十九代孙,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十三日生,生母为孔公鑑夫人胡氏,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十九日,封其为衍圣公。[38]
景泰六年(1455)十月二十一日,孔彦缙得风疾而卒,年五十五岁。[38]
5.孔承庆,字永祚,孔彦缙长子,孔子第六十代孙。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三月初七,生母为孔彦缙夫人夏氏,逝于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二十六日。孔承庆因先于父亲去世,未能袭封衍圣公。[38]
景泰六年(1455),朝廷因其子孔弘绪袭爵,追赠袭封衍圣公。[38]
6.孔弘绪,字以敬,孔承庆长子,孔彦缙嫡长孙,孔子第六十一代孙。生于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二十一日,生母为孔承庆夫人王氏。因避乾隆弘历讳,后世改为孔宏绪。孔承庆去世时,孔弘绪年仅三岁。景泰六年(1455)十二月二十三日,孔弘绪应召入京,袭封衍圣公。[38]
成化五年(1469),孔弘绪“坐事失爵”,被废为庶人。[6]
7.孔弘泰,字以和,孔承庆子,孔弘绪之弟。孔弘绪失爵后,朝廷命山东巡抚等官举其宗人应袭者。后经孔氏宗长孔克晟等呈状,都御史翁世资、吏部尚书姚夔等上奏朝廷,最终确定以孔弘绪之弟孔弘泰代兄袭爵,待孔弘泰去世之后,仍令孔弘绪之子袭爵。明成化六年(1470)袭封衍圣公。[38]
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衍圣公孔弘泰卒,年五十四。[38]
8.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孔子第六十二代孙。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十八日,生母为孔弘绪江氏。其叔父孔弘泰去世时,孔闻韶二十一岁。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孔闻韶入觐。初六日,封其为衍圣公。[38]
嘉靖二十五年(1546)二月十一日,孔闻韶以疾卒,享年六十五岁。[38]
9.孔贞幹,字用济,号可亭,孔闻韶长子,孔子第六十三代孙。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生母为孔闻韶夫人卫氏。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一月奉命至京袭封衍圣公爵。[38]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初八日卒于赐第,年三十八。[38]
10.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别号龙宇,孔贞幹长子,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月初二日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三十日,朝廷正式封孔尚贤为衍圣公,世宗亲颁诰命。[38]
熹宗天启元年(1621)十一月二十四日,孔尚贤因病卒于京城赐第,年七十八岁。[38]
11.孔胤椿,字懋龄,号震寰,孔尚贤长子,孔子第六十五代孙。生于隆庆五年(1571),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因先于父亲去世而未能袭爵。后世为避雍正皇帝胤禛讳,改“胤”为“衍”。天启五年(1625)三月,熹宗亲临太学,孔胤椿之弟孔胤植应召陪祀,请求追赠兄长爵位,得到皇帝允准,于是追赠孔胤椿衍圣公爵位。[38]

清代

清沿明制,衍圣公袭爵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共有十一位孔子嫡裔承袭衍圣公爵位且实际任职,另有孔继濩虽为嫡长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袭爵,其爵位乃为后世追赠。[5]
1.孔胤植,字懋甲,号对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孙,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十四日。衍圣公孔尚贤因二子早卒且无后,在病逝前召从弟孔尚坦的长子孔胤植到京师,并立为嗣子。[5]
天启二年(1622)袭封衍圣公,天启五年(1625)得赐诰命。天启七年(1627)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1630)晋太子太傅。顺治元年(1644)十月初二日,朝廷同意山东巡抚方大猷疏请,以孔胤植袭封衍圣公,年五十三岁。[5]
顺治四年(1647)冬十二月十五日,以疾卒于家,年五十六。祭葬如例。朝廷遣官谕祭九次,谕工部给价造坟。[5]
2.孔兴燮,字起吕,一字调五,号辅垣,孔子第六十六代孙。明崇祯九年(1636)二月十一日申时生,生母为孔胤植继配仝氏。顺治五年(1648)三月十一日,袭封衍圣公。时年十三岁。顺治七年(1650)晋阶太子少保,顺治八年(1651)晋阶少保兼太子太保[5]
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二十四日卯时以疾卒,年三十二。[5]
3.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孔子第六十七代孙。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二十二日丑时生,生母为孔兴燮继配吕氏。[5]
康熙七年(1668)正月十九日,袭爵。时年十二岁。康熙九年(1670)九月获授光禄大夫,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晋阶太子少师。[5]
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十一日午时卒于京师。年六十七。朝廷派遣内大臣奠茶酒。送灵柩回曲阜之日,雍正帝命皇三子及庄亲王允禄临奠,行人护行,赐葬孔林,赐谥“恭慤”。[5]
4.孔传铎,字振路,号牖民,孔子第六十八代孙。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三十日寅时生,生母为孔毓圻夫人张氏。[5]
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十三日,袭爵。时年五十一岁。雍正二年(1724)二月初八日遵照吏部知会袭公爵,到任。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二十三日卯时卒,年六十三。祭葬如例。[5]
5.孔继濩,字体和,号纯斋,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月二十九日寅时生,生母为孔传铎继配李氏[5]
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二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十三,诰赠光禄大夫。孔继濩因先于其父去世而未能袭爵,雍正十三年(1734)被追赠为衍圣公。[5]
6.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室名敏求斋,孔子第七十代孙。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一月初九日申时生,生母为孔继濩夫人王氏。[5]
雍正九年(1731)九月二日,衍圣公孔传铎以老病乞休。朝廷允许后,让孔广棨袭爵,年十九岁。[5]
乾隆八年(1743)正月初六日卒,年三十一岁。[5]
7.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孔子第七十一代孙。雍正十三年(1735)正月三十日子时生,生母为孔广棨夫人何氏。[5]
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十三日,袭爵,时年九岁。[5]
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卒,年四十八。[5]
8.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原名孔宪允,室名凝绪堂,孔子第七十二代孙。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十九日辰时生,生母为孔昭焕夫人陈氏。[5]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二十三日,承袭衍圣公,时年二十七岁。[5]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初五日未时卒,年三十八岁。[5]
9.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孔子第七十三代孙。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二十一日辰时生。孔宪培无子,以同母弟宪增长子庆镕为嗣。[5]
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十七日,袭爵,时年八岁。[5]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三十日戌时卒,年五十五。[5]
10.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初二日午时生,生母为孔庆镕夫人毕氏。[5]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二十六日袭封衍圣公,时年三十六岁。[5]
同治元年(1862)九月二十日卯时卒于京师,年五十七。谥端恪。[5]
11.孔祥珂,字君则,号觐堂,孔子第七十五代孙。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二十八日申时生,生母为孔繁灏夫人毕氏。[5]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五日袭爵。时年十六岁。[5]
光绪二年(1876)九月二十九日在府病故,年二十九。同年十月二十五日赐孔祥珂恤典,寻赐谥“庄悫”。[5]
12.孔令贻,字谷孙,号燕庭,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二十九日生52,生母为孔祥珂夫人彭氏[5]
光绪三年(1877)八月承袭衍圣公,时年六岁。[5]
民国八年(1919)十一月八日,孔令贻因背部痈疽,薨于太仆寺街衍圣公府,年四十八。时任大总统派员致祭,给银三千元治丧。[5]

民国

孔德成,字玉汝,民国九年(1920年)袭衍圣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

遗址古迹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是从孔子的旧宅“发展”出来的,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鲁哀公在孔子旧宅立庙。东汉桓帝时期,朝廷为孔子修建了庙宇,至于宋朝时期,孔庙已经发展成为有三百多间房屋的建筑群。金朝时期孔庙遭遇大火,朝廷拨款重修,明清时期,孔庙亦有修缮。如今保留下来的曲阜孔庙,占地近十公顷,前后共有八进庭院,殿、堂、廊等共有六百二十余间,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39][40]
曲阜孔庙中线上的主要建筑群,由奎文阁、大成殿、寝殿、圣迹殿等。奎文阁有两层,是作藏书之用,建于明朝;大成殿中供奉着孔子像,两侧陪祀颜回、曾参等“十二哲”雕像,大成殿是孔庙最主要的建筑,建于清初。大成殿前的庭院中有一座亭子,名为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地。圣迹殿存放着孔子周游列国的一百二十幅画石。1961年,曲阜孔庙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9][40][41]
孔庙

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在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系后裔居住之所,也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宅。起初孔子后裔依孔庙建宅居住,宋仁宗赵祯封孔宗愿为“衍圣公”后,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圣公府。随着孔子在后世官方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府的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孔府有楼轩厅堂四百多间。[42]
孔府大门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大门上方悬挂着题有“圣府”二字的匾额。孔府中路第二道大门,有明代名臣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另左右各有腋门一座,当时人们一般只走腋门。进第二道大门之后,有一道屏门,被称为“重光门”,因明世宗亲自颁布的“恩赐重光”的匾额而得名。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亲临、宣读昭旨,以及举行重大祭孔典礼时,重光门才会正式开启。整座孔府布局为九进三路,中路是孔府主体部分,前部分为官衙,后部分为住宅;东路则是孔府家祠所在,西路为衍圣公读书、会客之所。孔府还存有孔府档案和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1961年,孔府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42][41][43]
孔府

孔林

孔林又名至圣林,是孔子极其后裔的墓地。孔林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宗族墓葬地。孔子逝世之后,其弟子将其葬于曲阜城北,随着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历代帝王先后下令修缮孔子墓,孔子的后裔也都依孔子墓而葬,至今形成了有坟墓十万余座的孔林。宋代宣和年间,孔子墓前修造了石仪,孔林的墓道轴线正式形成。孔子墓在孔林的中部,东、南两侧分别为子孔鲤墓,孙孔伋墓。孔鲤和孔伋墓前有两道石碑。如今整个孔林总面积而两平方千米,比曲阜城还要大上不少。1961年,孔林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2][43]
孔林

文献记载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全称“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是孔氏家族在各项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私家档案。现存档案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至1948年7月止,历时4百余年,约30万件,按照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朝廷政治、财务、文书12大类;按照档案所属历史时期可分为:明代档案、清代档案、民国档案(民国档案按照政权变更又分为四个部分)。既有历代衍圣公与朝廷及各级官员的往来公文,也有孔府内各厅房书写的公务文书,记录孔氏家族日常生活的档案账册等,公私兼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层面。而袭爵类档案在《孔府档案》中具有特殊意义,为衍圣公府安享尊荣之始,因而居于袭封类档案之首。[44]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共3册,另有部分档案的放大图组成了1册附录。其内容起自明嘉靖十三年至崇祯十七年,分为袭封、宗族、属员、徭役刑讼、租税、宫廷、灾异、资料文书等九类,记载了有关衍圣公袭封、选官、朝觐、祭祀、修谱、摄族等诸项活动的记录。其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1534年—1948年)的私家档案文献(总计9021卷30余万件)。这些档案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