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 第十一篇 ---- 第十五篇

 新用户4541Ay47 2023-10-07 发布于上海

第十一篇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奴朝之兴|成吉思汗西征|奴朝之亡|阿刘德丁之无道|谟汗抹德之凶恶

一〇三〇年,萨流顿、麻牛德病死,国势大衰,印度西北无外寇侵入者,百有余年。一一七五年,回人复至。初,麻牛德之子孙,怒杀哥立Ghari部落之酋长二人。哥立地在阿富汗之山中,人民凶悍;一一五〇年,土酋报复前仇,兴兵攻破敌都,纵火焚屋,火光烛天,七日不息,尽杀城中之壮丁,而悉俘其妇女幼童。于是麻牛德所筑美丽之都城,乃成焦土;土酋重载而归,既而其弟次第征服介不娄地。历史学者称为谟汗抹德·哥立Muhammad Ghari,及至此时,哥立率兵进陷木里坦,寻攻西部近海肥美之地曰歌甲来得,不胜;进兵信德、旁加普,战据其地,俄称萨流顿。萨流顿既得立足之地于印得斯河流域,会闻恒河流域之富庶,民皆崇拜偶像,心欲剽夺财货,并毁偶像,遂决意出兵。一一九一年,自统大军东征,印人惶恐。其邻近之王共同出兵御之,二军战于特里附近。萨流顿先伤,赖其侍者救之,得免于死,军心动摇,大败而逃。印将收兵,不即追之;萨流顿聚其余众,从容而退;明年,挑其精锐之骑兵,大举进攻。印度联军拒之,恶战于去年之战场,而萨流顿之精骑锐矢冲动战象。象痛回奔,联军之行伍大乱,不能复战。于是军队溃散,斯役也,决定印人回人之胜负于印度矣。回人既胜之后,乘势深入,牧马于印度斯坦,如入无人之境。

萨流顿既胜大敌,归国,命将求泊德丁Kutbu-D Din统兵东征。求泊德丁,土耳其人也,性慧;萨流顿买之为奴,渐得主人之信任,委为大将,一一九三年,攻取特里,复前行,深入恒河流域,抵波罗尔斯。回人之声势大振,印兵闻风败溃,求泊德丁命其裨将介娄吉Khilji进攻巴哈地。一一九七年,裨将以骑兵二百陷其天险之要塞,而破其国。当斯时也,佛教得裴赖王数百年之保护,大盛于其国中。回人尽杀僧侣,而火焚其寺。于是经典佛像,皆罹于火。印度古代极有价值之文化纪录遂失,甚矣哉,回人之野蛮残暴也!僧侣得免于死者,逃入尼泊尔、西藏。一二〇〇年之后,佛教渐绝于印度矣。一一九九年,介娄吉率骑兵十八袭孟加拉。居民见之以为鬻马者,回骑俄入国都,即攻王宫,射杀卫兵,都人大乱。王方食于宫中,闻警,不知所为,乃逃;萨流顿遂有恒河流域膏腴之地。会一二〇五年,旁加普之部落叛乱,亲帅大军往讨,尽杀其民,“血流成河”,明年,被害于途中,而求泊德丁自立,是为特里之萨流顿,开印度“奴朝”之始。“奴朝”者,始为奴隶,而后得势,称王建国也。王谋巩固势力,而与其他总督互通婚姻,其人皆尝为奴者。求泊德丁在位四年,一日坠于马下,重伤而死。其为人也,凶狂好杀,足为中亚细亚野蛮人之代表。其被俘者,迫令作工,建筑清真寺等,美术尚能发达。

初,介娄吉既定东部,声威大振,以其劫掠所得之大宗财宝,分输特里,献于主将求泊德丁。主将许其治理东部,而成一省,于是东部不啻一独立国矣。介娄吉大建清真寺于其境内,重税印度教徒,而又性好冒险,狃于数胜,尝欲攻取阿萨密、西藏,遂率大军侵入阿萨密。其地多山,山道崎岖,行军困难,而阿萨密王复令重兵严守要害。回人深入山中,不得前进,而其军粮缺少,野无所掠,兵士不免于饥,乃迫而后退。军次于雅鲁藏布江之支流,其桥适断;介娄吉命其军士涉水而过,水深流急,回人素不知水,除主将及百人而外,皆溺死于水中。介娄吉愤怒成疾而死,或谓其下杀之。其后回人复有谋取阿萨密者,亦几全军覆没。

求泊德丁既殁,其子嗣位,惛愚无能,群下不服。一二一一年,其妹夫阿求德密西Iltutmish篡立,萨流顿恒与其不服之者相战;及其季年,统治印度斯坦之大半,常集良工建筑美丽之清真寺。当斯时也,蒙古成吉思汗征服中亚细亚,追逐其敌,入印度边境。成吉思汗者,蒙古之尊称也;初名铁木真,次第征服蒙古之部落,诸酋共推其为领袖,上尊号曰成吉思汗。蒙古多马,人为游牧民族,其地严寒,争驰于广大之牧场,身壮力强,勇于战斗,精于骑射。及成吉思汗率之,征服中国北部及中亚细亚等地。其西征也,毁名城,屠壮丁,奸妇女,劫财宝;古代其地之名城,因而多为废址。及抵印度西北,其散兵有劫掠于旁加普西部者,幸其有组织之大队,未尝深入耳。成吉思汗初拟经印度,入西藏而归,旋变其志,自白沙瓦而退。印度乃免大劫,亦云幸矣!成吉思汗之为人也,回人历史学者记之,略曰:“其至印度,时年六十有五。身高,体壮,须少,色白,目光炬炬,明察知兵,富于天才,了解事理;公正,果敢,残忍,嗜杀;且善魔术,自谓鬼神附于其身,故尝豫知吉凶。”其所杀死者,数逾百万,可谓残暴矣。

成吉思汗画像

一二三六年,阿求德密西病危,知其诸子不肖,遗命其女来锡亚Raziyah为王。大臣不从,改立其子。王初即位,谑浪纵欲,不理政事,人心思乱。数月后,来锡亚代之,称萨流顿;史家称其聪明公正,奖学爱民,知兵能战。所可惜者,回人印人素轻女子,不服其命,而叛者四起。来锡亚身骑战象,率兵讨之,东仆西起,乃以向者叛将为夫,借减叛者之力,顾其势成,而乱如故。俄而夫妇二人战败,死于印人之手;凡在位三年,夫以来锡亚之才能,足为有道之君,徒因女子之别,而伤其生,亦可哀也已。来锡亚既死,其嗣位者,不能治国。一二四六年,阿求德密西之幼子来苏德丁Nasiru-D Din遂立,在位二十年,信任其丈包娄奔Balban,委以政事。萨流顿尝令其军远征,剽夺财货。当此时也,蒙古之散骑未从成吉思汗归者,越境而入印度,肆劫于旁加普、信德、木里坦。其后来苏德丁病危,无子,命包娄奔代之,或谓包娄奔弑之而自立。

包娄奔初为阿求德密西“四十奴”之一,渐得其主之信任。来苏德丁纳其女为妃,迨其即位,命之为相。包娄奔既握政权,杀他奴之拥兵者,及其为萨流顿,年已六十余矣。其为人也,嗜杀残酷,未尝一笑,人深畏之;尝驰追叛人,得之,囚送特里。其罪轻者,命人以象踏之,垂毙,分杀其身;其较重者,命人活剥其皮,自首及踵,既得其皮,而以干草充之,悬于城门。回人又记一事曰:“尽杀叛者一万二千——男,妇,老,幼,毁其堡寨,取其财物,感谢上帝,回教战胜矣!”又遣密探于四方,报告一切,其稍忽者,即命绞死,复恶印度教徒拒而不用,其后孟加拉叛而独立,包娄奔平之,尽杀叛者之族,其严酷若此,唯尚保其境内之粗安。其邻西北诸国,败于蒙古,王多逃之特里,包娄奔宾之;中有著名文学之士,文学颇能发达。包娄奔之在位也,深患蒙古大举侵入,不敢用兵于南方。一二八六年,病死,大臣推其孙继位。一二九〇年,土耳其人之仕于其朝者,弑之,“奴朝”遂亡。奴王皆极野蛮残酷,视印人则非人类;其立国也,徒恃其军队之强,故仅厚待少数回人而已;从未留心民间之疾苦而有所建设改革也。其统治之领土,约占北部之大半。

“奴朝”既终,土耳其人推大员介赖流德丁Jalalu-D Din为王。介赖流德丁年近七十,其为萨流顿也,深患特里回人之不服,不敢住于宫中,遂筑王宫于郊外。明年,印度大旱,秋收全无,贫民冻饿而死者,不知凡几,甚有自投于朱木拿河,以求速死而免饥饿之痛苦者。一二九二年,蒙古人大举入寇,萨流顿遣使议和,重赂其将,乃退;其留于印度者,改奉回教。萨流顿之年已老,精力不足,怠于政事,宽于治盗,而境内盗多。一二九四年,其侄阿刘德丁Alan-D Din自请率兵讨伐南方,阿刘德丁,乃王婿也,许之,与以铁骑八千。阿刘德丁深入德干高原,无人能拒之者;斯役也,回人始入德干。初,其地诸国未受劫掠之扰,府库充裕;及至此时,国王亟于免祸,尽出国内财宝以犒师。阿刘德丁之归也,重载财物,见者莫不惊其多也!意欲留之,而不上献,会与其妻不睦,而又数忤其母,渐蓄不臣之心,谋逆之迹大著。其上书告变者,萨流顿皆不之信;俄而入其侄之营中,阿刘德丁令兵杀之,斩其首级,传示军中,复分其财货,重赏兵队。于是兵心归之,乃自立为萨流顿,时一二九六年也。

阿刘德丁篡立,大杀先朝之诸臣,并及其妻子。其在印度因一人之罪,而诛及家族者,始于此时。萨流顿好杀成性,法令严酷,威权极重之专制王也。即位之初,蒙古人内附者,谋变于特里附近;萨流顿密令其军诱杀蒙古人之壮丁,一日,死者之数,约在一万五千至三万之间。萨流顿虽杀其人,而蒙古人之侵入者如故,数年之中,大掠于印度西北者凡六;一三〇五年,大举深入,其势锐甚,将近特里,俄而忽退;斯密斯疑王赂其将也,印度斯坦乃安。阿刘德丁虽不能胜蒙古,而于南方则主张出兵;一三〇二年,遣宦者麻立刻·开富Malik Kafur南征。麻立刻径攻德干,而入太密楼地,诸国不能拒之,乃毁大寺,而劫其财货,又得南方之金币,后遂重载而归。斯役也,共历九年,所过之地,劫掠无余,杀人无数。萨流顿收其要地,而委任总督以治之,又遣重兵攻取坚固之要塞,而并歌甲来得。阿刘德丁狃于数胜,益骄,自称第二亚列山大,欲做征服世界之梦,又欲借其兵力自立新教,会谏者极言王固不能兼为先知也,乃止。

其治印民之政策,严酷于其他回王之上,亲商于其信任之学者,而规定法令,以尽取印民之财产,借防为其叛乱之资。先量国内之田亩,改征收入六分之一之古制,而代以二分之一;农民之担负可谓奇重矣!其无力纳税者,拘之为囚,械其手足,“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于是人无幸心,罄其所有;印人之妇女,遂无金银之饰品,而入于极穷困之状矣。萨流顿复定物价,使人密查市情,其违令者,则重罚之,市侩皆惧,虽当凶年歉收之时,而亦不敢稍昂其价。其取之于民也若此之严苛,而又尝得财货于南方,故能大兴土木,建筑雄巍之宫、美丽之寺;后建一寺,或请人血洒之,乃杀数千无辜之蒙古人而取其血。

阿刘德丁晚年,精力大衰,猜忌益甚,独信宦官麻立刻之言,政事日非。一三一六年病死,麻立刻立其婴子,而自居于相位,总揽政权,大杀王之宗室,未几,亦为仇家所杀。王子牛拿德丁Kutbu-D Din即位;王好酒色,不理政事,会南方叛乱,出兵讨之,大胜而归,残酷益甚。俄而其亲臣弑之而篡位,其人袒助印度教徒,而欲抑制回人。唯其才不胜任,由是国中大乱,旁加普之总督起兵杀之,而阿刘德丁之后已绝。大臣共推总督为王,王称土纳刻夏Tughlack Shan,勤于政事,境内平安。既而德干又叛,王遣其子久那Juna统军伐之,大胜而归。王命久那筑离宫于朱木拿河之边。一三二五年,土纳刻夏偕幼子而往,入内,屋崩,久那迟迟掘救其父,而欲自为萨流顿也。

久那即位,厚赐军队,遂无叛者。历史学者称为土纳刻之子谟汗抹德Mnhammad Bin Tughlack。其为人也,记忆力强,善于言辞,长于文学,精通希腊之名学、哲学,兼知数学、物理,其在宫中,素不饮酒。其私人道德,则以回教之教义自励。性复勇敢,善于驭兵,其统军出战也,身先士卒,见者莫不夸其勇悍也;又设医院,礼敬学者。唯其专制过甚,痛恨臣下议其政策,乃徒逞其一时之欲,而不稍顾人民之死亡痛苦。其在位也,凡二十六年,统治二十三省,领土大于回人之先王于印度者;然其境内,未尝安宁,叛者时起,东西讨伐,而终疲于奔命。及谟汗抹德晚年,残虐益甚,而独立自主者愈多,萨流顿遂无如之何矣。

谟汗抹德即位之明年,特里人民上表议其政策。萨流顿大怒,决意迁都于德干,先估旧都之屋价,而买之于民,令其南徙,民初不从,乃申严令曰:“三日之后,无人得留于特里。”民既徙出,萨流顿犹患其藏于屋中,令人搜之。后于市中得病者、盲者各一,命人远掷病者,而曳盲者前进。及抵新都,仅余一足。当时学者,谓特里之猫犬皆无,而忽成沙漠矣。谟汗抹德尝欲征服天下,会蒙古人入寇,逼近特里。萨流顿赂之而去,防其再至,复归于特里者三年;无何,遣军西攻波斯,大败而退。一三三七年令将统精骑十万,取道于尼泊尔以伐中国,大军入于山中,而无储粮,野无劫掠,死者甚多,余众败溃。其生归特里者,仅及十人而已。萨流顿大怒,杀之以泄其愤。谟汗抹德既好用兵,又极奢侈,国用不足,闻中国发行纸币,乃诏以铜代银,大铸铜币。印民羡其厚利,私自鼓铸。于是铜币充斥,价值大跌;其终也,不值一文,而萨流顿之威力,固不能胜经济原理也,乃去前诏。萨流顿之性残虐,尝获叛者,活剥其皮,而取其肉和米煮之;及熟,命叛者之妻孥食之;余饲大象,而象不食;又诏其皮以干草实之,传示国中。及至信德,其总督命人埋之。萨流顿讨之,又剥其从乱者之皮;其他相类之事,不胜笔举。其待农夫也益严,官吏夺其所有,民乃流为乞丐,于是铤而走险,乱者四起。萨流顿痛恶其民,尝欲尽杀一地之人民;其人大惧,逃于山中之森林。萨流顿分军围之如猎,悉杀逃者,其残虐之甚,古今未闻,不啻视人为兽,而围猎以取乐也。

谟汗抹德强制流通的货币

谟汗抹德之刑益酷,臣下皆在不安之心,而乱者反多,府库之收入遂减,后渐不能出兵讨伐;于是特里之帝国分裂,而势衰矣。初,一三三八年,孟加拉叛;俄而南方亦自独立,萨流顿亲统大军南讨。军中忽染霍乱,而病者多死;会传染于王,王病,传令退军。且曰:“凡愿回家者听之。”军士多归,其死于途中者极众;盖时大旱,而国内纷扰,人民不能安住种耕,而归兵无食可掠也。大荒数年,饿莩载道,萨流顿始出府库之金贷于农夫;但其生畜已死,虽钱亦无所用矣。于此叛乱纷扰凶年之时,萨流顿忽念其王于印度也,未得回教主之认可,乃遣使者往求封敕。教主许而从之,此固不能定其国内之叛乱也。一三五〇年,萨流顿追叛人于信德,会病,明年遂死,人民乃免其害。夫以若此穷凶极恶之独夫,而竟能病死于床,亦可怪也已。

第十二篇

法老斯夏|帖木儿入寇|特里之阿富汗王|孟加拉|麻娄瓦|歌甲来得|克什米亚|回人政府之概观|回人战胜之原因

谟汗抹德既死,大军无主,号令不一,人心大乱,军中且有妇女幼童,退归不易。其退也,敌人前追,蒙古人之在印度西北者,乘势袭击,夺其辎重,而军士妇幼,死者极多。诸将深以军权不一,不能退归为患,共议奉谟汗抹德之从弟,法老斯夏Fircz Shah为王。法老斯夏初为总督,时从西征,及诸将拥之为主,坚持不可;盖知国内纷扰,而势不可为也。诸将强之者三,乃于一三五一年三月,即位于营中。诸将奉其命令,军心稍振;萨流顿率其余众经木里坦而归,将近特里,闻监国已立他人之子为君,而称其为谟汗抹德之子,谟汗抹德固无子也。监国闻法老斯夏既归,自知力不能敌,出降;法老斯夏意欲宥之,其臣皆谓叛乱罪重,争论不可,遂命杀之,萨流顿归都,境内渐安。其已叛而独立者,则置之不问。其为人也,性尚和平,嗜酒好猎;私人道德,则以回教之教义自励。然无用兵之才能。其东征西伐,皆未成功,后始休兵;乃兴土木,建筑王宫大寺,又开运河以利灌溉。于是人民称便,颂其功者不置,迄今河身虽迁,而民犹未忘其功也。

法老斯夏治有印度斯坦,东部孟加拉不服,一三五三年,亲统大军伐之。其王拒战,二军相持,凡十一月,孟加拉之军会败,死伤甚多。法老斯夏除大杀而外,未得尺寸之地。其王独立于孟加拉如故。其后二国复战,亦无胜负,始各罢兵议和。萨流顿之归也,路经荒野,都人久不知其大军所在之地。当是时也,德干久已独立,而法老斯夏无出兵南讨之意,反礼其地回国之使者甚厚,是不啻认其为独立国矣。萨流顿因信德退师之辱,报复之念,未尝稍忘,约于一三六〇年,会聚精兵九万,战象四百八十,率之亲征。大军远行,粮糈不足;于是军士患饥,战马皆死。萨流顿无奈,下令退兵于歌甲来得;无何,敌之奸细,佯作向导,引大军入于歧路中。无信息传至特里者,共历六月;都人疑其王已死矣。大臣汗介堪Khan Jahan监国,镇定抚民,特里尚安。及萨流顿抵歌甲来得令相遣军往援,人始信其未死。未几,援军大至,声威复振,法老斯夏俄又率之前攻。时值沿路之田禾已熟,令军割之为粮,固不问人民之痛苦也,大军进逼信德;其王闻之,大惧,不战,出降;萨流顿待之颇厚,偕之归都,其王遂留住于特里。大军既退,其地又自独立矣,萨流顿徒得受降之名而已!

法老斯夏之内政委于其相汗介堪,汗介堪深得其主之信任,颇能勤于政事。及其病殁,其子代之为相,亦称汗介堪。当时朝廷官吏之俸,则赐之以田,而令其取之于民;初,阿刘德丁谓食邑地广,往往生变,遂改俸禄为现金,迨法老斯夏嗣位,复古食邑之制,又以其奴为吏,吏共十八万人。萨流顿之命将出师也,必令于其俘获之中,挑其体力强者,送之朝廷为奴,其献奴数多者,尝能得其王之宠任,此奴辈之所以多也。法老斯夏殁后,诸子大杀其奴。萨流顿之治民也稍宽,史家记其“民富家足”,其措辞虽或近于浮夸,而民间生活易于前代,固可信也。萨流顿谓残体之罚严酷,改废刑讯,并去以下诸刑,若斩手足,或削耳鼻,或取双眼,或击碎手骨,或锯其身,或钉其手足胸部,或以熔化之铅灌于喉中等。诸凡刑罚,至为残酷,法老斯夏除而去之,仁于其他萨流顿矣。其未少变者,则其宗教之观念耳。法老斯夏数杀异教信徒,而自谓其可入天堂,臣下苟以印度教徒建寺告者,则必大怒,捕杀主其事者,婆罗门之出为民众祈祷者,则火焚之;政府复以利诱印人改奉回教,印人多贫,而人丁税甚重,乃出令曰:“凡奉回教之印人,特免其税。”阶低下之印人,遂多改信回教,回教之信徒大增。政府又征婆罗门之人丁重税;先是,婆罗门得免此税,及闻令下,乃群立于王宫之前,各自禁食。迨其将死,萨流顿始许减轻其税;法老斯夏之宗教观念,自吾人视之,殊极狂妄,而回人之心理,则认容忍异教,即罪孽也。一三八八年,法老斯夏病死,诸子争立,互相残杀,国内扰乱,而帖木儿侵入印度矣!

帖木儿生于一三三六年,其父为土耳其人,幼年信奉回教,母蒙古人也。帖木儿凶悍机敏,嗜杀残酷,一三六九年,继父嗣位,率其骑兵远征,锋锐势盛,所向无敌,征服之地,屠掠无余,不啻第二成吉思汗也,其入印度之动机,起于印度内乱,而易于劫掠,且得焚毁异教之大寺也。盖时法老斯夏之诸子,起兵相攻,几入于无政府之状况。帖木儿闻之,谓其攻入甚易,心中羡其土地肥美,货财极多。帖木儿自奉回教而以毁灭偶像为其天职者也,又闻印度多数居民,敬拜偶像,遂决意出兵。一三九八年之初,帖木儿遣其孙进攻木里坦,围之六月,守兵乏食,开门出降。及秋,帖木儿亲率精骑九万,渡印得斯河,大屠木里坦之东北居民,复前行。大军次于特里附近,共俘印人十万;既而患其谋变,乃尽杀之。特里之王出兵拒战,会其战象逃逸,大败而遁。帖木儿进据特里,其稍拒抗者,则令杀之,纵兵大掠于城中五日。于是特里百余年之精华遂亡,军士以其妇女为妻妾,主将则收技能之工匠。帖木儿之归也,绕道于希马拉亚山麓之南,专从事于杀掠,俄渡印得斯河而去。其所遗于印度者,死尸、凶年、疾疫,及“千里无人烟”而已,甚矣哉其残酷不仁也!帖木儿尝于晚年,意欲侵入中国,不果,死于一四〇五年。

帖木儿面部雕像

帖木儿画像

帖木儿将归,命其大将为总督,统治印度西北。特里于兵燹之后,民多饿死。几至“阒然无人”;城中无萨流顿之政府者,凡五十余年。总督治有其地,传之数世,皆不敢称王,自认其臣服于帖木儿也。帖木儿侵入印度之地,限于西北,固未影响于内陆也!其后旁加普之总督曰波河娄·洛载Bahlol Lodi兵强,称王于一四五〇年,王阿富汗人也,故有特里之阿富汗王之称。王败东邻涧泊Jannpur而逐其王,令子巴拜刻夏Barbah Shah为其地之“副王”。初,法老斯夏委任宦者,居于涧泊,治理其东部,及帖木儿进据特里,宦者之养子夺位称王。一四〇〇年,其弟继之,在位四十年,残杀印度教徒,数传而为洛载所灭;其王多好建筑,名寺甚多。一四八九年,洛载病死,其幼子闻报,疾归特里,自称萨流顿,改其名曰昔堪大Sikandar。其兄不服,出兵攻之,不胜,昔堪大乃并其地。萨流顿之内政,则仇视印度教徒,而数毁其大寺,或改其为清真寺;又兴土木,建筑美丽之王宫。昔堪大之在位也,物质低廉,生活颇易。一五〇五年,地忽大震,回人疑为世界之末日将至,历史学者,虽谓其损失极重,然未详记其事也。一五一七年,昔堪大病死,大臣拥其第三子益白切明Ibrahim嗣位,又分其地以王其兄。兄弟乃常战争,其兄后败。萨流顿复忌大臣,大臣数叛,而王待之益严。当斯时也,物价极贱,盖雨量充足,五谷丰收,而帖木儿又尝重载金钱而去,以致银币缺少故也。其后益白切明讨伐旁加普之总督;总督大惧,请援于介不娄王巴流尔Babur。一五二六年,益白切明败死,巴流尔遂入印度矣。吾人现当略叙其他北部重要独立自主之国,南方德干则另述于下篇。

胡散夏统治时期建造的清真寺

先是,孟加拉之总督,不堪谟汗抹德之淫威,一三三八年叛而独立。其后法老斯夏统兵伐之者二,然竟未能去其王之尊称也。孟加拉之政治历史,不啻一战争、叛乱、暗杀、压迫、焚掠之记录也。其详细事实,既无关于印度通史,而又非吾人之所愿读也,故略言之。其地远在东部,自成一国;其与外界接触之机;除边境战争而外,殆难多得。回人之记录,未尝言及印度教徒之状况;今之学者,专力研究,犹未能得其具体之结论也。其王最著名者,曰胡散夏Husain Shah;王之先祖,为阿拉伯人,胡散夏初仕于孟加拉而为首相。其王暴虐,臣下弑之,贵族共推胡散夏为王;王在位二十五年(1493—1518)国内未闻叛乱战争,人民爱戴,邻国敬之;今之孟加拉人,莫不知王之名,其恩泽入人深矣。王殁,有子十八人,大臣推其长子为王。王待其弟甚厚,及巴流尔东征,王与之议和;晚年,则专制残杀,大为国人所恶。至孟加拉之清真寺极多,其在歌尔Gaur者,尤负盛名;其建筑之材料多砖。文学则译古诗《乃麻亚那》为通俗文本,住民重视其书,无异于基督徒之《圣经》也;斯见回人渐受印度文学之影响矣!

麻娄瓦Malwa地在今之中印度,亦独立国也;其地初值印度教盛时,名迹繁多。一三一〇年,阿刘德丁遣臣收而据之,后委总督治之,迨特里萨流顿之势大衰,叛而独立,其历史除“弑父与君”而外,无重要可纪者。初,一四〇一年,总督自立称王。王,谟汗抹德·歌立之后也,共传三世。末王则沉湎于酒,不理政事;其相麻牛得汗Mahmud Khap弑之篡立,歌立朝共传三十五年而亡。麻牛得汗善于用兵,数败其邻,回人谓“王好学有礼,勇敢公正,国内之人,无论回教徒及印度教徒,皆深爱之”。王死,其子嗣位,后年八十,子乃鸩而弑之,自立称王,数传为歌甲来得所灭。麻娄瓦之建筑品甚多,今赖古物保存部之修理,已略恢复旧观,而能供人游览矣。

歌甲来得之领土,殊难确为指定,其名初指口操歌甲来铁言语之居民地也。按此界说,则开治属于其地;而普通范围,则无开治;所可断言者,其地包有刻赛瓦Kahthiawar及其毗连之东部,其东部面积,则随时而异。其地肥美,物产丰富,海港甚多,贸易发达,工业兴盛。初,麻牛得尝大劫掠于其地,幸其无久据之心,俄载财货而归。一二九七年,特里政府始并歌甲来得。一四〇一年,总督来芳汗Zafan Khan据地以叛,立其子为王,忽又毒之而死。一四一一年,其孙毒死其祖,而称阿麻德夏Ahmad Shah。王在位三十年(1411—1441),整理内政,扩张领土,知兵善用,未尝败北,唯其性残,好毁异教之寺,尝兴土木,建筑大城;外人见者,莫不认为世界最美丽繁华之名城也!王死,其孙麻抹德·巴家哈Mahmnd Bigarha嗣位,年仅十三,在位五十二年。回人之学者,夸其功绩;晚年,王仇视葡萄牙人,一五〇七年,王与土耳其海军,攻击葡商,沉其重载货物之大船一只。未几,葡人大败土耳其之海军,后据过那海港Goa;过那为其立足之地,而印人不能逐之去矣。其后王之子孙,深患蒙古儿帝国之日逼,乃亲葡人,然终不能救其灭亡也。歌甲来得建筑品之美丽,已如上述,其尤著名者,则雕刻也。雕刻材料,以木质为之,极为美观。

阿麻德夏时期的铜币

十四世纪之初,回人侵入克什米亚,主其事者梅尔Mir也。梅尔自立称王,回人虐待其地之居民,往往毁其大寺,尤以其第六王昔堪大Sikandar为甚(约在1386—1411),王有“毁灭偶像”之称,借其威权之压迫,宣传回教,胆怯之印度教徒,乃奉回教;婆罗门不服,抗命,王杀其首领,而远逐余众;然竟不能改其大多数人民之宗教也。会帖木儿侵入印度,王闻其声威,避之,且其境内山势崎岖,故得安全。第八王赛留阿比丁ZainuL'Abidin则与昔堪大之政策相反;王在位五十年(1417—1467),主张信教自由,而招回被逐之婆罗门,取消印度教徒之人丁税,且又许其建筑大寺。王自不愿肉食,后禁杀牛;又奖文学、美术、音乐,于是梵文、阿拉伯文之作品颇多。王崩,国势日衰,外人有侵入而代兴者。其历史无关重要,吾人可不必述之矣!

综观上述回人侵入印度,而建国于特里或他地之历史,实一流血、焚劫、残酷、压迫、“弑父与君”之记录也;读之,常生恐怖之心,政府则极专制之政体也。萨流顿之命令,臣下民众,不敢稍违;其得免其暴虐者,唯有暗杀叛立而已。特里政府之治远方领土也,委任总督,岁收贡献;内政则多听其自主。其治一地或一省者,待其境内之印人小邦亦然,孟加拉固其明显之证。是故回人无重要影响于印度之政治制度也。萨流顿之行为,虽极野蛮;然好波斯,阿拉伯之文学。朝廷之上,学者甚多,又好建筑,往往以印度教寺之材料,改建清真寺。回教世界之名城美术,乃得传于印度,与印度固有之美术接触,发生影响,而遂产生美丽之创作。

回人侵入印度,如入无人之境,其故何耶?曰,回人初为野蛮游牧部落,居于荒瘠之平原,养其生畜,终日奔驰,历尽辛苦,而身体强壮。其所食者多肉,肉食又能助其身之发长。印人则限于阶级之规定,其所食者,多为菜属,而其生活环境大异于游牧民族,体力不能及其强悍。回人之宗教思想,简单狂妄,自信屠杀异教信徒,则为服务上帝,故极残酷。其败于敌人而见杀者,反以为荣,毫无惧怯之心,且谓其可入天堂矣!及其深入印度,印人聚大军拒战,回人偶一败溃,则全军必无复生之理,故非杀敌则将身死。兵士皆知印度富庶,珍宝繁多,战胜之后,则可夺而有之;且其战术,以骑兵强弩冲锋,而又号令统一。印人则墨守古代战术,战象徒足以为害耳!步兵多无训练,加以阶级复杂,小邦众多,联军号令,尤难统一,此其所以败也。回人既据印度之后,复从事于骄奢,而终不能维持其地位也。其初入印度之人数甚少,后乃大增,其道凡三:一,回人东徙于印度。二,印人迫于萨流顿之威势,或贪于免税而改奉回教,尤以阶级低下者为甚。三,回人之在印度者,生产率高,回人既已离其家乡而入印度,其未同化于印人者,盖其宗教力也。回人信仰上帝一神,而轻视印人之敬拜多数偶像,乃自居于优秀民族,而另成阶级,遂能保其固有之习惯。

回人之治印度也,雇用印人,二族同居于一地,时相接触,回人渐能印语,印人能读波文,乃成波斯化之印语,号曰又刘Urdu,其原义,则王之军营也;盖指回人军中之言语。其构造辞句之文法,印度产也;名辞,成语,则波斯产也;其用渐广,后有文学之作品甚多。回人之宗教,深影响于思深之印人。印度教之学派乃增,其最著名者,则乃迈南德Ramanand、刘巴Kabir也。乃迈南德信一上帝,传道于各阶级之人,反对偶像阶级,势力渐盛。印人回人信其说者日多,共有大弟子十二,刘巴则一也。其宗教哲学,欲融合印度教,回教之思想,而拜一神,其徒南乃刻Nanak创立昔刻派Sikh Sect。至于社会组织,印人虽不能败回人于战场,而乃严其阶级以拒之,回人美艳印度之妇女,常出重价而买之于市中。于是印人男女之别益严,妇人居于家中,而不易外出矣。美术则已言之于前,兹不复赘,此其影响之大略也!

第十三篇

巴麻拿之盛衰|五国叛立|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风俗等

一二九四年,阿刘德丁侵入德干高原,及其篡立,复命麻立刻开富深入,回人之势力,乃大伸于南方;唯其地险,交通困难,特里之萨流顿,虽任总督治其征服之地,固未能尽有其地,而悉臣其民也。五十余年而后,德干叛立;回人印人相继建国,其最强者,一曰巴麻拿Bahmanai,二曰未介兰格Vigayanagar;前者为回人所建之国,后分为五,后者则印人创立之国也。就其领土国势言之,二国于历史上之地位似应相等;吾人则因上篇亦已言及回国,而未尝述及印人所建之国,故略于回国而较详于印国也。幸读者察之。

谟汗抹德无道,南方民不堪命;一三四七年,总督汉散Hasan叛而自立。汉散,阿富汗人也,称其国曰巴麻拿,盖自谓其波斯名王巴麻拿之后故也。及谟汗抹德死后,汉散征服德干高原之大半,西至于海,境内遂有商业发达之歌甲来得,国富势强。其政治历史,类近北部之回国,读之恒有厌恶之心,以其所载者,触目几皆战争、屠杀、篡位、残虐之事实也。一五一八年,巴麻拿已衰,国王徒拥虚名,而实亡国矣。一三四七至一五一八年之间,共十四王,除第五王而外,皆极狂妄、嗜杀,常与未介兰格战争,其被弑者四,其迫而让位者二,斯见其纷扰之多矣!俄国商人时旅行于德干者,记其国王贵族大臣之威严权重,穷极奢侈,赋税奇重,人民困苦。国内养兵六十余万,多无训练,等于武装之群众耳;以之战争则力不足,以之压迫贫民,则有余威。未介兰格之军队,犹不如之,此其所以常败也。回王之内政,则热心于传教,尝杀万余之印人,老幼妇女,无得免者,借以威胁印度教徒而使其改奉回教;但其结果,仍仅少数而已,多数农民,固仍奉其世世相传之印度教也。

初,巴麻拿衰,一四八二年,王子麻木德夏Mahmud Shah即位;年仅十二,及其既长,嬉游无度。不理政事,政权归于大臣。总督相率据地以叛,王之领土,仅都城附近而已。一五一八年,王殁,孺子四人,相继嗣位,皆为其臣所弑,八年后乃亡。总督之独立称王者凡五,故有德干五萨流顿之称。萨流顿之治国也,殊为残酷。重税印人,宗教思想,尤为狂妄,往往与未介兰格相战,互有胜负;其重要之历史,唯有战争而已。一五五八年,未介兰格得一回国之助,乃能报复前仇,出兵伐其邻国,大肆于劫掠,屠杀。其他萨流顿闻之,大怒,共同出兵,来讨未介兰格,大败其军,灭之。其在西岸之回国,尝欲驱逐葡萄牙人,终未能成功也。其后蒙古儿帝国方盛于北方,印度斯坦、德干诸国,乃多服之。

未介兰格独立于回人侵入南方之后,而成印人之强国,足以引起吾人研究之心;而其历史材料,又极丰富,碑石繁多。十四至十六世纪之中,回人欧人旅行于其地者,记其都城之华美,政治之组织,历史学者复详记之。其地远在南方,风俗、习惯、宗教、礼节,遂迥异于北方;其文学、美术,号称发达,惜犹无其详细之历史耳,吾人知其大概而已。未介兰格起源之传说甚多,殊难得其共同之点。其可信者,则国创于兄弟五人,五人初为米索尔附近之酋长,学者谓当回人南侵之时,不幸失败而南逃者也。特里之萨流顿未能尽收其地,后乃独立,印人败于回人者争入其国。国中之公卿、大臣、武士、战卒,多自他地来者,故其风俗极杂。

兄弟五人,同心一德,统治南部印人,反对回人之势力伸入,相传其立国于一三三六年。五人之中,其著名者,首推哈力哈亚第一HariharaⅠ及巴刻Bukka二人。当斯时也,国势渐盛,据有盼德亚之故都及求赖之地。于是东西二岸,濒临大海,巴麻拿时常扰其边境,二国战争不已。一三七四年,巴刻遣使至明,明太祖厚待其使。二年后,巴刻死。其兄弟五人,皆未称王。迨一三七九年,哈力哈亚第二嗣位,乃上尊号曰来亚Raya。犹王言也。会值巴麻拿第五王在位,不好用兵,来亚始得巩固国内之领土,其所奉之宗教,则印度教也,但其能容异教。一四〇四年,王殁,诸子争立,二年乃定;巴麻拿数尝伐之,王不能胜,后以其女妻之以和。萨流顿远来亲迎,而王不送之归营,萨流顿大怒而去,仇隙益深,战争复起。其后未介兰格王之嗣位者,惛愚好弄,怠于政事,国势衰微。一四八六年,总督乃雷新格·苏刘外Narasinga Saluva篡立,是为第二朝,王克南部太密楼地,声威颇振,又尝拒抗回人。巴麻拿时已分裂,苏刘外死,其子即位。一五〇五年,其将弑之而自称王,故以第三朝称之。

第三朝之英主,曰刻西乃王Krishna,在位二十五年(1509—1529年)。王奇武有材,善于用兵,数取回国之要塞,一五二〇年,大败回人,斯役也,战争猛烈,伤死之兵一万六千,失踪者尤多。王之为人也,身仅中材,体壮面麻,虔奉宗教,礼敬各宗;其出兵也,战败降服之敌,皆宥其罪,未尝杀及无辜之居民,外人入其国中者,王礼待之,复奖文学,厚赐婆罗门,并筑大寺。王时统治之领土,大于前代,略当今之麻打拉萨,米索尔及其邻近自治小邦之地。一五二九年,刻西乃王病死,其弟即位,惛弱胆怯,敌兵入境,遂失其兄久战征服之要塞,又尝诱敌入国,及至,无如之何,乃耗府库之金以赂之,始去,国势大衰,其后病死。其侄嗣位,政权操之于相萨流外·铁麻Saluva Timma。铁麻曾与一回国连结,而攻其他敌国,大杀回人,残酷无比;既胜而后,则骄傲轻敌。

回王之闻印人残杀也,大怒,一五六五年,四国缔结同盟,明年,聚兵于大立科那Talikota。未介兰格之人闻警,谓敌必败,盖因回人数攻其都,而皆不克也。都人之贸易于市者如常,王则居于宫中,嬉游如故。首相铁麻未尝注意敌军之行动,而反嘲讥其使臣;未几,敌军前进,铁麻命将严守河岸,不令敌兵得渡。回人佯退,出其不意,而潜渡登岸,铁麻乃亲率兵御之,其军数过五十万人,复有炮象,回军仅及其半,而枪炮甚多,分三军前攻。铁麻亦分三军拒战,自将中军,令其兄弟二人,各率一军。既战,两军奋斗,死伤极多;回军之二翼苦战不胜,势将败退,而中军战斗方酣;铁麻坐于台床,指挥督战;会一怒象前奔,冲动其侍者;侍者惊跌,而铁麻遂坠于地上矣!回兵见状,潮涌而前,获之,献于回王。王即斩其首级,悬于长戟,以示印兵。印兵惶恐,人心大乱,不战而溃;回兵乘势追击,斩杀之数,凡十万人。此役也,史学家称为大立科那之战;按之事实,战场距其地者,共三十英里(约48千米)。印兵既败,王族公卿大惧,争先重载财货而逃;都人欲去不得,大乱,匪徒攻入。俄而回军进据其城,纵兵劫掠,奸淫妇女,焚毁大寺,军士各得金银,珍宝,衣服,奴隶。及退,回王收其大象,而令军士保其所有。于是繁华之名都,一变而为荒凉颓垣、荆榛丛生之所。回人虽灭其国,然竟不能据有其地也,其王逃之南部。无何,大臣篡立,其史无足轻重矣。兹分言其国内之状况如下:

未介兰格帝国之都城,曰未介兰格,依山为城,盖筑于一三三六年。回人著名之史学家深赞其美,并谓其国之财赋领土,过于巴麻拿。当时印度西岸之商业颇盛,西人多贸易于过那Goa;未介兰格之王征其货税,收入丰富,府库充足。一四二〇年(大约),意大利人来游,记其京城宽六十英里,赞其城中要塞之坚固,而敌难于侵入;且谓王之势力,强于其他印度之王。宫中妃嫔宫女一万二千,王死,其必强迫自焚而死者,常在二千三千之间。一四四三年,帖木儿之子遣使入其国内,及至,惊其大寺之壮美;自谓不敢形容其状,偶尔记之,则人将讥其夸大过实也。后抵国都,记曰:“此城之建筑,余之所见所闻,从未如其美丽者,世界固无其他如此之美地也!”一五二二年(大约)葡人裴斯Gaes述其内政尤详。其记京城也,自谓不能审定其面积,登高远望,则群山阻碍,乃推论其与罗马城相似。又谓“房屋约近十万所,人数当逾五十万人以上。城中湖泊,河流,果园甚多,美景动人,尝能引人入胜。市上则各物俱备,毫无缺乏之虞,故可称其为世界供给饶足之最大名城也。王宫所据之地极广,可分三十四街;其中另有一室,栋梁墙壁,以象牙造成;中藏世界美丽象牙雕刻之珍品。他室所藏之珍宝亦多”。后十余年,葡人言其王之用器,多以金银造成,朝廷之上,礼节琐繁。王之言语,则由史官记之,为命令公文之据。此数人者,身入其国,记其所见,事多相类,虽或不免于浮夸之辞,而其京城之广大,建筑之美丽,贵族生活之奢靡,实无可疑者也。

国内军队之由政府供养者,凡百万人,另有骑兵三万五千,皆披甲胄,紧急之时,政府可招临时之武士或输卒百万。一五二〇年,裴斯记刻西乃王出兵攻敌,大军共七十万三千,马三万二千六百,象五百十五一;军中之侍卫输卒,犹不计焉。他人之记其军队者,数亦略同;人数多于刘尔安朝。就其个人言之,强壮勇敢,大军则无严厉之训练,又无完备之组织,不啻乌合群众耳,败则先逃,胜则劫掠,政府养此大军,势必取之于民,其供养当亦难于善美矣。军队虽不能战,然其保持国中之治安,则有余力。刑罚固亦维持安宁之一法也,就其大体而言,则宽于贵族富人,而严于贫民。其偶犯极轻偷盗之罪,或刖其足,或斩其手;其罪重者,则钩其胸部而死,其忤辱贵妇女子者,罚亦如之。贵族叛王之罪,则以木杙刺死;人民犯国法者,则斩首于市,其他之虐刑,种类繁多,若象分尸之类。其俗奖励决斗,胜者尝得死者之财产,其欲决斗者,则先告之于相,无不许者,渐为风俗,往往因口角之争而伤其生,公卿学者,亦不免焉。盖其逼近强国,而以好斗轻生为务也。

未介兰格之地,共分二百省,省任总督一人。其重要之职务,则征收田税,而输入其半于王,且出规定之人数为兵也;其偶拂王意者,则即罢免,或赐之死。其政府实一专制政体也,王权极重。总督于其省内,无议会之监督,而可任其所为。其所收之税以田赋为大宗,总督得留其半;省政府之经费,地方官吏之俸金,胥出于此。王则又有田地,故其收入也独丰,政府之税率,葡人谓民纳“十分之九”,所谓“十分之九”者,今难确知其意。印度古制,政府仅征收入六分之一,后则附加杂税,未介兰格之王,必仍杂税之制。一三三六年,王令其民纳税输钱,政府因之注重农业。于是食物稍增,户口颇密。又为收入之计,承认妓女而保护之;妓女于社会上之地位殊高。裴斯谓其住于繁华之市,衣服美艳,人数颇多,生活奢侈,有因而致富者。公侯富人,挟妓冶游,视之为常。妓女且得进谒王妃于宫中,而可与之同食。观此可知贵族之奢靡,而普通农夫则受其压迫,出其血汗之所得,以供其“大人”之淫欲奢侈,亦可哀已!

其人民之饮食,种类不一;婆罗门则食蔬菜,其影响之所及,固不能使王及普通人民皆从之也。市中之肉类极夥,每日所杀之羊,不知凡几。其杀羊也,屠人驱羊至一庙前,杀之,而以其头与血祭神。裴斯谓其羊肉肥洁,视之与猪肉无异,猪肉亦多。其卖家禽猎鸟者尤众,其殊价廉。人民为印度教徒,敬重耕牛,不敢杀食其肉。每届节期之时,王祭天神,则杀水牛二十四,羊一百五十。及九日节之末日,则杀水牛二百五十,羊四千五百。此俗也,非印度教徒固有之习惯,而可见其种族之庞杂矣!

文学则梵文殊为发达,哈力哈亚第二之首相散亚赖Sayana,印度著名学者也,其所解释之《吠陀》,负有盛名;其兄亦为学者,而仕于巴刻之时。其后乃雷新格·苏刘外之创国也,诗人歌颂其功绩者极众,著作皆用太刘格Telugu文。第三朝之名王刻西乃,诗人兼文学家也,朝廷之上,学者甚多;其最著名者,则阿散连败德那Alarani-Peddana也。未介兰格之美术,亦有进步;其王往往兴工,建筑要塞、王宫、大寺,尤重雕刻、图画。其存于今者,见者莫不赞其美丽,其技能之精巧,材料之不同,足称世界美术之别派,而吾人不能述之于此也。

第十四篇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巴流尔之为人|流麻元失国|细夏称雄流|麻元复国

萨流顿益白切明猜忌大臣,一五二四年,讨伐旁加普之总督;总督大惧,请救于介不娄王巴流尔Babur。王之初名,曰赛柳德丁·谟汗抹德Zahiru-d din Muhammad,巴流尔则土语狮也,时人因其凶悍,而以此名称之,渐为其名。王为帖木儿五世(或作六世误)之孙,母为成吉思汗之胤,迨其年及十一,父殁,继之为王。初帖木儿死后,领土分裂,国内扰乱,战争频仍。巴流尔之即位也,敌人攻之,乃自统兵拒战,或胜或败,再失其国;其败逃也,尝阻于河,游泳二英里(约3千米),始得免于死;又曾避难于山中,从者仅及数人而已。后复收其余兵。其经历困难若是之多,故成体壮多力之能将,吾人读其自传,未尝不疑其为冒险小说也。一五〇四年,巴流尔知其不能复胜,率其余众,东据介不娄地而臣其民;介不娄邻近印度。王焚素闻其富庶,尝率其军侵扰印度西北,大肆于劫掠焚杀;及至此时,旁加普之总督,卑辞厚币,求其援助。巴流尔许之,急率兵往,未至而总督败死,乃归;明年,聚其精兵,十一月大举进攻。其兵共一万二千,人数虽少,而欲进取印度,其心可谓雄矣!

益白切明闻巴流尔深入,亲帅大军御之。一五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两军遇于盼立败德Panipat之平原,其地在特里之北五十英里。巴流尔军中有炮七百尊,以索联之,而留骑兵出入之余地,敌人则难攻入。益白切明之军队,数约十万,又有战象一百。所不幸者,王无军事经验之可言耳,其进兵出战也,先无计划,迥非身历百战巴流尔之敌。两军于午前九时开始奋斗,巴流尔之骑兵进攻敌阵,而以猛烈之炮火助战,夕阳未坠,而益白切明已死于战场之上。其军士死者一万五千,余众逃散。巴流尔记此战曰:“余赖上帝之力,难事成易,大敌竟于半日之中,死于地上。”既胜,声威大振,乘势追击,进取特里、阿格Agra,自称盼得夏Padshah,犹言大帝也。盼得夏分其所得之财物,赏赐诸将兵士;军士既得财物,心已餍足,渐生思归之心;又谓印度之气候炎热,炙入肌肤,不可久耐。盼得夏则羡印度之地美民富,率之进攻,军中遂有怨言,大将请其退兵而归。盼得夏召聚其众,陈说利害,而许其急于归者西归,军心于是大定。此举也,胜于亚列山大矣!巴流尔知阿富汗人于印度之势,不可轻侮,待之甚厚,阿富汗人始归心焉,乃能出兵以御大敌。

巴流尔画像

印人独立之小国,其来介泊得闻巴流尔战胜,进据印度,大惧,乃缔结同盟,公推兰那·散格Sanga Rana为领袖。兰那身历百战,尝受重伤八十,腿不能行,失其一臂一目;闻其名者,争称其勇。来介泊得之加入同盟者,共有百余,会聚大军二十万,有马八万,战象五百。兰那率之前进,军容甚盛;巴流尔闻警,召其诸将,会议出兵。诸将谓大敌势盛,吾军人马困乏,请暂归介不娄地,以避其锋,而可他日再至。且曰:“此万全策也。”巴流尔不可,曰:“吾人之来印度,求战以杀敌也。避敌而退,怯也,何面目归乎?”诸将始决意出战。巴流尔卜之于神,不吉,谓神怒其不敬,乃誓终身禁酒,即尽毁其酒器,且令军中禁酒。大军遂行,诸将兵士莫不知其偶一战败,则印人可得杀其零骑散卒,而全军无生归之理也,乃一心于死战,一五二七年三月十六日,两军相遇,战于阿格之西,巴流尔之人数虽少,然其骑兵驰突,炮火猛厉,远过于印人之战象兵器,巴流尔之将才,又非兰那之所能及;恶战一日,印兵大败,来介泊得之势大挫;不能为害,巴流尔前渡朱木拿河。一五二九年,军入东部;阿富汗人之王于巴哈及孟加拉者,聚大军拒战于巴德拿之附近,巴流尔败之。于是盼得夏之领土,东邻孟加拉,西界俄格斯河,北倚希马拉亚高山,南至格瓦立尔Gwahiar。

巴流尔的墓碑

巴流尔之深入印度,除战争而外,毫无政治之建设,其才仅一能将耳;或值军事旁午之时,而无暇及于内政也。一五三〇年,巴流尔忽病;其致病之原因,盖由于爱子也。初,盼得夏之长子(或称次子),流麻元Humayun遘疾,病势沉重,归于阿格,其父所在之地也。巴流尔爱子心切,入其室内,视其病状,乃绕床而走,祷曰:“余愿汝之痛苦,加于余身。”无何,流麻元之病势日减,而其父寝病,人皆谓其虔诚祈祷之灵也。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殁于阿格之王宫,遗命归葬于介不娄之花园,其宠妃之墓在其傍焉。百余年后,其孙为之建立清真寺。巴流尔之为人也,记忆力强,勇敢知兵,精通波斯文学,其所作之波文之诗歌,颇有文学之价值。其族弟,著名之历史学者也,谓其长于音乐,嗜好美术,其祖先皆不知音,王盖天才也。其自述幼年冒险之战争,语真事确,亦负盛名。王之名闻于世者,盖其三战,征服印度北部之大半也。虽然,王之得入印度者,值当特里帝国分裂衰弱之时,盖亦数也。五年之中,虽大伸其势力于恒河流域,然竟未能进取孟加拉地,故其强敌犹多;其子继之称帝者,非能战争胜利,则不能保其已得之领土也。王名创立蒙古儿帝国Mogul Empire之基础于印度,实则及其死后四十余年,其孙阿刻巴Akbar始能建设巩固之政府,而统治印度斯坦也。其称蒙古儿者,自谓蒙古成吉思汗之后,而“蒙古”之音讹也。

巴流尔和他的继任者流麻元

巴流尔遣命流麻元嗣位,流麻元有弟三人,二弟刊兰Kamran时为介不娄之总督,流麻元又以旁加普与之;刊兰据地独立。其兄王于印度之地位,反而动摇,盖其能战之军队,多自介不娄而来,财赋则出于旁加普也。环顾四邻,西南则有歌甲来得,东有巴哈孟加拉之强敌,苟非战胜,则不能一日安居而王也。一五三五年,流麻元率军征伐歌甲来得,大败其军,攻其要塞,陷之,会闻东部有变,兼程而归,故不能有其战胜之地。其叛乱于东方者,细夏Sher Shah也;细夏为阿富汗人,生于印度,初,巴流尔至,降之,迨其死后,细夏据有巴哈及其附近之要塞,兵力甚强,侵扰边境。流麻元回兵讨之,夺其要塞;大军前进,深入孟加拉。值雨期至,王驻于歌尔,从事于娱乐,而忘其所事矣,俄而受迫西退。一五三九年,流麻元欲渡恒河,敌兵阻之,不得,军心动摇。细夏攻之,大败其军,流麻元仅以身免。细夏乘胜,率军而西;流麻元归都,收聚败兵,兼诏外兵入援,军势复振。明年五月,两军恶战于曲女城,流麻元之大军复败,知其势已不能有为,乃弃其位尊权重之王位而逃,遣使求援于刊兰。使者不绝于途,而刊兰弗应,流麻元转入信德,旋至剌日不得拿,游说其地之来介泊得出兵助之,无许之者。流麻元于此奔走求援之时,备受辛苦,历尽困辱;失位之王,亦云苦矣,事既不成,复归于信德。其从之者,仅少数之骑兵而已,人皆垂头丧气,而莫不灰心于复国也;其堪告慰者,则王妃生子阿刻巴也。阿刻巴之生时,传说互异,学者推定其在一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也。未几,刊兰命人追杀其兄;流麻元闻之,谓携其子阿刻巴而逃,则婴孩势将死于途中;自信刊兰不忍杀其侄也,遂弃其子,偕从者上马驰去,绕道而往波斯,追兵不能及之,获阿刻巴而归。

细夏败逐流麻元后,据有印度斯坦之大半而自称王,改其朝曰苏尔Sur,王为阿富汗之苏尔部落人故也。细夏既胜强敌,兵威大振;刊兰惧甚,遣使议和,许割旁加普与之,率兵退于介不娄。于是细夏不费一兵而得其地,乃自恃其兵力,进攻剌日不得拿、麻娄瓦等,一五四五年,攻城重伤而死。细夏虽好用兵,然于数年之中,而能有所建设;其军队有马十五万,步卒二万五千,大象五千,严防官吏易马之弊,烙马以为凭号,命人丈量国内田亩,而将有所改革田税。其待下也,公平严正,朝臣官吏之犯罪者,不论亲属贵贱,必据例以定其罪之轻重。其出征也,军士损伤田禾者,必重罚之,农夫之犯法者,一村坐之。其刑不免于残酷,然亦赖之维持国中之治安焉!细夏又师印度古代之贤君,兴工筑路,培殖树木,及设饮水,以便行旅等;复谓市中货币缺乏,流通不灵,遂命鼓铸金币,而质精状美,人民便之。观此可见其才能远过于流麻元矣,天苟假之以年,则蒙古儿帝国势或不能成立于印度。印人往往谓其窃位,而视流麻元为正统;其因流麻元复国而传位于其子以成大国耶?自吾人观之,二人之地位相同,皆为外人,其得王于印度者,非法律之问题,乃决于兵力之胜负耳,故不可囿于正统之说也。

流麻元画像

细夏既死,大臣拥立其次子为王;王在位八年,境内之叛乱频仍,相传王有才能,唯其精力,耗于战争,而又短命而死耳。其所公布之法令虽繁,要多未能实行,实际言之,王固无所建设也。王死于一五五三年,其子犹在襁褓之中,嗣位称王。既而其叔弑之而自立,王复徒拥虚名,而政权归于其相刘能Hemn;刘能者,印度商人之子也,善于用兵,数立奇功。王甚任之,遂得出将入相,统领大军,治理国政。方王之篡立也,族人不服,一独立于特里、阿格;一称王于旁加普;王之所据之地,仅东部一隅而已。三国时相战争,乃与流麻元恢复特里之机!

初,一五四四年,流麻元逃入波斯,其恢复之心,未尝稍忘,数请援于波王。波王待之甚厚,意欲许之;王为回教昔那派Shiasect之信徒,流麻元所奉之回教,则顺立派Sunnisect也。回教之派别繁杂,其教主谟罕默德尝预言曰:“回教信徒,将分七十三派,正统则有一派而已。”派别之中,昔那、顺立二派之势力颇盛,前者认谟罕默德之婿阿里Ali之子孙为教主;其所持之理由,则谓教主之职,受之于上帝,而人不可争夺选举也。后者则认正统传说,其价值与《可兰经》相等,当为回教教义之根据,波王得有此机,遂请流麻元为昔那派之教徒,于其复国之后,并大伸昔那派之势力于印度,又约其攻取堪得哈Candahar,而即归其城于波斯。堪得哈在介不娄南,交通之要道也。流麻元亟欲复国,皆许而从之。一五四五年,波王与以大军,流麻元率之进攻堪得哈城,陷之,乃忽背约,叛而自主,兵势渐盛;后攻介不娄,炮击刊兰之都,城中纷乱。刊兰大怒,遣使告之曰:“若再炮击城中,则悬汝子阿刻巴于城上,先受炮矣。”初刊兰之追兵携归阿刻巴,其叔待之甚厚,及至此时,阿刻巴备受痛苦,几至于死,流麻元知之,始不轰城,俄而刊兰逃去,流麻元父子乃得相会。其后刊兰率兵复战,互有胜负,其终也,刊兰大败被俘,流麻元遂盲其目,而有介不娄地。当斯时也,流麻元既无内顾之忧,聚其精兵;会其能将泊简汗Bairam Khan率兵来归,兵势颇盛。一五五五年,流麻元率兵东渡印得斯河,六月,复据特里、阿格,其得复国者,盖其臣下忠于故主,而苏尔朝内乱也。流麻元入于特里,境内犹未粗安。一五五六年一月,王于藏书楼中,而梯忽倾覆,落于其身,重伤而死;距其复国之时,仅及七月。其前后王于印度者,约及十年;出亡在外者,凡十五年。其为人也,就其私德而言,则一好学文质彬彬之君子也,富于天才;惜其精力不足,不能有为,而又性嗜鸦片,其失败者,亦由于此焉。

第十五篇

泊简汗之功绩|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宗教观念之变迁|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文学

流麻元死于特里,其长子阿刻巴年方十三,时从大将泊简汗追敌于旁加普,幼子则年十一。其死也,朝廷大臣,秘不发丧,即遣使者驰报王子阿刻巴。阿刻巴乃于一五五六年二月十四日,从容即位。其加王冕也,建筑高殿,而坐于上,受其臣下之拜,借表其继父而王于印度斯坦。其礼极盛,遗迹犹在。按之事实,流麻元复位,仅及数月,境内未能粗安,强敌之势犹盛;尤以刘能之兵为强。刘能所向有功,进陷阿格,声势浩大,众至十万。泊简汗闻警,命将严守特里;守将惧其不能拒守,率众而逃。泊简汗患其军律之不严也,杀之以徇,而收其众。阿刻巴召集诸将,共议拒战之策,诸臣请其暂退于介不娄以避其锋。泊简汗独持不可,阿刻巴从泊简汗议,主张进战,乃率大军东进。刘能自陷特里而后,恃其军队之众,战象之雄,财货之多,意大骄傲,遂自称王。及闻泊简汗统精兵将至,乃帅大军拒战。二军次于盼立败德——巴流尔之战胜地也。泊简汗之先锋,出敌不意,尽获刘能军中之重炮,于是军心大振。刘能尚有战象一千五百,而军队人数,又多于敌。一五五六年十一月五日,两军会战,刘能之左右二翼皆胜,几全胜矣。值箭中伤其目,刘能负痛,坠于象下,其军大恐,不战而溃,泊简汗擒之,而献于阿刻巴。阿刻巴击其颈,而从者斩之。泊简汗前追败兵,进据特里、阿格。细汗之族人,不能为害于蒙古儿帝国,而阿刻巴之地位始固。阿刻巴之初即位也,北印度大旱,农民因战争之害,不能安耕,刘能重税其民,置民间之疾苦而不问,反以人食饲其战象,贫民乃自相食。宜其败也。

少年时期的阿刻巴

阿刻巴既灭强敌,一五五八至一五六〇年之间,次第征服中印度北部、剌日不得拿、涧泊等地。当斯时也,泊简汗辅政,总揽政权,蒙古儿帝国成立于印度者,多赖其功。其为人也,果敢专断,不顾情私,群小恶之,而又数忤其王阿刻巴。初,阿刻巴性好斗象,怒象奔入营中,泊简汗令杀王之侍者;王谕救之,不得。又因愤怒,罢免王师;君臣之间,渐生疑忌,而阿刻巴之乳母等,朝夕短之,王心不平。一五六〇年,王年十八,决意罢泊简汗之职,遣使谕之曰:“朕将亲理庶政,将军久有进香圣地麦加之愿,仰即归政前往。”泊简汗初甚疑虑,后则上奏归政,将首途矣,会王使轻而侮之。泊简汗大怒,潜至旁加普,起兵叛乱,阿刻巴统兵败之,泊简汗乃降。王宥其罪,偕至朝廷,而礼遇极隆,且告之曰:“卿苟欲为总督,则以一地与卿;留居京都,则任卿为长官;进香麦加则厚赐卿以行。”泊简汗对以前往麦加,许之,及抵歌甲来得,其地长官宴之。于其宴会之夕,仇家之子杀之,唯其妻子得免于祸,阿刻巴养其子于宫中,其后任以要职。阿刻巴之待臣下,可谓厚矣。泊简汗虽去职死,王犹专心于戏游,政事则委于群小妇人之手,任其互相争权,用兵于外,则大肆于焚杀。一五六二年五月,宠臣因愤刺杀首相,并欲伤王;王以其拳击之,凶徒重伤,乃免;阿刻巴于是亲政。后二年,其舅刺王不克而死,朝廷之上,始无群小之势。

方泊简汗之归政也,蒙古儿帝国之领土,仅有旁加普,朱木拿河恒河流域之一部分,南则邻近中印度,北界希马拉亚附近之独立小国,其西北介不娄,东部孟加拉巴哈,亦皆自主。流麻元虽尝攻入歌甲来得,然未能有其地,德干之回教国,常与印度教国未介兰格相争,互有胜负,极南之地,则属于未介兰格。葡萄牙人,亦渐伸其势力于西岸,据有过那,建筑强固之要塞;其他欧洲强国,未得印度尺寸之地,英人犹未有航海至者,此印度状况之大概也。于此诸国并立之时,非兵力不能并其强邻,而尤贵于能得民心也。阿刻巴谓其王于印度,必得大多数印人之爱戴,固不能徒善待少数回人,而虐待印人也,遂改前代惯例,而变政策;先是,臣下未有上奏此意,而阿刻巴竟能专断;其见识之远大,过于其他回王矣!王首纳印度小邦之王女为妃,而听其自由拜神,废去印人之人口税,取消印人之进香税,又禁以战败之敌为奴。外交则阿刻巴之野心殊甚,专以征服邻国,扩张领土为事。尝曰:“大帝当以征服土地为心,否则邻国将举兵来攻,且军队久不战争,则缺乏军事经验,而弱不能一战矣!”其用兵计划,初为内乱所迟延,盖其大臣叛乱,宣言奉其族人为王;阿刻巴即杀族人以除其患,一五六七年始定,乃得用兵于外。

一五六七年,阿刻巴进攻吉他Chitor;吉他在麻娄瓦之西,蒙古儿军队围攻之者,共历四月之久。王亲率将士,身冒箭石,立于前线,指挥攻击,其据城固守者,大将涧密娄Jaimall也。涧密娄英武有材,督军力守;阿刻巴久攻不下者,涧密娄拒守之力也。明年,涧密娄于城上督战,阿刻巴于下射而中之,重伤而死;于是守兵气沮,城中大乱,妇女患其受辱,自焚而死。此俗也,凡城危急将陷之时,贵族大人家中之妇女,皆设高台而各争先焚死,其惨极矣。迨其死后,蒙古儿之兵入城,守兵巷战而死,蒙古儿人之死伤者亦众;阿刻巴大怒,令兵尽杀三万农民之助战者,俘其财货而毁其城,于是名城变为荒凉树木丛生之地,而为虎狼猛兽出没之所,近代其地始渐兴盛。阿刻巴既陷吉他,兵威大振;又明年,进攻剌日不得拿之要塞,下之;其地之小邦,多服而受王之封号,并进其女为妃;阿刻巴收其精兵,后攻歌甲来得。其地富庶,流麻元尝征服之,未几独立,及至此时,其境内大乱,有请援于阿刻巴者。一五七二年,阿刻巴统重军兵往,其王闻大军卒至,藏于田中;阿刻巴次第收复诸城,明年,围攻要塞苏来德Surat,历四十余日陷之,歌甲来得遂定。葡人知之,遣使自过那来谒,阿刻巴始知葡人之经商于印度者。

斯年,王谓歌甲来得已平,北归京都,及抵阿格附近之巴泊昔家Fathpur Sikri,而歌甲来得叛乱之报已至。阿刻巴谓非亲征,则难急速平之,即选精兵,帅之而行,自骑橐驼,俄抵剌日不得拿,折转而前,共十一日而至歌甲来得,路程凡六百英里(约965千米),而驰行之时间仅九日耳。其坚忍耐劳,行军之神速,世界名将,殊难与之相比。叛人不意王至若是之速也,大惊;既而两军会战,阿刻巴之骑兵,数仅三千,而敌有兵二万,终为其所战败,遂收其地以为郡县。当阿刻巴之用兵于西南也,孟加拉王大流德汗Daud Khan即位。初,其父在位,臣服于蒙古儿帝国。及王嗣位,叛而独立,且欲与阿刻巴争雄。一五七四年,阿刻巴于雨季率兵逐大流德兵,进据巴德拿。先是,诸将不欲于雨期进兵,谓其违背习惯而军不利也,及王兵胜,乃服其善谋。明年,王归,命大将前攻,大败大流德军;苟复前追,则东部定矣!大将许其请和,大流德收其余兵,军势复盛,又背盟叛。一五七六年战败被俘,阿刻巴杀之,东方始定。方东部之将平也,剌日不得拿之强国忽叛,蒙古儿之军虽战败之,然尚未能降服其主也。阿刻巴自盼立败德战后,二十年(1556—1576)中,次第攻取敌国之地,遂有恒河流域及印得斯河流域之大部。其领土南界那败戴河Narbada,北临希马拉亚山脉,东西濒海,其土地之广大,人民之众多,物产之丰富,西方诸国,固莫之与京也。其未征服之地犹多,若信德,克什米亚等;自此而后,王乃命将出征。至于内政,王固未尝忘也。当其征服歌甲来得之时,任用财政大臣涂大·密娄Toaar Mill改良其地之税制,而后适用之于全国。阿刻巴深知官马之弊,改订阿刘德丁之验马法,而加详焉。其法虽未尽实行于国中,而较之于前,则有进步矣。阿刻巴又以法老斯夏恢复食邑之制,既助强臣叛乱之势,而又妨碍政府之府库收入。其所委之行政官吏,率以现金为俸;及其征服之地日广,官吏渐多,阶级益严,于是官制始备。一五七五年,王筑祈祷之室,后以其为宗教问题辩论之所,阿刻巴常至室中,听其辩辞以为乐;初则回教各派皆有代表,后则其他宗教之学者,亦得参与。王尝诏谓其可得判断回教之一切问题,回人必须服从其命;但其判决者,当与《可兰经》之义相合。其说道于清真寺者,尝不合于王意,王驱逐之;又数公然表示不信回教;同时,闻天主教徒传道于印度,动其好奇之心,一五七九年,遣使过那请神父二人,说其教义。葡人许而从之,及至,王待之甚厚,并令其次子从之习学;王之宗教观念,自褊狭狂妄之回人观之,大惧,乃谋叛乱。

阿刻巴时期的银币

其首谋叛者,孟加拉巴哈之回人也;其人多自阿富汗来,热心回教;会其地之官吏治之甚严,遂于一五八〇年一月起兵,声言奉阿刻巴之弟害金·麻拿Hakim Mirza为帝。麻拿时王于介不娄,起兵应之,进攻旁加普。阿刻巴深知其地位之危险也,亲率大军以御其弟,令将讨伐东部。当时回人之反对王者甚多,阿刻巴知之,而诛其谋变之大臣以警其余。麻拿闻其兄率重兵将至,大惧,逃归;阿刻巴追之,深入介不娄,复许其弟统治其地,遂归京都;既而东部亦平,于是无敢起兵反对王者。一五八二年,王且创立新教,否认谟罕默德为先知,而自代之;其仕于朝廷者多自附为新教徒,其赞助王者,则学者阿伯娄下赛Abu.L Fazl也。下赛生于印度,贵族之子也,聪明有才,博览群书;王甚信之,且深受其影响也。

一五八五年,王弟麻拿醉酒而死,王至西北而收其地,驻于旁加普之那何尔Lahore城,凡十有三年,遣四军出讨伐其独立诸国,若克什米亚、信德。初,巴流尔之族人,征服克什米亚而自称王,其后王于其地者,皆为回人。一五七二年,其王臣服蒙古儿帝国,而犹自主内政。一五八六年,阿刻巴遣将伐之,明年,遂并其国。王又命军攻取信德,克之。于是蒙古帝国之领土,包有印度斯坦,及今阿富汗之大半,东西濒海。唯德干高原,则犹自主,乃转而用兵于南方矣。

南方诸国,往往自相战争,及北方统一,其王犹未虑及蒙古儿帝国之将侵入也。一五九一年,阿刻巴遣使至南方诸国,谕其内附;小国诸君,惧而从之,余皆不可。一五九五年,阿刻巴命长子沙立明Salim佐大将前征阿麻乃格Ahmadnagar,二人不和,进战而敌据守甚力,久攻不胜,退兵而去。阿刻巴后命少子复攻其国,克其一部分土地,而设一省。会已内附之小国堪达夏Khandesh叛;其王据有印度最强之要塞,足碍蒙古儿军队进攻之路。阿刻巴亲入南方,围攻要塞,共历十一月之久,攻者之术已穷,而守者之力有余,乃出重财以赂其将,要塞始降,固非军队战胜之力也。王于南征之役,会聚大军,耗费府库,数年之中,死伤极多,其所得者如此而已。王之心中,亦颇怏怏,俄而归于阿格。

阿刻巴画像

方王之亲征南方也,长子沙立明已有谋反之迹,其父命其出征叛人,不从。一六〇一年,沙立明称帝,据夺巴哈府库之金,明年,密命南方之酋长刺杀阿伯娄下赛。初,下赛忠直,数言其过于王;沙立明惮而惧之,至此杀之。事闻,阿刻巴为之痛哭,罢朝不食者数日。且曰:“沙立明苟欲为帝,不如杀朕,而宥阿伯娄下赛也。”又明年,其父之意少解,沙立明深惧其父废之,而立其少弟为太子也;阿刻巴有子五人,其年少而死者二,余子则沙立明最长。兄弟皆好饮酒,而沙立明之体较强,其后二弟醉酒而死,而己独全;朝廷大臣,请废沙立明而立其子顾苏Khusru为嗣。阿刻巴之意未定,一六〇四年,召之入朝。沙立明至,盖知其偶一违命,则王立顾苏为嗣君矣。既至,其父待之甚厚,令医治其疾病;无何,诏为总督,而留其居于京师,储位始定。一六〇五年十月十七日,阿刻巴病甚,口不能言,以手传意,而命沙立明继之为王,乃死。方其病也,都人相传王实中毒;斯密斯谓其遘疾类于服“金钢石灰”者然;斯说也,殊难证明,而认其为事实也。阿刻巴既死,沙立明之父子争位,沙立明赖大臣以兵力助之,得立,葬其父于阿格之附近,礼仪简陋,而臣下至者殊少,盖当新君争立之时,而无暇顾及死王也。一六九一年,其墓为叛人所发,火焚其尸。呜呼!生为盖世之英主,死后而竟不保其尸,亦可哀也已!

阿刻巴之为人也,身材短小,体壮多力,皮色微黑,目光炬炬,性情粗暴,唯其自能约束耳。其待人也,殊为谦和,知人善用,是故智能之士,乐为之用。其筹谋判决也,果毅神速,往往出于常人意料之外。其治民也,心以公正为归,而许人民上控。其处事也,事无巨细,上自朝政,下及机械、工作,莫不躬自治之;王之好奇心强,时人谓其能作世界之一切机械工作。其每日睡眠时间,常约三小时左右,未尝因其过劳而致疾病,斯见其身体之强悍矣;又好音乐、美术,多方罗致印度著名之音乐家;数兴土木,建筑王宫。王之幼年,不好读书,故不识字,而不能自署其名也,但其博闻强记,不啻一学者也;吾人读书以目,而阿刻巴以耳。其听人诵读,则知其义,暇时,辄令学者读书,而己听之,常于学者讨论问题之时,而能有所发表;其性尤好藏书,宫中书籍甚富,此其美德而令人钦佩者也。其足为贤德之累者,则宫中有妃五千,各有侍卫。其影响之所及,而使王感受家庭之痛苦;其终也,兄弟父子争立,阿刻巴固不善教其子也。其子醉酒,并嗜鸦片,二子后乃醉死,王亦好酒,大醉几死者数矣!其待臣下也,尝用阴谋诈术,于其攻取之城,数杀无辜之人民,其政策较之前代,虽略和平,然犹不免于残虐也!

王之宗教观念,幼奉顺立派之回教甚虔,即位之初,阿伯娄下赛之父,因其教义之异,几获罪死。其后王好印度之宗教哲学,而渐改其偏见,且自谓其数见上帝。斯密斯曰:“王有癫疾。”其行为之奇特,盖因此也。一五七五年,王始鄙厌回教,然犹至清真寺祈祷焉。一五七九年,公布王有判决回教问题之权,又公然表示其不满意于回教。耶稣会之教士,且谓王于公共祈祷,禁用谟罕默德之名;及王战败其弟,归自介不娄,遂欲别创新教矣!其教崇拜一神,人民奉王为教主,借以联合国中之印人、回人而成一民族。王以阿伯娄下赛为高僧;朝廷大臣,或因权利之故,多奉新教,而群众则不与焉。王虽另创新教,而其主张,则信教自由也,阿伯娄下赛亦然。后稍变其思想,尊敬印度教、皆因教、基督教,而反对回教矣,数颁严酷之法令,固不问回人之喜怒也。兹举其明显者四端:(一)孩童不得名称谟罕默德;其已有此名者,则当即改。(二)不得建筑新清真寺及修理旧寺。(三)不得读《可兰经》,及用阿拉伯文。(四)不得以牛肉为食料,其他之肉食条例殊繁。王已深受印度教皆因教之影响矣!其宫中之妃嫔,则印人甚多;王皆听其自由拜神,列其父母兄弟于贵族,未尝谕其改奉回教,而反居之于要职。先于此时,回王未有待遇印人若是之厚者也;其于平民,则免其苛税,而以印人回人之平等为标鹄。王之晚年,不肯肉食,其思想不啻已为印度教徒矣,王又求神父于过那之葡人。葡人喜而从之,数遣富有学术之神父来至京都,王待之颇厚,且欲因之以购重炮,然终未改奉天主教也。至于王所创立之新教,则毫无影响于印度;王死而随之俱亡。综观其宗教历史,信仰自由,实为光明正大之政策!所可惜者,以恶回教之故,而破坏无余也。斯密斯谓英政府苟采行王之法令,则不可一星期也;此可想见王之为人,及其政府矣。

政治则王专制独裁,大臣阿伯娄下赛曰:“吾人所谓良善政府者,改良人民之生活状况,奖进农业,整理官吏,严训军队。其成功则须知民之好恶,而节省费用,理财有方也。夫然,则人民无不安乐矣。”阿刻巴本于此旨,勤于政事,每日亲收人民之上控者二。其省政府之组织,则以大将统治一切,而实“军政府”也;盖其领土多为征服之地,非大将以军事手腕,不易治之,又以土地广大,交通困难,而设驿站。凡六英里(约9千米),置站长一人,站有善走之橐驼,以通信息。朝廷又设史官,记录事实,保存中央及各省之报告,此其政府性质之大略也。其弊则远方总督,尝据地叛,盖其治理民政,监督财政,公布命令,判决讼狱,不啻威权无限之小王也。其不叛者,亦不免于虐民。其尤关于行政者,则财政,军政也,兹分述之于下:

阿刻巴之最大政绩,则田税之改革也,涂大·密娄专主其事。其制本于细夏未成之计划,丈量国中耕种之田亩,而分其土地之肥瘠;调查农夫之收入,而求其数年之均数,于是定其税率为三分之一,农夫纳现金为税。印度古制税率,为六分之一,阿刻巴则征三分之一。自表面观之,税似重矣,实则自中古以来,杂税之名目极繁,而阿刻巴去之。其取之于民也,令民直接纳税于官,以免官吏舞弊之害,又为便利人民之计,鼓铸质美价一之货币,划一国中之度量衡。王又性好聚敛,故其府库充裕;及其病殁,库中约有吾国之货币四万万元。其购买力远过于今,其重取之于民,固未有所建设,而增进人民之幸福也。更观人民之经济状况,当时可耕之地,不足今日二分之一,而硗瘠者且有四分之一,人口则有今日三分之一。其税率之重,耕种之劣,可想民间生活之困难矣!国中战祸频仍,军队既众,游民又多,乃至家无储粮,偶而岁歉,则人相食。阿刻巴虽令长官拯之,然固无补于大多数之贫民也。军队之数,据阿伯娄下赛所纪,凡四百万人;其中侍卫甚多,王颇重视战象重炮。其著名之歌甲来得之战,仅有骑兵三千。其后用兵于南,久战不胜,乃以财货易城。其军队之战斗力盖微。

王去回教徒、印度教徒待遇之岐点,厚遇印度贵族,已如前述;但据学者之研究,谓其官吏,印人仅及全数百之十二,而生于印度之回人尤少,其大多数则波斯人阿富汗人也。其影响能令印人涂大·密娄改用波斯文为其财政记录。迨王殁后,大臣迫使其子,誓于上帝,善遇回教,始得为王。于此环境之中,而阿刻巴犹能本其主张,善待印人,诚非易事。王初力欲改革不良之风俗,诏定婚姻,必须男女之同意,并得父母之认可。其成婚年龄,男须十六,女当十四。夫死,亲属不得强其妻以焚死,其自愿者听之,其不死者,则许其再嫁。王后倾向印度教,而中止其计划,殊可惜也。

文学颇受国势隆盛及领土扩张之刺激,而甚发达。王好学术,而力奖其进步;朝廷之上,学者甚多,其最著名者,则阿伯娄下赛也。下赛博览群书,斯密斯谓其类于英之培根Francis Bacon,其编著当时之制度,详载帝国之状况,共历七年始成,学者皆称其书。朝廷之诗人尤众,作者派业Faizi负有盛名,诗歌则以波斯文写之。所可异者,则阿刻巴不知当时最大之印度诗人投昔·得斯Tulsi Das也。其诗名曰《印大乃麻原那》Hindi Ramayana,北印度之群众莫不知之。同时,美术亦盛,作者颇能融合印度及回教之样式,而表见其创作之天才。后益发达,乃成美术灿烂时代;而开其端者,则阿刻巴时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