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六百年,放慢脚步看

 奎林说 2023-10-07 发布于江苏


追随时光的脚步

中国的古都有很多,我感觉更喜欢换北京的历史感,可能是因为明清两朝相对来说时间上离我们更近
九十年代末,拿着军官证在北京一些地方匆匆逛了一圈,当然包括故宫。惭愧于中小学没有图书来读,更惭愧于大学期间浪费了好多光阴,那次行走北京就是走马观花,走过的地方就当了匆匆一瞥,和看了一个普通的山头、城市一样。
十多年前去了一趟北京,时间段可以算是淡季中的淡季,天气微凉,日头正好,天高云淡。在那之前,我看了一些书,包括故宫、北京城、长城、明清历史和文学作品,但是不多。带着有了一些背景知识的心态,慢慢看了故宫和其他一些地方,当然感受最深的还是故宫。
游人很少,我的时间充足,可以从早慢慢晃悠到晚上。站在那偌大的广场上,清风吹来,真的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仔细在想象中体会明清时代皇宫里的人和物,发生的事,当然这些可以想象的场景、事件都来自于书本。很多历史书的视角都来自于高层,来自于帝王,其实我并不能感同身受,我在想那时候一个像我这样的老百姓能够肆无忌惮站在太和殿前广场的中央吗?
纸质地图更新太慢,我并没有买一个拿来指导行程;更为可惜的是当时虽然有手机,可是不是智能手机,没有现如今如此好的电子地图可以使用。庆幸的是时间充足,我尽可能走过故宫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各个建筑前、各个房屋中、各个门前牌子上的简介,让我结合所看的图书对故宫有了粗浅的理解。我走在红墙根下,绕着那些错综复杂的通道走着看着,抬头看见阳光下的黄瓦、亭台楼阁,低头看看脚下那些被磨得光溜溜的石块;这些路帝王走过,文武大臣,外国使节,后们妃们走过,太监宫女走过,人生就是来来往往。
有很多门是锁着的,我透过门缝,慢慢去看,小院里已经长了荒草,门窗紧闭,里面还保留着什么摆放着什么不得而知,应该是一些宫人的住处吧。几百年前,这里面应该也是人声嘈杂、充满了烟火气。时光悄悄溜走,物是人非。我一直逛到了傍晚,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没有整理开放的院子前,晚风从门缝吹来,有些微寒,我竟有些害怕;如果这门可以推开而入,我肯定是不敢进去的。
在这些大殿里、广场上、院子里、屋里,几百年里,发生过多少的大事小情啊。这里做出的每项政策和决定,影响了那时候中国的方方面面。国争、边疆、战争、结交、征讨...升官进爵、流放边关、人头落地...争夺皇位、父子兄弟残杀、宫斗...密谋、串通、颠覆、逃亡...亲情、爱情、奸情、私情...人世间能发生的事都在这里上演,最好的编剧都编不过历史这个巨人,再大胆的想象都想象不出底线的边界。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更多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比如故宫五十年、故宫六百年、故宫里的中国、大故宫、故宫里的古画之美、北京建筑、北京胡同、二月河的系列小说、凌力的小说、明朝史、清朝史、考古等等方面有关北京和故宫的书。这里没用书名号,是因为完完整整的书名记不全,只能大概记得看的什么书、大概什么内容。我的书单都是用笔记在本子上的,不便之处就是检索不方便,以后都慢慢转成电子的吧。
这些年,国家重视文物、古籍等的整理和开发。故宫博物院做了很多工作,各种视频、文章频频曝光,让人们更多了解了故宫的方方面面,正是长见识。这是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最大的好处。

故宫,又称紫禁城,《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紫禁城建在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显示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宫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寸砖片瓦都遵循严格的等级礼制。故宫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寝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后寝是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寝,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1924年,溥仪等皇室成员被逐出紫禁城。1925年,紫禁城有了新名字——故宫博物院。

再有机会慢慢逛故宫,我相信在现代互联网和设备的加持下,结合看过的那些书,应该能更好地走近这个紫禁城吧。

以下是当年拍的一些照片,很是一般,权当记录,有机会再去拍拍。那时候看数码照片主要是在电脑上,我很是偏爱横幅宽照片,现在平板手机功能强大,竖着的高清照片更受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