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点:想要孩子自信独立,父母下意识的做法反而背道而驰!

 田点笔记 2023-10-07 发布于山东


0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并且能够早日独当一面。
然而,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独立?
许多父母的做法就是在家里严苛要求。
毕竟社会险恶,外人不会理解他的难处。
如果孩子有畏难情绪,或者哭泣寻求帮助,父母往往只会回一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长大后可怎么得了?”
明明父母是希望让孩子早点独立,然而运用这种做法,孩子反而更加粘人,而且更加不愿意去挑战和探索。
为什么会这样呢?

02
《看见孩子》的作者贝姬·肯尼迪博士给我们揭示了底层原因。
那就是:“孩子越是觉得可以依赖父母,就越是能够独立。
“只有孩子相信总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安慰自己,而不会对自己妄加评判,他们才能成长为坚定、自信和勇敢的成年人!”
这似乎是一条悖论!
然而,这却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的依恋理论的真相。
当父母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给予孩子温暖而稳定的预期,让孩子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后,孩子才能从内心建造一个独属于他的安全基地。
拥有安全基地的孩子,就能够产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人在我身边安慰我”这种笃定的安全感,从而让孩子有勇气不畏惧任何挑战。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里就对孩子严苛要求,动不动就不许、不要、不行,处处限制孩子,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能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就会活在一个时刻紧绷的、危险的情景里。
他们会时刻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做了某些行为,父母就抛弃他们。
光是应对“不被父母抛弃的恐惧”就已经耗费掉孩子所有的精力,哪里还有余力向外探索呢?
许多父母会疑惑,我们怎么会抛弃他们呢?爱他们还来不及。
但这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想法,或许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说我们多么多么爱她。
但孩子却是通过行为而不是语言来感受我们的爱。
当我们不允许孩子哭泣、不能够接受他们哭闹、畏难、撒谎、搞破坏等行为的时候,我们的指责、训斥、冷暴力等等回应带给孩子的感受,其实跟被抛弃很像。
而孩子很难理解父母所说的:“我爱你,但不爱你的行为。”
因为对他们来说,作出行为的也是我。
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等同于我们不能接受他。
而父母的不接纳,是孩子最深的恐惧来源。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信、勇敢,独立,有能量去探索,去挑战,我们就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那就是及时回应孩子,接纳他们的所有情绪,给予理解和同情,并在此基础上告知他们相应的规则和边界。
第一步,永远是接纳和共情,而不是批判和否定。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隐性步骤,那就是:
第0步,父母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
只有当我们解决好自己的课题,让自己的心境平和,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帮助孩子。
父母学习,永远在路上。
改变自己,才能带动孩子!
与君共勉!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下右下角的“”和“在看”,谢谢!
我是田点,职场宝妈一枚,育儿愈己修炼中~
❤️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