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汇款单(程维平)

 故事作家协会 2023-10-07 发布于四川

四季与你❤️

沿滩区建区七十周年获奖征文

刘小祥的老家在沿滩的乡下农村,那是一个并不富裕,甚至很贫穷的地方。刘小祥的父母都是农民,仅靠几亩贫瘠的耕地维持生计,一家人挤在几间低矮简陋的砖头房里,苦不堪言。刘小祥家平时吃的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父母舍不得花钱买,大鱼大肉就更别想了。

因为刘小祥要上学,对于他们家来说,学费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刘小祥的父亲常说:“要想摆脱现状必须走出农村,上学是最好的出路。”

不负父母的期望,刘小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兴奋之余,刘小祥父亲又有些烦恼,还不是学费闹的。于是,刘小祥父亲就跑亲戚家、跑朋友家,在开学前夕,终于给刘小祥凑足了学费。父亲对小祥说:“先把学费带着吧,以后的生活费我们会陆续给你寄去,再说了,你带那么多钱出远门,我们也不放心啊。”刘小祥不难想象,父亲给他借学费时的窘相,一定低声下气说了很多好话。刘小祥也知道,父亲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他懂事地点点头,理解父母的难处。

到了学校之后,刘小祥会在每个月的月底,准时收到父亲从邮局给他寄来的生活费,每次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父亲会写上几句温暖的话:多买点吃的、咱家的土鸡卖了,这次多给你寄了一百元;不要太节省了,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太亏待自己;钱的事情你不要担心,安心学习就行了……平常的附言,却深深地触动着刘小祥的心灵,让他感动不已。他明白,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尽最大的经济能力为他提供学习、生活费用,他们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刘小祥受到一点委屈。刘小祥仿佛看到了烈日下,汗流浃背的父母还在田间劳作,中午回家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然后又继续下地劳动。仿佛看到父母赶场时和商贩们讨价还价。

读着附言,是喜、是悲?难以名状,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刘小祥更加努力学习,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亲爱的父母。因为这钱来之不易,刘小祥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三瓣花。

有一次刘小祥放暑假,父亲的胃病犯了,很严重。刘小祥劝父亲去医院看看,父亲执意不去,他说扛一阵子就过去了。开学在即,父亲主动提出要去医院治疗胃病,刘小祥很高兴,以为父亲开了窍。

在当月汇款单的附言里,父亲说,治疗胃病花了不少钱,但让刘小祥不要有心理负担,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在第二个月汇款单的附言里,父亲欣喜地告诉刘小祥,他的胃病痊愈了,还让他放心……

后来才知道,父亲的那些附言都是骗人的,他根本就没有去医院,更谈不上买药治疗了,他完全是因为舍不得花钱,更怕刘小祥担心……那一刻,刘小祥的眼泪夺眶而出。

写满着爱的附言的一张张汇款单,伴随着刘小祥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大学时光。毕业之后,刘小祥在沿滩区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终于可以报答父母了,当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刘小祥毫不犹豫地跑到邮局给父母寄去了一半的工资,还在附言栏里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挣的钱,买点喜欢好吃的吧!

以后,刘小祥每月如期地给父母寄钱,而且从来没有忘记在附言栏里写下几句想说的话,比如:现在生活好了,你们也该歇歇啦;比如:这是我的心意,你们花出去我才会觉得开心……每一次附言时,刘小祥都会回忆起往事,每一次都是感慨万千。所以,刘小祥一直很习惯采用邮局汇款的方式给父母汇钱,尽管随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银行卡已经悄悄地走进了百姓生活,刘小祥完全可以接受这些新生事物,体验更便捷的生活,但是刘小祥知道父母所需要的不仅是能补贴家用的金钱,更需要的是儿女们在汇款单上留下的附言,把爱写在附言里,是刘小祥一生的钟爱。

由于工作出色,努力打拼了几年,刘小祥积蓄日益增多起来。沿滩也在不断奋进中变化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刘小祥逐渐爱上了美丽的沿滩,后来便萌发了在沿滩买房子的念头,有一段时间跟父母商量此事,电话里的母亲立即反对:“你知道现在的房子有多贵吗?你哪来的那么多钱?等等再说吧!”刘小祥连忙安慰母亲,买房子可以做低息贷款,钱慢慢地还,每个月从工资里扣一点。最后刘小祥说:“等我买好了房子,把你们也接到城里来住,爸爸不是盼着我走出农村吗?”母亲似乎有点明白了,一个劲地说:“噢,还有这等好事啊?你看着办吧,我们支持你。不过,我们在农村住惯了,城里就不去了。”

筹备房子首付的事,弄得刘小祥焦头烂额,该借的亲戚朋友都借了,还差六万。怎么办啊?刘小祥不相信雪中送炭,更不相信天上能掉下馅饼来,可是面对邮递员送来的六万块钱的汇款单,刘小祥惊讶之余,更让他捉摸不透的是,汇款单上竟然没留下汇款人的地址和姓名。刘小祥很习惯性地看了看附言栏,附言内容让他明白了一切:这是你以前寄给我们的,加上我们的全部积蓄,希望能帮到你。

钱是父亲汇来的。他立即打电话给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匿名的方式汇钱,父亲笑笑说:“因为爱写在附言里,我相信你会明白的,难道我就不能给你一个惊喜吗?以前你给我们汇的钱全部归还,但是,你所写的那些爱的附言,我们全部收下了,哈哈!”此时的刘小祥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心底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几年后,刘小祥在城里住上了新房子,宽敞明亮、装修大气。但父母却坚持住在乡下,理由是城里不习惯。两老开心就好,刘小祥只好随他们去,周末或是节假日携妻带子回家陪陪父母,尽尽孝心。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革,汇款单也逐渐被银行卡、微信转账、支付宝所代替。刘小祥的老父亲也学会了银行存取、微信转账、网上购物,他一脸幸福,颇为感慨:“现在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我们农民也能用上这些高科技,以前想都没想过啊!孩子,你还记得以前的汇款单吗?”

父亲的问话勾起了刘小祥无限的记忆,他怎么可能会忘记汇款单呢?因为汇款单是社会进步、城市腾飞的见证,见证了沿滩建区70年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见证了百姓生活逐步迈向小康的历史轨迹,同时也是刘小祥和父母之间感情的纽带。

现在很少有人使用邮局汇款了,汇款单似乎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但是关于它的故事刘小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此文入选《龙湖》2023年第二期“庆祝党的二十大,礼赞建区七十年”征文专刊。(作者程维平来自江苏省扬州市)。




沿滩区位于自贡市东南部,辖区面积467平方公里,是古今交融的“盐运之城”,素有“十里水路连八街,千年盐运第一城”的美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3年是沿滩区建区70周年,70载春华秋实,大小事枝叶关情。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沧桑巨变的70年,一个新生的城市展现破茧成蝶的美丽,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嬗变的岁月记录了奋进跌宕的沿滩人事,印刻着创业创新的沿滩传奇,传承了敢为人先的沿滩精神,展示着豪迈蓬勃的沿滩气韵。

为全面展示沿滩区70年发展的丰硕成果,增强全区上下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加快推进“两区一城”建设的强大力量,结合全年重点工作,特举办本次“庆祝党的二十大 礼赞建区七十年”——沿滩区《龙湖》杂志征文。

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篇文学作品中,涵盖了多种主题和文体,如小说(故事)、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曲艺杂谈等。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又有寓意深邃的隐喻,是对沿滩区建区纪念意义下文化氛围的多维度诠释。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对家乡的深深地依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内外交融、文字清新的佳作,去了解和感知一个城市的美好生活、文化活力和精神风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