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最长的桥”在河南紫云书院

 新用户3399U4EQ 2023-10-07 发布于河南

在河南许昌市襄县西南,有一紫云镇,境内有一山,属于伏牛山余脉,在三面环山的谷中,有一书院曾经名响全国,这里有一桥曾被误解为中华最长的桥。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怡人,春季漫山野花,夏季绿叶蔽日,秋季槲叶火红,冬季银装裹身。来到这里能让你留恋忘返,在这里你看到成片的竹林,会让你体会到当年苏轼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心情;看到书院的简介,会让你遥想到,当初这里朗朗读书声的宁静;看到受保护的碑林,会让你的眼前呈现出明清时代文人(沈周、费耕亭、李来章、耿介、冉春光、李春奇等)骚客坐在亭子里吟诗、喝酒、作画、抚琴赏月的场景;看到皇帝亲笔御书的牌匾及相关资料,你也能遐想到,在这远离都市喧闹的山谷中的茅庵,曾经也是门庭若市。

李敏(1425年-1491年),字公勉,开封府襄城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明朝大臣,官至户部尚书。弘治四年,去世,获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在明成化1468年(距现在554年),因老母去世,按照当时制度,要在老家守制(丁忧)三年。没有国事的操劳,就常到这里游玩,对偏爱学习的他,就有了在这里生活的想法,之后就在这里盖起了三间茅庵,门前种下了竹子,以读书讲学,抚琴作诗打发无聊的生活。守制期满,重新上任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不满当时的政治,就告老还乡重新回到了紫云山。1482年宪宗帝朱见深派他的儿子朱佑樘(后孝宗弘治帝)代表皇家来这里学习,看望李敏,并调研民情,对李敏办学之事赞赏有加,赐名紫云书院,颁诏扩建紫云书院。嘉庆年间又被称之为李家祠堂,但是人们仍然习惯叫做紫云书院。

在紫云书院的门前钟楼和鼓楼中间的西侧有南北水溪,溪上有一座桥,叫观澜桥。听景区卖凉粉的大叔说,这座桥曾经被称之为“中华最长的桥”,它有二百三十一孔。根据史料记载,在这里有二百三十一孔的古桥,但是经过专家的考证走访一直没有发现有如此长的桥,地理条件也不允许建如此长的桥,为什么史书上有如此的记载呢?这个问题让专家困惑许久,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的出土,才解开了,这个谜团。这座桥也确实存在,二百三十一孔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古人是用谐音给我们现代人开了一个玩笑,原来是桥两侧各有一古柏树,叫两柏;水溪的上用三块石头作为桥面,称之为三十;桥下一个孔,就称之为1孔,雅称二柏三石一孔桥。

这里山上又有最大的槲树林,秋天漫山的红叶,加之此处地理条件特殊,常有紫云缭绕,是周边有名的景点。槲树在形如龙,叶如虎爪,古人认为他有一种龙虎霸气,所以对于他的种植皇家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超过万亩,否则将被人告发,说有欺君之罪,有篡权之嫌疑。(槲叶包粽子香气扑鼻,唇齿留香),如今这里漫山遍野槲树,美丽的景色能撩起你无限的思古追今的情绪。

这里有道士修炼、刘秀在此休息饮水的传说;还有清朝武状元的坟冢;有深挖洞、广积粮时的山洞。有时间来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