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精卫”形象的多重认识

 新用户5345BAE7 2023-10-07 发布于江苏

统编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精卫填海》,选自古代典籍《山海经·北山经》,是一则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身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和大自然的认识。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只有两句话,35个字,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不困难。笔者以为,在教学本文时,文中 “精卫”这一形象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应帮助学生实现对精卫形象的多重认识,进而充分发掘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价值。

首先,据《山海经》记载,“精卫”是上古时期的神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这是课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内容。从人到鸟的转变,体现了神话想象的大胆与创新。《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常有这样的“化生”现象,主人公肉体死后,灵魂会化为另一种生命。如夸父死后化作桃林,盘古死后身体化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本课中是女娃死后化身为精卫。那精卫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课后的注释第一条便写出:精卫,神话中的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而《山海经》中的原文是这样写的:“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其鸣自詨”是说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或者说它发出的声音就是“精卫,精卫”,这大概也是它名字的由来。由以上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到精卫外在的形象,教材中的插图也直接反映了精卫的这一形象。这是帮助学生对精卫形象的第一重认识。

其次,通过文字和想象,体会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反复揣摩:“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个简单的“衔”字,如何达成“堙于东海”的远大志向呢?大海之大,木石之小,一“衔”一“堙”之间,留给我们太多想象空间:比如精卫鸟每飞回西山一次,只能“衔”多少木石?而飞到东海,将这些木石投下,又能有多少变化?长期付出艰辛努力之后,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精卫又会如何想?如何做呢?这里的想象帮助我们体会到精卫锲而不舍的抗争精神。再比如,抓住句中“常衔”之“常”字,引导体会精卫是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在炎炎烈日下,在狂风暴雨中,在冰天雪地中,精卫分别是怎样做的,体会精卫所具有的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再有精卫为何“衔”路途遥远的西山之木石,而不是在近处“衔”呢,这也是体现精卫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围绕这句话的教学,我们还可以设计东海与精卫之间的想象对话,在强烈对比之中,深入感知精卫不怕辛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品质。这一层次对精卫形象的认识,由外而内,是对神话中精卫精神形象的认识。这也是这一篇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第三,神话故事淳朴自然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神奇的想象,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知,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可以说,神话故事是民族原初精神气质的结晶,而神话人物具有崇高的精神力量,往往化身为一系列审美符号和精神丰碑。这篇故事中的精卫同样如此。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文人笔下对于精卫这一形象的描写,一方面表现的是崇敬和仰视,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十》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写到的“精卫”是对其坚定信念的颂扬。宋代文学家张耒在《山海》诗中的句子:“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这是称赞精卫的斗争精神。明末思想大家顾炎武在《精卫》一诗中这样写:“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平无期,我心无绝时。”就是对精卫精神的充分肯定。当然,在古诗词中描写到的精卫,也有对于精卫的不解、同情和悲悯。比如:唐代诗人岑参在《精卫》一诗中的句子:“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被称为“清代布衣诗人第一”的邢昉在《精卫谣》中写:“朝飞海东暮海西,口中流血向谁诉,海水茫茫尚如故?”这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精卫的文化形象。在课堂中,适时补充古诗词中有关精卫的描写,从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精卫,了解精卫在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文化形象,这一重认识,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增加对这篇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阅读的厚度。

第四,流传性是神话故事一个重要特征。一则神话故事能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流传至今,一定与每个时代人们所倡导和宣扬的精神、品质相契合。我们阅读《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会发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充满了斗志;明明知道很困难,却永不放弃,斗争到底。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上千年来给人以启迪和力量。而本课中的精卫同样与大海抗争,有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像精卫一样的人数不胜数。由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读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同品质的人物,这是精卫被一代代人铭记和感动、并被千年传颂的根本原因。课堂上,让学生来说一说,由精卫这一形象,还会想到我们所知道的,像精卫一样,具有持之以恒、韧不拔精神的人。这时,学生会发现像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塞外植树治沙15年,终于造就一片绿洲的无名老人;一飞冲天、千年梦圆的中国航天工作者;守卫边疆、无私奉献的解放军战士;而在历史上,50多岁带着学生周游历国的孔子、只身一人万里取经的玄奘、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这无数的人物,有的名扬天下,有的藉藉无名,但都是拥有着精卫精神的人,也是像精卫形象的人,把故事中的人物与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对应起来,看见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精卫一样的人,由神话形象走向现实形象,这是对精卫形象的又一重认识。

对于这一篇文言文中精卫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文化及现实,多重展开,真正让学生读懂精卫,方能读懂这一神话中人物的丰富内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