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共同缔造”实践——以湖北省鄂州市临空经济区杨叶镇团山村社工室为例

 社工实用知识 2023-10-07 发布于湖北
一、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自2023年鄂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鄂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文件以来,临空经济区杨叶镇团山村委会厚植“党建引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以“扫干净、码整齐”和“拆、改、齐、净、美”五字方针为基本目标,带动群众齐动手、共努力,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动团山村由“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向“美起来”转变。

团山村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锚定乡村振兴时代坐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努力打造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二、问题分析

团山村位于杨叶镇偏北部,东临长江、西靠S203省道。辖区共十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200余人,常住人口2400余人,党员110人,村内涉及花湖机场拆迁28户。团山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经济发展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为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种植规模多以村民个体种植为主。现有常住人口以老人、儿童为主,其中低保户80余户。

团山村拥有独立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场地,内部设置有办公区、便民服务室、警务室、科普室、文化活动室、社工室、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有效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宗旨提供了坚强保障,服务党群更加直接、快速、便捷。社工室嘉和社工根据前期调研走访、收集信息,经过分析诊断,团山村存在如下问题:

1. 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弱小”成为农村的主体,村留守人口能力有待提升。

2. 村民对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及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不足,村民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较为关心,一般都比较注重眼前利益,很难发挥出村民的自主理事作用,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处于被动或不关心的状态。

3. 由于村民主要从事分散型的生产活动,因而在观念上比较保守、目光相对比较短浅。部分村民甚至认为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应提升村民对于乡村治理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采取有效吸引凝聚群众的措施。


三、理论支持

(一)增能理论

个人或群体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外在因素或自身经验得到增强,其目的就是挖掘居民的内在潜能。社区增能的主要表现在唤醒居民意识,让他们发现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社工应当引导服务对象,使他们增强信心,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

(二)地区发展模式

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事务中来,共同解决社区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居民自助、互助、自治的精神,共同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地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调动居民热情与积极性,让其参与社区资源整合利用的全过程,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服务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的全面振兴既需要依托生产力提升奠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有效的治理来增添发展活力。”

1. 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2. 通过村党支部带动基层党员亮身份,联合村湾志愿者、村民骨干,根据村民需求,孵化功能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定期开展志愿者能力培训,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服务实践能力。以乡村治理焦点问题及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引导志愿者开展服务,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和积分兑换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持续化发展,推动内部资源有效进行乡村多元化治理。

3. 传承与发展本土特色文化,开展特色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五、服务过程

1. 决策共谋,搭建议事平台。

结合团山村发展实际,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制度、有品牌、有活动、有质效的“六有”标准,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今年7月已全部完成村民议事厅提档升级。明确协商主体、协商流程、协商规则,做到职责、制度、成果上墙,规范议事流程。按照“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主议事、服务于民”的工作思路,方便村民就近议事,提高议事协商效率,持续推进村级议事协商有序开展。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有序普及到各小组,进一步扩大全部村民,推进村级民主治理,以开展活动为抓手,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活动中来,以活动聚人气,增强村民对村委、村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了村委、村民的自主能力。

社工室社工通过日常活动开展,挖掘村民骨干力量,招募志愿者为培育孵化志愿服务队做强有力的基础。同时通过赋能提升培训,协助规范了志愿服务队管理制度、使命愿景,最大化发挥志愿服务队的作用。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让每名群众都参与到湾组日常治理工作中。结合共同缔造活动,团山村村民全覆盖纳入村民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一会N队”治理架构,建立湾组村民协商机制,让村民参与到湾组日常商事议事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湾组治理的“C位”意识,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2. 发展共建,共缔美好家园。

“空地上杂草都长起来了,是否可以组织大家伙儿开展一次除草活动?”“池塘边绿化带林木长得太高太快了,影响了美观和视线,该修剪修剪了。”“国道旁拱桥路面坑洼严重,影响车辆行驶和行人出行,建议将路面进行修补填平……”

团山村社工室社工协助议事协商委员会通过收集、分类、梳理,进行前期调研、实地勘查、入户走访,形成议题并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在议事会议上,村民围坐一起,围绕湾组建设管理等事宜,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结合会议纪要,共筹资2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先后完成S235省道改造、拓宽并刷黑亮化S235省道团山段道路1600余米、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3000余米。新建村民活动广场3个、湾组路面拓宽硬化200余米,除S235沿线旱厕27座及违建(障碍)建筑物900㎡、改造农户庭院(围墙)22个、新增绿化面积2800㎡、美化亮化墙面2000㎡、安设宣传牌(栏)10处、拆除旱厕85个、新建公厕8个,清运积存垃圾、杂物1000余吨。

3. 建设共管,齐聚力促共赢。

村湾环境变美了,环境卫生也需要人去维护。一是实施“门前三包”制度。志愿服务队清扫通湾路和公共区域,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包户活动,按户按人划分环境卫生责任区,村民自主包保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并且每月实施量化评分,把评分结果作为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依据。在绿化带维护上,根据地缘划分管理区域,实施自主管理模式,负责为公共绿地除草除杂。二是工程质量监督把关。本着建设自己的“家园”,村民亲自参与工程建设、把关工程质量。工程施工时,不仅投工投劳的村民格外卖力,还有群众“监理”时时开展监督,工程用材用料“足斤足两”。三是乡风文明更加淳朴。村民们结合实际,建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自组织加强公共设施管护,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旧貌焕新颜”“文明树新风”。村民共同管理维护好团山村湾建设成果,争创美丽庭院,建设美丽乡村。

4. 效果共评,激活内生动力。

整治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树立的是形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后,建立协商成果落实和反馈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结合“美丽庭院”和“最美家庭”评比活动,常态化开展现场观摩,切实打好集中整治的“攻坚战”和长效管护的“持久战”。不仅给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 成果共享,共建美好团山。

团山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建设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美丽乡村。成立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员+包村干部+村干部+爱心企业+保洁员+群众”的工作机制,全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彻底清理各村公路沿线、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杂物堆放、枯枝落叶,以及河道沿岸的漂浮垃圾等,确保清理全覆盖、卫生无死角。


六、服务成效

结合实际情况,村民与村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解决方案、确定完成时限、明确责任主体,遵照议事结果,制定实施方案,畅通服务渠道。村委组织驻村干部、村党员干部、骨干村民、志愿者等,按照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抓好落实,履职尽责,完善服务细节。全方位探索多方联动、民事民办,做好依规服务、文明服务、竭力服务,推进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其中最显著的成效在于人、地、治三个方面。

“人”的成效:宏观的“人”的改变是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中观的“人”的改变经社工介入,挖掘了村里能人,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多元化参与了乡村治理,目前团山村是已培育了6支队伍。微观的“人”的改变是村委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赋能,提升了村委的工作能力。

“地”的成效:社工室针对新团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将村民议事厅、团山村社工室、志愿者服务阵地及志愿积分兑换阵地的进行提档升级。并以活动聚人,吸引村民、志愿服务队参与,盘活村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

“治”的成效:通过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队伍来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人文环境改造、村民议事协商等。多渠道来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活跃乡村阵地氛围,提升了乡村治理多元化发展。


七、反思与总结

随着杨叶镇团山村社工室社工通过开展村民需求调查,积极探索社工室和村委工作人员联动模式,促进村委工作人员和社工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职能互补、专业互补、经验互补。同时,推动村民议事协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众人的事,商量着办”的宗旨下,“商量”消了民怨,“商量”拢了民心。村民“零距离”接触,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让村民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初步实现村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培育志愿队伍。先后孵化培育六支志愿服务队伍,全过程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走访、协商、行动和监督管理。目前队伍已能够自觉自主地参与村环境卫生监管,形成常态化自治管理。

二是搭建议事平台。在团山村村委支持下,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搭建村级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多次对话协商,村民参与意识弱等问题形成行动方案并推动落实解决。目前议事会规则和议事机制已初步形成,后续团山村也可以结合乡村治理工作持续推动议事平台的运作和管理。

三是促进村民参与。社工通过入户讲解、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广泛动员村民参与,村委详细讲解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会议精神、积分制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激励方式等提高村民参与意愿,村民现已形成意识,村民也积极地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中,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最美庭院”评选,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出多元主体共治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的过程,核心是村民的参与一方面需要明晰参与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是社会互动的关键,要妥善化解矛盾,需要把“整治”转变成“服务”,把“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问题”,由大家协商解决,群策群力。村民协商议事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搭建了村民与村委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让辖区村民真正成为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导者、参与者、共享者。

接下来杨叶镇团山村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科学方法贯彻到底,推进共同缔造理念入脑入心。广泛激发群众力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全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