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金」努尔哈赤那么喜欢皇太极,为何不立为继承人,却要八王共议国君?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1593年,强势崛起的努尔哈赤击败了九部联军,声名大震,彻底在建州站稳了脚跟。不少部族如蒙古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开始与努尔哈赤通好往来;对外方面,努尔哈赤努力维护与明朝的关系,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了统一哈达部之外没有大的战事,女真各部相安无事,和平发展。

皇太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无忧地成长起来的。白山黑水下养育出来的女真儿女,男孩子八九岁就能够跨马弯弓上山打猎,皇太极也不例外,弓马娴熟,臂力过人,矢不虚发。沈阳实胜寺曾藏过一张他用过的弓,一般壮士都很难拉开,皇太极当年却运用自如。

从皇太极第一次上战场就莽撞地想与乌拉部决一死战来看,女真长时间的沉寂使勇武少年格外地向往战场,向往功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金攻陷沈阳那次,皇太极勇猛得令努尔哈赤感到后怕。

当时后金将领雅松的200人小队偶遇明军的先锋部队,被明军追杀。皇太极闻讯请命出战,一马当先,杀得明军四散奔逃,皇太极不想罢休,一直追到了明军大营。战意正酣的皇太极不等大队人马赶来,仅率100骑兵冲进明军大营,在三万明军中间左冲右突。

皇太极以100敌3万,似乎夸张了些,考虑到明军虽人数众多,但刚驻扎在此,还没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进攻,又碰到这么一个杀红眼,不怕死的主,应该是很难抵挡的。

事后,努尔哈赤舍不得埋怨儿子,便斥责雅松道:“吾子皇太极,父兄依赖如眸子。然因汝败走而杀入众军中,万一有失,罪应凌迟!”

皇太极,这个被努尔哈赤珍爱如眼睛一般的儿子,不仅在战场上果敢无畏,在家里更是聪明机敏。

皇太极7岁开始帮努尔哈赤打理家政,所谓家政,包括日常待人接客,管理财物等。皇太极虽然只有7岁,却天生是个擅长交际的性格,招人喜欢又有主意,有些事情不劳烦努尔哈赤过多指示,竟能处理得很好。皇太极这种性格在兄弟子侄间颇吃得开,日后竞争汗位时,积累了很多拥趸。

估计在努尔哈赤心中,对皇太极常常会有“心肝儿宝贝好儿子”之类的喜悦。

1613年,被努尔哈赤看作继承人的长子褚英,因谋叛乱被幽禁后,努尔哈赤将归属于褚英的整白旗(当时还只有四旗),交给了21岁的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强烈的嫡庶观念里,只有一等正室大妃所出的嫡子,才能继承他的产业,才配拥有更多的人口和财产,助他完成未竟的统一事业。虽然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生前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嫡福晋,但从皇太极母子受的待遇来看,努尔哈赤是把皇太极当嫡子看待的。

四年后,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封皇太极与其他三位兄长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为和硕贝勒,成为努尔哈赤有力的臂膀。

尽管同为和硕贝勒,年纪最小的皇太极,个人能力似乎更加全面,在战场上英勇超人,为父汗出谋划策,私下里敏而好学,据朝鲜人李民寏的《建州闻见录》记载,皇太极是众兄弟中唯一认得汉字的人。在父汗的爱重下,兄弟子侄的赞誉中,皇太极的野心渐渐形成,究竟谁最有资格做汗位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努尔哈赤。

起初,努尔哈赤觉认为长幼有序,“焉能弃其兄而令其弟执政”,尽管知晓长子褚英为人心胸狭窄,难当大任,还是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培养褚英。

褚英被废后,努尔哈赤又把目光聚焦到次子代善身上。但是1620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让努尔哈赤对代善失望透顶。

第一件事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庶妃告发大福晋曾两次给代善送吃食,与代善来往甚密。紧接着贝勒大臣也揭发说,他们曾看到大福晋在家宴或是议事时,特意盛装打扮,频频向代善暗送秋波。

后金此时的女子婚嫁风俗与草原民族相似,女人死了丈夫,可以再嫁给丈夫的儿子。与代善关系暧昧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比努尔哈赤小31岁,努尔哈赤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乌拉那拉氏尚且风韵犹存,提前想与下一任“大汗兼丈夫”培养感情,搞好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努尔哈赤也明确说过,“待我死后,将我诸幼子及大福晋交由大阿哥(代善)抚养”。

但毕竟努尔哈赤还活着呢,代善与大福晋如此暧昧不清,努尔哈赤心理一定是很不高兴的。考虑到代善尚无其他大的过错,努尔哈赤暗暗咽下了这口气,没有处置代善,只以窝藏财物的罪名处置了乌拉那拉氏。

努尔哈赤:“我还活着呢……”

第二件事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企图叛逃被抓。对此,代善数次向努尔哈赤请求处死硕托。经调查,发现代善受继室夫人的挑唆,一直虐待他原配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不仅把次等的人口分给岳托和硕托,强行索要本该分给岳托的房子,这次还诬陷硕托和自己的小妾通奸。

一个对亲生儿子都任意虐待的人,将来如何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臣民呢?努尔哈赤非常生气与失望,废掉了代善的继承人之位。

代善被废后,努尔哈赤更加倚重皇太极了,就连在辽阳(后金都城)只停留了几天的朝鲜使臣郑忠信都看在眼里。同时,郑忠信还打听到一则皇室秘辛,记录在他的《光海君日记》里。

努尔哈赤有一个堂弟,叫阿敦,有勇有谋,是努尔哈赤的心腹。努尔哈赤废掉代善后,曾秘密问阿敦:“诸子之中谁可以代我者?”

这么敏感的话题,阿敦一开始很不愿回答,但努尔哈赤逼问再三,阿敦只能说:“智勇俱全,人皆称道者可。”

阿敦虽没有指名道姓,但努尔哈赤自然明白阿敦说的就是皇太极。可见,此时皇太极的口碑与威望已经是很高了。

然而如此秘密的谈话却被代善知道了。代善是什么反应呢?

“深衔之!”意思是非常痛恨。就你张嘴了是吧!不说话会死吗?!估计见到阿敦一定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阿敦一看,代善我也得罪不起,于是,他找了个时机,又透露给代善一个消息:“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济格将欲图汝,事机在迫,须备之。”

也不知阿敦是在哪儿得到的消息,代善想都没想就信了,跑去找努尔哈赤哭诉,努尔哈赤马上找来三人对质,结论是子虚乌有。

最后倒霉的还是阿敦,努尔哈赤以挑拨代善与皇太极等兄弟交恶的罪名,将阿敦囚禁高墙,籍没家产。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一是代善心里一定认为皇太极等人是极有可能会谋害他,才会听到阿敦捕风捉影的报信,想都没想就信了;二是连一个外国使臣对这件事都知道得这么清楚,说明代善与皇太极等兄弟为继承皇位的明争暗斗已然在坊间广为流传。

郑忠信回国后,把他的结论言之凿凿地报告给朝鲜国王:“洪太主(皇太极)虽英勇超人,内多猜忌,恃其父之偏爱,潜怀弑兄之计。”

儿子们的争斗令努尔哈赤十分反感,即便有立皇太极继位的打算,也随之打消。他不愿意立强势的人为汗,怕这样的人“倚强恃势”,对国家不利。就在阿敦事件发生的半年后,努尔哈赤宣布后金实行八王共议国政制度,不再挑选继承人,未来的汗位由八王共同推举贤明之人来坐,如果新君不能广纳谏言,八王有权废立。

这项制度在建国初期,虽然能发挥众人之智,调动八王的政治积极性,避免兄弟之间因觊觎汗位而骨肉相残,但在后期确实给皇太极集权带来很大的麻烦。

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中代善由于被努尔哈赤取消过继承人资格;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有继承资格;莽古尔泰性情鲁莽,威望不高;只有皇太极英勇出众,才智过人,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继承汗位,开启属于他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