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谋略成就人生 (下)

 四地闲夫 2023-10-07 发布于山东

199年袁曹官渡大战之前,贾诩说服张绣率众归降了势力弱小的曹操,《三国志﹒贾诩传》中记述,曹操见到他们非常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你使我的信誉得到天下人的看重啊!”他推荐贾诩为执金吾,这是执掌京师警卫的二千石三品官员,封都亭侯,任命为冀州牧,因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任司空府参军,跟随曹操参与军事谋划。贾诩第三次跳槽成功后,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在曹操父子身边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谋略成就人生 (下)

次年官渡之战时曹军粮食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想保证事情万全的缘故,现在只要瞅准机会出击决战,很快就会取胜。”贾诩的意思是,战场上不能一直追求万全,只要遇到机会果断作出风险决策,就会打破双方对峙的平衡,很快取得胜利。曹操很赞赏他的意见,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而胜。贾诩在这里指出了战争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建议曹操发挥自己的四种优长,也是利用袁绍决事迟缓的特点,迅速出击而一招毙敌即可,这对曹操应是实战中用兵方法上的技术性点醒。河北平定后,曹操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为执掌顾问应对的高级参谋。

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而下,攻取江东。贾诩劝阻说:“您已经攻灭了袁氏,现在又收取了汉水之南,威名远扬,军势盛大。如果利用楚地的丰饶物资来休养将士,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就会无需动用军队而使江东归服。”他是希望首先创造物质条件,等待机会,最后用政治方式解决江东割据问题。曹操没有听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曹操在211年出兵关中,与韩遂、马超的部队大战于渭水之南,马超提出划地为界的议和要求,并愿意送儿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表面上答应。曹操又问其后的对策,贾诩告诉说:“只需离间就行。”曹操高兴地回答:“我明白啦!”于是采用了贾诩的计谋,他与韩遂在阵前并马交谈,又给写去书信而故作涂抹,终于引起了马超对韩遂的疑忌,两人发生内斗,曹军乘机进攻而大胜。历史小说中有“曹操抹书间韩遂”的情节描写,是有事实根据的。贾诩这里仅仅指出了用计的方向,他是觉得以曹操的心思灵透根本不需要自己作具体安排,事情果然进行得完美而富有成效。

当时曹操面临确立太子的难题,曹丕与曹植各自的追随者都在协助争取,贾诩并未发表意见。曹丕曾派亲信前来询问自保的方法,贾诩说:“希望将军您提升道德风度,干好自己的事情,时时勤恳努力,履行儿子的道义。”并说做到这些就行。曹操有次去见贾诩,向他单独询问选嗣之事,贾诩默然不应。曹操问他为什么问而不答,贾诩说:“正好我在想一些事情,所以不能立即回答。”曹操又问:“您在想什么?” 贾诩说:“在想袁绍、刘表父子。”曹操听罢大笑,返回后遂确定曹丕作太子。在曹操选立太子的问题上,贾诩正像他一贯的谋划处事方式一样,他了解受用人的心思,能看准关键处而应对,没有主动参与的他其实投了决定性的关键一票。

以谋略成就人生 (下)

贾诩自从来到曹操团队,他对自己谋略对策的深长有效是清楚的,但觉得自己并非团队的故旧之人,很怕引起别人猜疑,于是经常闭门在家,公事之外没有私交,子女的婚姻嫁娶都不与高门大户结亲。他能看到自己在新团队中的长处和短处,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把自己做了严谨的保护。世人认为贾诩机速过人、智防缜密,所以终生平安,认为他在谋身涉世上是最成功的一位。220年曹丕作了皇帝,任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其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这应该包括着对他助立太子一事的酬劳吧,贾诩参与曹操团队迟些,但他此时成了曹家谋士中职权最高的一位。

以谋略成就人生 (下)

曹丕称帝后曾询贾诩统一天下应该先攻吴蜀哪一家,贾诩回答说:进攻敌人和完成统一两者是不同的,前者主要靠军事,而后者的关键在施行道德教化。他建议首先搞好国家治理,并施行文德以静候天下变化,认为等到条件成熟了,统一天下就并不困难。这和十多年前说给曹操的建议大体相同,曹丕没有听从,他前后三次出军征讨东吴,都毫无所获。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为肃侯,儿子贾穆继承爵位,位至郡守,孙子贾模在晋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家世一时显贵。无论从谋略的效应还是从人生的发展看,贾诩都是三国之世中最为成功的士人。

以谋略成就人生 (下)

考察贾诩的谋略与人生,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首先是,他的谋略活动从出发点上是否具有正义性。早年董卓刚死时凉州军受到朝廷追究,贾诩向几位将领们提出不要解散军队,应该集中兵力进攻长安。这一建议导致李傕、郭汜、樊稠等军阀控制了朝廷,使东汉社会陷入了最为动乱的三年,长安民众遭受的苦难远超董卓执政时期。后世有人据此认定贾诩的谋略没有正义属性,他所造成的恶果罪不容诛。其实,当时王允提出对凉州军不能赦免,贾诩提出建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我保护,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一位意识正常之人对自我生存的追求,贾诩借重于众人的力量保护每个人包括自己的生命,出发点没有问题。李傕等人在长安城中的作乱是贾诩事后看到而无法控制的,他为此与李傕等人保持距离,并努力帮助受困的汉室君臣脱离危机与困境,其做事的动机是经得起道德考验的。清代史家何焯就说:“贾诩本来就是凉州人,他的提议是为了救死,事情的结果应该归咎于王允,而不能把账记在贾诩身上。”这一议论不是没有道理的。

另一问题是,传统社会强调人们忠诚,提倡政治归属的唯一性,比如吕布多次职场跳槽,就被人骂为“三姓家奴”,而贾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至少三次跳槽,为什么还被曹魏两代执政人所推崇?他的行为在当时究竟是否合理?其实,这里应该看到贾诩的跳槽与吕布显然是不同的:一是贾诩前几次追随他人时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交付出去,他只是李傕、段煨、张绣等人的合伙人而不是归附人,不存在政治隶属;而吕布对丁原、董卓已是归附和投靠,甚至作了对方的义子。二是贾诩跳槽离开时绝不伤害合伙人的利益,他在东行途中与李傕及朝臣都是平和离开,不久在段煨的高兴状态下分手而去,后来要投曹操时干脆拉着张绣一块儿前往;而吕布每次跳槽都要置前任上司于死地,两者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贾诩的确不像诸葛亮那样一开始就有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生目标,他处在社会的低谷处,只能把定自己,逢高就跳,在五十多岁时基本到达了自己理想的境况,其谋略和人生的高点处少有企及之人。

据说贾诩是西汉贾谊的后代,这当然没有徴信而不能确认,但无论如何,他智识超众、思路精深,遇事能够把握其中的内在机理;面对特定的问题对象,他能抓住事情的要害,采取精准手段击中关键穴位,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谋不枉备,算无遗策,把自己的智识谋略自觉运用于生活中的进取与追求,对自身的问题考虑得更多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应属才不世出的高超谋略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