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孟珙是南宋后期难得的将星。咱们普通的中国人对他了解不多,但这个人在军事史上还是小有名气的,以至于前苏联军事理论学界就曾对孟珙有过赞誉,甚至评价他为“13世纪的机动防御大师”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这个名号其实有些夸张,“机动防御”毕竟太现代了,但孟珙当年的表现,证明了他不愧为防御作战的大师级指挥官。

根正苗红,天赋异禀

孟珙是根正苗红的军事世家出身,他的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当年都是跟着岳飞打金人的猛男。后来,孟珙的父亲孟宗政把家族的军人基因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在宋宁宗时期的开禧北伐中表现出色,从县级干部提拔成省军区指挥员,为南宋镇守湖北要地襄阳一带,在那里创立了一支万余人的“忠顺军”,专门跟金国人干仗。

孟珙是孟宗政的四儿子,他和几个兄弟老早就被父亲带到军营锻炼,于是孟家的军人基因被很好地传承了下去。几个儿子都挺争气,其中就属孟珙天赋异禀,他不仅酷爱撸铁增肌、舞枪弄棒,而且热衷于研究兵法、琢磨布阵,所以在兄弟几个当中,属孟珙成长最快。

要想从“军事优等生”成长为“沙场将星”,得需要狂刷实战经验

孟珙年轻时刷到的宝贵经验,来自于没落的金国那边。

那段时间(13世纪前期),正是蒙古人崛起的时候,他们从北方草原南下,开始挤压中原北部金国人的生存空间。

蒙古人是真能打,金国人只有苦苦招架的力气,咬着牙死撑。南宋方面倒是愿意看到金国人吃瘪,毕竟两边是有国仇家恨的,尽管之前和平相处了几十年,但金国长期欺压南宋的现实却始终没变过(南宋皇帝要喊金国皇帝为“叔叔”,每年要给金国送一大笔“孝敬钱”)。

于是,趁着蒙古人胖揍金国的那段时间,南宋把每年上交金国的“孝敬钱”(岁币)直接停了。金国方面就很上火,本来自己被蒙古壮汉摁着打就挺憋屈,结果以前的小弟竟然趁机在背后造反,这口气肯定咽不下去。

打蒙古我打不过,收拾你南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于是,金国不顾两线作战的危机,在嘉定十年(1217)发动了南征,向南宋重镇襄阳大举进犯。

襄阳,正好是孟家父子镇守的地盘。孟珙刷“高级副本经验”的机会来了。

那个时候,孟珙才20出头,属于大学刚毕业的年纪,但已经跟着父亲兄弟在军营历练好几年了,依然成为一名低级指挥员。别看孟珙年轻,职位不高,但他对军事地理很有研究,战术洞察力也很强。

他爹开战术部署会的时候,孟珙结合战区地形图做出断言:金人肯定会从樊城方向发起第一轮进攻,因此要趁金人渡河(汉江)的时机对其发动攻击。

孟宗政觉得儿子分析地有理有据,于是采纳建议。果然,孟宗政在河岸附近刚布置完陷阱,金军就来了。几经诱敌后,金军轻率渡河,等大军渡了一半后,老孟家的伏兵杀出来,重创金军。这一计,叫响了孟珙“智将”的名号。但不久之后,大家就会见识到孟珙“勇将”的名号。

樊城的失利,并没有影响金军在别的战线上的攻势。很快,襄阳附近的枣阳(今湖北枣阳)告急,孟宗政奉命前往增援。一到那里,孟家父子和麾下部队就加入了当地的激战。

由于双方杀红了眼,战场形势极度混乱,孟宗政一度被金军分割包围。危急时刻,孟珙看到父亲被金兵包围,当即大吼一声:“我爹危险!”(吾父也!)随即纵马带着手下亲兵冲进战阵,硬生生地把父亲从包围圈中救了出来。

此战之后,孟珙“智勇双全”的名号就在军中打响了。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老父亲(已经50多岁)孟宗政对儿子孟珙很满意,于是用人生最后5年的时间努力培养孟珙做自己的接班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孟宗政去世,朝廷任命年轻的孟珙(时年28岁)接管“忠顺军”。一开始,孟珙为守孝以及自认资历较浅,坚决推辞,只做了低级别的小官。后来因为“忠顺军”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一般人镇不住,朝廷坚决让孟珙出面,孟珙才肯“出山”接管“忠顺军”。多年的基层带兵经验,以及老孟家血脉的加持,使孟珙很快平息了“忠顺军”的内部矛盾,重新成为南宋襄阳-枣阳防线上的“硬骨头”。

灭金历练,成名成器

转眼到了绍定年间(宋理宗在位时期),孟珙在枣阳辖区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境内民心安稳,粮草齐备。反观北边,金国已经被蒙古人挤压得奄奄一息。

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军攻占汴京(开封),金军大部主力已被蒙古军歼灭,金哀宗完颜守绪带着一帮大臣逃出城,正躲在蔡州苟延残喘。金国恒山公武仙在河南一带收拢溃兵,纠集十余万杂牌军,准备营救金哀宗。

但武仙不打算直接跟蒙古人硬碰硬,一方面确实没这个实力,另一方面也缺少后勤补给。于是,武仙打算抢下南宋四川的地盘,以此为根据地来挽救即将覆灭的金国。

要想南下夺取四川,就得先过南宋的荆襄防线。武仙必须去跟孟珙较量。

第一战,武仙让麾下部将带兵万余人进攻襄阳。孟珙也没客气,带着苦练多年的军队主动出击,强攻金军营寨,硬是把敌将阵斩,还杀了几千号敌军。

第二战更离谱,武仙率主力7万军队进攻,荆襄的南宋总指挥觉得压力太大,就问孟珙有什么对策。孟珙让领导放心,因为武仙部队看似很多,但其实都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自己只需要带8000人马就能把问题解决掉。

孟珙的确没有吹牛,武仙的主力部队人数虽多,但并非金国正规军,战斗力和士气太低,进攻襄阳的途中被各路宋军小股部队拦截,硬是打不动。最后被困在襄阳东北的吕堰一带,进退不得。孟珙带兵来围剿的时候,武仙的部队已经乱作一团,孟珙趁机杀入,7万敌军瞬间土崩瓦解。

最终,武仙带着十来个人逃出战场(后来被蒙古人擒杀),剩下的大部分金军都投降了宋军。

击败武仙,意味着孟珙作为将帅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战法和战术思想也逐渐成熟。更重要的是,随后他就有机会参加与蒙古人共同灭金的战争,逐渐接触和了解了蒙古人的作战风格,为日后对阵真正的劲敌做好了准备。

宋蒙灭金的战争没啥惊心动魄的地方,那时候的金国自从失去武仙那支“杂牌生力军”,就意味着气数已尽。

蒙古很快向南宋发去“邀请函”,表示希望能跟宋人一起消灭这个当年嚣张跋扈的敌人。

其实,熟读史书的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很容易觉得南宋不应该答应蒙古人的要求,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是那么的人尽皆知,刚刚崛起的蒙古一旦灭了金国,未来早晚还会侵略南宋。说白了,当时的蒙古就跟早年的金国一样,肯定对汉人的富庶国土垂涎三尺,不可能跟汉人和平相处。

但是,从国仇家恨的角度出发,即便南宋君臣再不好战,也忘不了当年的“靖康之耻”,如今天道轮回,报仇雪恨的机会就在眼前,朝野民意大都支持联蒙灭金。加上蒙古人嘴上答应事后把中原一半地区还给南宋,南宋方面就更难拒绝了。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仇人反正都快完蛋了,趁机落井下石也没啥不体面的。

绍定六年(1233年),孟珙随宋军合约部队北上攻击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蔡州城中的金哀宗不想再逃了,反正逃到哪估计都会被追着打。于是,肥胖的金哀宗维护了最后的帝王尊严——上吊自尽了。死前,他把皇位传给大将完颜承麟。可惜一个时辰之后,宋蒙联军就打进了蔡州城,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至此,曾经称霸北方的金朝宣告灭亡。

进城的宋军其实是最兴奋的,因为他们算是替自己的祖辈们报了国仇家恨。

要说这最后一仗其实并不轻松,宋军方面这2万合约部队本属于助攻,但宋军打得相当主动且英勇。金国方面因为处在拼死保命的境地,反抗的也异常强烈。史料记载,孟珙带着麾下部队数次对阵拼死突围的金军敢死队,就这样硬碰硬地消耗金军最后的兵力。

好在蔡州城内弹尽粮绝,兵力消耗得快,不久之后,宋蒙两军联合攻城,宋军率先突破城墙,攻入城内。血腥的围城之战才告结束。

金国降臣带着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然后这具肥胖的尸身被一分为二,一半交给蒙古,一半被带回南宋。

孟珙在此次灭金大战中虽然只是担任副手,但功劳大家都看得见,因此回朝之后,被朝廷提拔为武功郎,属于中央禁军名下的官职,地位不低。同时,他本人也被留在襄阳继续镇守一方。

抗蒙支柱,逢战必胜

历史上,南宋一朝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孱弱的,毕竟它先是被金国压制着,后又被蒙古灭了国。比起汉唐差得太远。但其实,南宋一朝,除了初期的岳飞以外,后来能打敢打的人都不在少数。南宋君臣虽然主和居多,但关键时刻其实也挺硬气(可惜总是“见好就收”),奈何当时正是草原民族崛起的时代,南宋毕竟只有半壁江山,挡不住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的雄心壮志。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金国灭亡后,宋理宗君臣其实就料到蒙古早晚会对南宋下手。南宋方面甚至还曾想“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端平入洛,结果被蒙古人击败。

宋理宗郁闷得很,于是召来孟珙谈心。孟珙此时成为了宋理宗军事上的“贴心人”,宋理宗不知如何处理与蒙古人的关系,就询问孟珙,后者对他说:“我就是一个武夫,我只会聊打仗的事,和谈的事我不懂!”(臣是一介武士,当言战,不当言和!

这话让宋理宗听了既来劲,又高兴。孟珙也因此被进一步提职,成为荆襄战区黄州一带的指挥官。

南宋的战术防御大师——孟珙

宋理宗

不过,孟珙的职务不好干。彼时(端平三年,即1236年),蒙古已经展开了对南宋荆襄防线的攻势。宋军并非无能,在与蒙古人作战过程中也挺顽强,奈何蒙古人战力实在强悍,以致整个荆襄防线被蒙古人撕的到处是缺口,包括襄阳在内的各大军事重镇相继失守,最后只剩下江陵一处要地孤守,一旦城破,长江沿线将彻底失守。

驻守黄州的孟珙奉命紧急驰援江陵,很快与此地的蒙古军接触。此时蒙古人的主将是塔察儿,这个家伙当年曾跟孟珙一起参加过蔡州的灭金战役,他很敬佩孟珙的将才,甚至与孟珙在一块喝过酒、打过猎,乃至之后还拜把称兄弟。

不过,关于拜把这件事,两个人估计都没放在心上,毕竟当初这么做很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真情实感也有,但估计不多,极有可能是酒场上喝大了的表现),后来两国交战过程中,这俩人各为其主,战场上谁也没对谁客气多少。

所以说,带兵打仗的人,绝不能意气用事,要分清民族大义(政治立场)与哥们义气(个人情感)的轻重,满嘴江湖义气的人是成不了帅才的

这一点,孟珙和塔察儿都心知肚明。

塔察儿听说孟珙带兵来救江陵,立刻就暂停了进攻计划。他知道,当年那位老孟兄弟绝不是一般的宋军指挥员可比的,这是个智勇双全的对手。

不过,塔察儿没打算退走,只是暂时缓缓劲儿而已。很快,蒙古军开始狂造木筏,准备强行渡江。

孟珙自身军力不多,但如果不出手阻止蒙古人渡江,等对方上了岸,陆战交锋就会更吃亏。但如果在水上正面硬刚,估计也占不到便宜。

于是,孟珙选择打心理战(疑兵之计)。

我认为,历史上记载的绝大部分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心理战的成分在其中,真正的军事战略战术大师,往往也是通晓人性,熟知心理学的高手。孟珙也算其中之一。

面对蒙古人即将渡河的大军,孟珙利用较少的兵力,施展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计策:他白天让手下部众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的颜色,而且故意让对岸的蒙古人能够瞅见;晚上让部众一个人至少拿两个火把在外面集体晃悠,甚至沿着河岸边一字排开,摆出一副援军众多的样子。

蒙古人这边,毕竟也没有望远镜和夜视仪,仅凭肉眼无法看透宋军的把戏,以为宋军集结了大批援军,心里就有些忐忑了。结果就是蒙古人迟迟不敢渡河,龟缩在营寨里。

孟珙抓住时机,利用夜幕掩护,驱使宋军战船(数量不多但明显比蒙古人的竹筏先进)提供火力压制,协助步骑部队渡河强攻。蒙古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加上心里犯怵的原因,很快被宋军拔掉二十多个大小营寨,之前做好的渡江器具也一并被毁。尽管蒙古人兵力没有多大损失,但心理上遭受了不小的惊吓,很快撤退而去。

经过此役,孟珙扭转了长江中游的战局,保住了南宋的要害防线,功劳确实大,因此被朝廷加封爵位,提拔为荆襄一带的军区副指挥员。

一年后,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人再次卷土重来。这次进攻的目标是孟珙以前经营的黄州。

蒙古人依旧在初期占据绝对优势,压得宋军抬不起头。但其实,宋军失利,很大程度上是跟过度怯敌有关。照当时双方实力来说,在陆地上干仗,宋军可能确实打不过蒙古人,但要说在水面上,蒙古人一时半会不可能打得过宋军。

果然,孟珙奉命支援黄州,他带来的一支艨艟水军,轻易地就冲散了蒙古人临时拼凑的船队。

黄州这边的宋朝军民本来都绝望了,见到是前任领导孟珙来了,激动地不要不要的。后来也的确证实:只要你自己不认怂,别人就很难击败你。

孟珙来到黄州组织防御战,大部分兵力还是黄州周边的宋军。同样是这部分人,初期害怕蒙古人,结果屡屡失利,如今孟珙砍了几个逃兵,作了一番动员之后,大家立刻士气倍增,犹如脱胎换骨(孟珙个人能力带来的“安慰效应”也不可忽视)。

接下来,就是激烈的防御战了,这一打就是好几个月。

孟珙把心理战术和战场判断结合起来:他白天必会到城墙各处走一圈,跟守成军士交流战术心得,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然后再到城内临时救护所看望伤病员,褒奖安慰受伤的士兵;晚上除了开会研究战术,偶尔也对蒙古人的营地搞搞偷袭,让对方不得安生;一旦蒙古人开始攻城(往往很猛烈),他就深入一线督战,观察敌我双方态势,找准应对策略。反正每当战事焦灼的时候,宋军士兵都能看到或听到孟珙在附近指挥督战,这个了他们极大的心理鼓舞,确保了战斗意志始终不减。

古代的城池攻防战往往是很惨烈的,一旦双方都不愿意妥协,那就意味着大家都得用耗死人的方式让对方放弃。蒙古人是进攻的一方,火炮乱轰、开掘地道等各种攻城方式都用上了,但都被孟珙挡了回去,蒙古人倒是死伤惨重。眼见城破无望,第二年,蒙古人撤兵而去。

孟珙因第二次抗敌有功,被升为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成为荆襄战区的总指挥。

保卫川蜀,抱憾离世

孟珙当上了总指挥后,抓住当时蒙古人对荆襄地区兴趣锐减的机会,迅速收复了之前被占领的襄阳等地,基本恢复了蒙古人来自前的地盘。

不过,这个时候,蒙古人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了物产丰富的川蜀地区。孟珙在荆襄一带跟蒙古人对垒的那两年,四川已经被蒙古的西线部队劫掠的两次,仅成都就遭受了两轮大屠杀。

丢了四川,南宋就不好办了。因此,孟珙被紧急调往四川抗敌。

嘉熙四年(1240),蒙古大将塔海、秃雪率兵号称八十万,再度入侵四川。此时,孟珙被任命为四川安抚使,带着数万荆襄兵士入蜀抗敌。

到四川后,孟珙还是先通过心理战术来稳住己方军民。他一边考察地形、整顿部队,一边处理有关赋税、军饷、吏治方面的遗留问题,目的就是让汉人老百姓重新信任南宋政府,把大家团结站一块儿。

孟珙的一系列举措当然很得人心,所以当他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对抗野蛮的蒙古人时,当地群众和官员对他都很支持。

接下来,孟珙开始发挥其在军事地形学和战术判断方面的天赋,几经推敲,最终判断蒙古大军必定会把进攻重点放在施、黔(今四川彭水)两州,于是在此地依据地形天险,设置环环相扣的防御阵线。同时派遣小股部队绕后袭扰蒙古后勤路线。

蒙古人面对孟珙的防御,始终啃不动,自己倒是损失不小,导致敌我双方都把孟珙当成了神人。

只是,蒙古人不曾放弃对四川的觊觎,就这样一直与孟珙相互对峙。

孟珙的晚年都奉献给了四川的抗蒙事业,然而,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远在朝堂之上的自己人。

由于孟珙声望过高,南宋朝廷里的主和派逐渐把他当成了岳飞一样的人物,甚至害怕孟珙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声望而在四川“自立山头”。这一点,也成为了宋理宗对孟珙由爱生疑的转折点。因此,晚年的孟珙没少遭受无端的弹劾与指责。

孟珙也察觉到自己受到的怀疑与制约越来越重,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于是多次请求辞官。不过,宋理宗始终不答应。孟珙就这样在有心报国,却处处受制的境地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

淳祐六年(1246)九月,52岁的孟珙病逝于江陵,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冤死的岳飞。

孟珙去世后,朝廷拔出一大笔专款对其厚葬,还追封他为太师,赐谥号“忠襄”,庙赐名为“威爱”。“威”指的是其对金、蒙的威慑,“爱”说的是他对军民的仁爱。

这个称号与其说是评价他一生的军事成就,倒不如说是孟珙人格的真实写照。

孟珙经常说自己是“武夫”,但实际上,他的才学智慧并不低。

孟珙信佛,而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是难能可贵的智勇儒将。他的军事思想总是离不开务德厚生的仁政。虽然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每次提到战略对策时,他总会先谈如何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如何为朝廷争取人心和人才(“宽民力,蓄人材”)。正是这一点,使得孟珙在地方任上总能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确保了他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人力、物力的优势,加上他本人优异的军事才干,想要打胜仗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可惜,一个优秀的将领并不能挽救一个注定没落的国家。孟珙治下的四川一直撑到了南宋灭亡数年以后,但蒙古人的铁蹄最终将孟珙的一切努力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