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吉州窑绿釉梅瓶

 荣纳堂 2023-10-08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叶生收藏随笔


提起宋代吉州窑,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吉州窑烧制的树叶纹和剪纸贴花黑釉盏,然而吉州窑烧制的绿釉瓷器却鲜为人知。北宋时期烧制绿釉的瓷窑厂主要是北方磁州窑系,由于北宋后期北方的战乱,迫使磁州窑的一些窑工南下到了吉州窑谋生,当然也带去了北方窑烧绿釉瓷的工艺和技术。

收藏陶瓷的人都知道,绿釉瓷和青瓷是两个概念,绿釉瓷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的石灰釉,属于低温釉,在高温烧制好的器物素胎上施釉,二次入炉后在800度低温下才能烧制出来。而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在胎体施上釉后,入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绿釉在我国烧制较早,汉代时就已经烧制出了用铜作着色剂的绿釉陶,俗称“汉绿釉”,唐三彩中的绿釉也是属于低温铅釉。北宋后期及辽金时期的绿釉瓷器的烧制技艺更加成熟,窑厂也较多,基本上都在北方中原地区,如磁州窑、定窑、赤峰窑等。

吉州窑是当时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特别在南宋时期,以其浓郁的南北文化艺术交融的特色而独领风骚,在古代陶瓷史上地位显赫。吉州窑烧制的绿釉器物在施釉上带有明显的北方粗犷特色,在造型上具有江南本土的秀美婉约,下图所示的一件宋代吉州窑绿釉梅瓶就是一例。

该梅瓶高18.4厘米,瓶口直径2.3厘米,底足直径5.1厘米,器型不大,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身修长。梅瓶是北宋时期创烧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近代学者许之衡在他的《饮流斋说瓷》一书中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宋代的梅瓶实际上是盛酒器,考古发现的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的腹部上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字句,便是佐证。由于梅瓶的造型修长,俊美,也被用作观赏器。

此梅瓶全身施绿釉,运用北方的蘸釉法,呈瓜皮绿,釉薄,慢轮拉坯痕清晰可见,局部釉面有流淌痕,积釉处颜色为墨绿。整器仅在肩腹部有两道旋纹,其他部位光素无纹饰,通体绿色,给人一种郁郁葱葱,春意盎然之感。

这件绿釉梅瓶胎体较薄,胎色灰白,质地较疏松,因此釉面上有细小开片。(见下图)

从放大的图中可以看出开片有凸起现象,这是因为胎质疏松,长期在埋地下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胎体有所膨胀,将釉面顶起来的缘故。

吉州窑的绿釉瓷全部是单色釉,而其他窑烧制的绿釉器物则有复色。通常吉州窑绿釉瓷外壁施满釉,釉层较薄,内壁、外底和圈足均无釉,露胎。(见下图)

吉州窑绿釉瓷都是二次烧造工艺,先把坯胎高温烧成素器,然后在素器上施釉入炉二次低温烧造而成。采用的是支钉支烧法,胎底留有支钉痕。

这件宋代吉州窑绿釉梅瓶做工规整,小巧玲珑,绿色诱人,既是盛酒的实用器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器。它不仅承载着宋代的一些文化和历史信息,也体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