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十三)

 温馨微语 2023-10-08 发布于江苏




/吴子新

住在圩区的高龄老人们,一般都会说得好几则民谚。
每年的梅雨季节,暴雨或大暴雨不期而遇,河道里洪水奔涌,农村防汛进入非常时期。
老天接连不断下着大雨,人们祈祷雨停,盼望天晴。母亲面对茫茫雨帘,时常念叨着梅雨季节的民谚:正月立春打闷雷,二月惊蛰雨绵绵;三月谷雨闹春旱,四月秧苗插进田;五月芒种泛洪水,六月大暑破大圩。
母亲的这首民谚,描写的是破圩年景季不祥的预兆。民谚虽然有点迷信,带有唯心色彩,让人似信非信。可是,上世纪一九六九年怎么就那么巧合,当年的天气也是正月立春后接连打了闷雷,二月多天连绵下雨,果然,六月破圩了。
破圩的溃口很大,就在老家大方垱荷塘北边的苋菜埂大堤上。两天时间不到,大方垱、小方垱、大潭子、八石塘、一石一、西吊垱……所有荷塘和整个石大圩全部躲不掉劫难,沉入了水底。
我曾用心梳理过大自然的天象日历,发母亲念叨的那首民谚好像真的有点儿灵验:上世纪一九六九年破圩,破圩前的预兆基本上和民谚吻合。二00年破圩,破圩前的预兆也基本上和民谚吻合。二00年正月十一立春,四天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气变阴,中午接连打了几个闷雷;整个二月份,总共没有一星期的晴天,都是下雨下雨。五月居然泛洪水了,六月不幸破了大圩。我把季节天气的预兆与六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一联系,好像民谚的表述并不是那么迁就,还是有一点科学道理的。
说起来真的是巧合,上世纪一九六九年破圩和二00年破圩时隔五十一年,都是农历六月初二。圩破了,圩里六七成黄的水稻,正在打苞的棉花,即将成熟的西瓜……农民整整大半年的辛劳全部被洪水吞没。
我亲历的一九六九年破圩,那年我虚岁十六。那次洪水带给的灾害场面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别山东麓虽有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但水库蓄水能力相当落后。直接影响舒城县、庐江县和肥西县的是龙河口水库。当时的龙河口水库大坝是土石结构,大坝的高度和宽度永远不够。水库下游的杭埠河、小南河、白石天河弯弯曲曲,全是很久以前的原始流经河道。一九六九年农历五月中旬,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龙河口水库大坝溃破,洪水“落头浇”,庐舒肥三县杭埠河、小南河、白石天河流域一片汪洋。
农历六月初二上午九点左右,洪水把白石天河施湾圩排灌站大堤撕开了大缺口,洪水像发疯的猛兽冲向圩里,激流肆意直泄,大有万马奔腾之势,在七八里之外都能听到隆隆响声。
南北二圩施家湾,老虎颈如同铁门栓;铁门栓如果拴不住,洪水直漫到白山。老虎颈地处施家湾圩西南拐,西面正好迎着溃口。洪水冲进施湾圩,直奔老虎颈。不到半晌,漫过老虎颈,直逼星夜圩、薛家圩、常丰圩……整个石大圩无有回天之力,唯有灭顶之灾。
我看到,洪水快要漫到埂头了。小南河宽广的河面上浑浊的洪流打着漩涡,河道中间漂浮着很多房屋草顶、枔料、木椽和家具,还有猪、牛什么的在激流的水面上或漂或沉,时隐时现。老家生产队当时有一只常年摆渡的渡船,破圩那当儿,生产队几个力气大会划船的青壮年,把木锨当船桨,盯着滚滚河面,发现上游漂来了猪儿牛儿,迅疾划船,前去捞取。一天上午,发现河面上漂流着黑色的东西,队长认为漂来了一头水牛,迅疾和另一个人划船追到了河中间。岂料,根本不是什么水牛,而是刚从棺材里冲出来的穿着老衣的尸体。队长两个人吓坏了,连忙调转船头,划回了岸边。
(注:题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吴子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过省报记者。1982年起先后在《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新安晚报》《未来》报刊和《江淮文学》《同步阅读》《首都文学》《宁古塔作家》《温馨微语》等电子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歌等12400余篇(首),获过全国小说征文一等奖和多次名次奖,出版《乡村看台》《古往今来看同大》《乡韵自吟》等个人专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十二)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十一)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十)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九)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八)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七)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六)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五)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四)

吴子新:回望曾经的荷塘(连载之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