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学习40问,总结精华,都用得上(建议收藏)

 陈小杰读书 2023-10-08 发布于重庆

总结了关于读书学习,经常会遇到的高频问题,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做了一些回复,供参考和切磋。

ps:以下所讨论的“读书”,偏个人成长性读书。

1,读什么书,可以推荐几本吗?

不同人生阶段和需求,阅读方向不同。个人推荐,这些书建议读读:《金刚经》《心经》《道德经》《毛选》《商君书》《豆豆三部曲》《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认知觉醒》《明史》《次第花开》等等。

2,读书能带来哪些帮助?

我自己的体验,有助于这几个层面:一是提升思维力,逻辑思维,提升远见和判断决策力;二是补充和提升看事物的视角维度,转化人生智慧,重塑三观;三是增长见识,见天地,众生,自己,接纳能力变强,包容万物万事,心境更清明。

3,读书时需要注意什么,秉持什么原则?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当下阶段的。不要被作者带偏,完全跟着作者的结构走,可以观察作者的写作逻辑和论证过程,保持批判性思考。读书的起点是阅读别人的智慧经历,闭环节点是自己。

4,读书的关键点在哪里?

迁移。书上写的是浓缩的,普遍性的规律,需要看完思考,结合当今现实,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迁移,做具体性特殊性处理。迁移能力,是决定能不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5,感觉读书没有效果,怎么办?

先明确没有效果指的是什么。是看完记不住,还是学了不会用?找到原因,认识它,化解它。类似看完记不住的问题,不一定是“没有效果”。

6,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好?

看个人爱好习惯,纸质书比较护眼。我是纸质书和电子书都读,电子书偏多,也会用墨水屏阅读器,读书软件里没有的书,有时候会搜网上pdf版本。经典的,值得重读的,我会买纸质书看,也方便重温。

7,读书会让自己变得有钱吗?

读书和有钱不是正相关。读书不能立马变现,没读好也不能变现,但可以帮助认知突破,间接帮助财富增长。正如,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8,应该读哪类书?

看自己爱好。我是大学时期左右爱看文学类书籍,最近几年更喜欢国学(道家fo家),思维,历史,纪实类书籍。如果想要提升思维力,帮助解决生活人生中的问题,可以侧重后者。

9,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刻意规定自己每天读,读多久,重点是养成读书的兴趣,跟着兴趣走,就发现读书这件事潜移默化变成习惯了,过程很享受,还不会觉得痛苦。

10,学习的一些小窍门?

需要一点脑力的书,阅读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后,可以休息几分钟再继续,连续几个小时不一定输入效果好。还可以换场景换个姿势,比如卧室,书房,咖啡厅等,站着读,坐着读,也是有帮助的。

11,推荐比较好的读书软件?购买平台?

我下载过很多读书软件,记得最清楚的是蜗牛读书,微信读书,藏书馆这三款,但是目前还没卸载的,经常在用的是微信读书app。买纸质书,在dangdang网比较多。

12,买书方面有什么要求?囤书吗?

买书最好买正版书,我曾经在pdd买过一本书,惨不忍睹,尤其是文言文的经典书更要注意。一般不提前囤书,我当下要读什么,就马上去找去读,双十一这样的优惠时节,也几乎没有一次性大批量买书。

13,应该读的广,还是读的深?

不是一个二选一,非此即彼的问题,广和深不冲突,只是在不同需求阶段,有侧重,比如当下想重点提高思维力,那就在这块要读的深,多花点时间精力,读了还要用起来。

14,读书常见的阅读方式?

默读,扫读,跳读,略读,精读。根据不同阅读内容,和自己的认知水平适配性,灵活调整。比如一篇文章,先几秒钟快速扫读,看看它的结构,在讲什么,是否在认知水平以下,如果觉得有意思,就精读有启发的地方,没意思的不读。

15,读书是追求量还是质?

这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都说要追求质,但是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产生不了质变。但执着于追求量,又偏离了一些方向,让质的效果大打折扣。什么是单纯追求量?比如看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篇笔记,以此为效果标准。

16,哪些是有用的,但最容易被忽视的书籍?

有些看起来,不是工具书,但是读好了以后,受益的整个人生,是带来一劳永逸的帮助。道家思想,fo家思想之类的,读了并不能马上带来物质回报,但是读透了,心灵精神是自由强大的,不再焦虑,恐惧,脆弱,管不住欲望。

17,一个刚起步的小白,想提高认知,读书顺序怎样比较好?

前提是跟着兴趣走,其次是先浅后深(先看易懂的,后看深奥的)。可以先看入门好懂书籍打基础,市场上很多,比如《认知红利》,《认知觉醒》,《认知突围》,《好好学习》,《好好思考》等,然后逐步过渡一些更深度的,国学的,历史的。先西方书,再东方书。

18,每天读书多长时间比较好?

找到自己适合的节奏就好。我是没有固定每天读多长时间,也没统计过,看精力时间情况,以及工作事务多不多。平均下来,每天都在读,有时候读的时间长,有时候时间短。

19,怎么提升阅读理解力?

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认知越来越提升,理解力就越来越强。比如我,几年前的我,现在的我,理解力完全不同,以前也没兴趣的看不懂的,现在一句话就能引发我的思考觉察。大脑越用越灵活吧。

20,读完了需要做笔记吗?笔记存在哪?

我现在是,读书有思考有感悟,就自己消化了,大多数时候写成公众号文章。我写的文章,摘抄的内容,看过的一些好内容,还会存放在云笔记软件里,微信备份,现在有个社群了,也会分享群里的伙伴。

21,读书和思考有什么关系?

读书是输入,思考是加工。读书是提取信息,思考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审视,重构,解码,迁移转化。很多人读书低效,主要是缺失了这个思考环节。

22,读书和写作有什么关系?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写作可以把信息输入,思考加工的结果和过程,重新梳理,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梳理也是一次整理,有助于整理逻辑,加深印象,提炼总结。

23,读书的作用是否有被夸大化?

能从读书中受益很大,付出的成本也不会太少。太过功利,太浮躁很难长期受益。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长期主义的学习,受益是持久的,复利的,即便后期回报很大,也是因为前期付出很多。

24,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中?

双向奔赴。纸上学到的,要做迁移,要想想和现实有什么关联,能怎么用。在现实中,多实践和行动,观察留意,也许哪一天在书上看到的,就在当下的真实场景中用起来。

25,读完了容易忘,怎么办?

比起记忆,理解贯通更重要。个人成长类的读书,读完不记得了很正常,我也很多记不得原句原话了,这些看过的不是真的忘了,而是沉淀在脑子里心里,化为积淀积累,为下一次顿悟和飞跃,做了铺垫。

26,如何防止死读书?

读书是为了实践,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自己,改变认知,习惯,路径依赖。一切以改变出发,以实践出发,学以致用出发,就能向“活学活用”看齐了。过一段时间,就反问自己:自己成长了吗?哪些地方改变了?

27,有些书看不懂怎么办?

要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看不懂,是门槛太高还是认知能力限制。有些国学经典书看不懂,可以尝试看一些入门的白话文的版本,易懂的,有些基础了兴趣了,仔细品味原文。

28,如何判断一本书有没有必要读?

看作者,看评分,看感觉。我常用微信读书app的一个原因是,书籍都有评分推荐值,60%及以下的推荐值的书,一般直接就不看了。作者也是参考的,有的作者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质量高,就有信赖感。有时候,不看评分作者,直接翻看,缺乏深度没啥启发,也就弃了。

29,大佬推荐的书单有必要读吗?

可以看,但要注意,如果推荐的书,和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差距很大,领域跨度也很大,要慎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书籍选择。比如月入两三千,去阅读商业性书籍,不太能马上学以致用,因为没有公司,没有员工需要你去管理,就缺少实践场合。

30,知识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知识很多的人,未必是很有智慧的人。知识是智慧的一些表现形式,知识可以直接获取,提升智慧需要觉悟。知识就像工具,但是能熟练,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实事求是的运用工具,需要智慧。终极目标,应该是智慧,知识是途径。

31,读书的本质是什么?除了读书,还能从哪些地方学习?

读书,读的是文字,读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智慧,属于间接经验。书上的东西,是一个来源,学习来源的素材,载体,是最方便最高效的途径。其实,处处都是学习的素材,生活工作现实中经历的一切,所见所闻,这种属于直接经验,实践经验,情景学习效果更佳。

32,一本书是否需要反复读?

好书需要反复读。有的书,需要读很多遍,每一次都能有不同收获,这是由于自己的认知和实践体验的变化,导致每一次读的领悟不同。尤其是经典书,更应该是枕边书。觉得读了一遍收获良多的书,就应该过段时间再重读。

33,虚构的和非虚构的,应该看哪种?

虚构的比如文学,科幻。非虚构的比如历史,思维,哲学。各有妙处。我现在更喜欢看非虚构的,逻辑性更强,现实性更强,真实性更强,更容易迁移。

34,一个月读完几本书比较好?

我个人是没有要求一周,一个月,一年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这样的指标。尤其是现在,我有时候的阅读摄入,不仅仅来源于整本书籍,而是碎片化的,现实中的。但我发现,自己改变了很多,这个很重要。

35,听书和读书,哪个更好?

看个人喜好。我喜欢文字阅读,很少听书。感觉读文字,我可以掌控进度,觉得没有营养的地方,我就跳读,觉得有启发的地方,我会停下来想想。这样的自由度,很适合我。

36,通过短视频学习怎样?

认知打基础的阶段,建议先系统书本学习,少碎片化短视频学习。我也会看一些短视频学习,也能有一些启发,现在有特意的控制观看时长。一是系统推荐的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二是视频本身节奏不好把控,跳读或停顿需要手动;三是大数据推荐后,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37,容易受到干扰分心,难以静下心阅读怎么办?

自制力不太好的话,少在手机上阅读看书,手机里软件很多,很容易吸引走注意力,比如微博,微信,视频,电话,短信啥的。使用专门的阅读器或纸质书,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有利于营造好的阅读环境。

38,买回来的书没有读完,能买新书吗?

这个不是强制的,想买就买。我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书架上的书,80-90%都应该是看过的。我很少购买精装珍藏本,很少囤书,我更关注书上的内容精彩度。

39,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最重要的习惯是什么?

不是马上开始下一本,不是马上做笔记写东西。而是,现在脑子里过一遍,回想,看完这本书这篇文章,是什么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或者对哪个地方最有感触。抓住这个念头感触,然后去深思琢磨。

40,只看一些精华和金句就行,是否可以不看全书?

如果是非常经典的书,建议要看全文,而且是一字不漏的看,精华和金句固然重要,启发性很强,如果理解力有限,还是要看全文,便于更好感受,更好理解,更好地吸收。

41,西方书和东方书,哪个更好?

没有哪个更好,要看自己处于什么阶段,有怎样的需求。我以前爱看西方书偏多,对东方经典书无感。最近几年,西方书看的很少很少,更喜欢东方书,觉得更深邃,更奥妙,容易一通百通。

42,书太多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

天下书籍有母书和子书之分,母书提出的是道,原创的/高深的思想见解方法论,子书是在通过不同的案例,体验,表述形式来描述,帮助理解背后的道。若某个道理已觉悟通透,与之相关的子书内容,可以不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