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生济南:趵突三千年

 大遗产 2023-10-08 发布于北京

趵突泉涌。摄影/吴学文

镌刻在甲骨上的一个“泺”字,勾连出济南的前世今生。

泺水和济水,两道三千年前的古老河流,无数喷涌不息的泉水,造就了一座以水成名的北方泉城

趵突泉是济南的名泉,三眼喷吐的泉水,每日都会引来无数观赏者。泉西观澜亭后立有一座碑,上刻“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luò)”。碑铭和碑旁的“齐鲁二君会泺图”,说的是一段春秋时代齐鲁两国在济南举行“封疆会”的往事。


泺:纣王曾驻兵

碑铭上的文字,记载在《春秋》里。公元前694年正月,鲁桓公与齐襄公在齐地泺见面,商量齐鲁两国结盟的大事。

鲁桓公和美丽的妻子文姜一同奔赴齐地“泺”。鲁桓公不知道,齐襄公不止是妻子同父异母的兄长,还是她乱伦私通的情人。随着文姜和齐襄公旧情复炽,鲁桓公在泺逗留的日子,被无限期拖延下去。情人间的幽会越来越肆无忌惮,鲁桓公终于发现了妻子的奸情,他打算马上回转鲁国。但一切已经太迟。齐襄公假惺惺地举办了一场送行宴会,并让公子彭生扶着喝醉了的鲁桓公上车。当同车的鲁国侍者想要唤醒国君时,才发现,鲁桓公早已一命呜呼了

令鲁桓公有去无回的“泺”在哪儿呢?

在济南,也可以见到许多和“泺”字有关的地名:泺口、泺源大街、泺文路……泺水是源于济南、流于济南的古水名,那“泺”是否也是济南的古称?

很有可能。“泺”的出现,比齐鲁两国的会盟,还要早得多。在罗氏《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泺”字从一片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被识读出来。当代古文字学者王恩田又进一步考证“泺”与济南的关系,发现商纣王东征夷方曾途经的地点——“乐”,就是“泺”的异形,指的都是济南。

横屏观看


 烟雨大明湖。摄影/许立民

与传说故事中荒淫无道、无心朝政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君主。他即位后的第十年,东方的攸族和夷方两个部族发生了纠纷。战败的攸侯喜逃到商都向纣王求救。攸族是商人的分支,他们被夷方“欺负”,纣王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马上秣马厉兵,占卜吉凶,在九月甲午日从“大邑商”(殷都安阳)出发,前去征服夷方。

三十天后,商朝军队到达了“雇”,据郭沫若考证,“雇”位于今山东河南交界的范县东南顾城。随后,军队一路前行,来到“乐”,也就是济南的泺水,当时是十月乙丑日。商军在济南经过休整,继续前往“商”(今山东泰安)、“攸”、“淮”等地,在年末与夷方大战,生擒了夷方首领。回程路上,纣王又再次经过“泺”,返回黄河岸边。

这场东征真正花费在战斗中的时间并不多,根据卜辞推断,只有短短的29天。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往返途中,特别是去程,比回程要多了十多天。按说前线战事紧急,理应急行军奔赴战场,纣王为何会这样不紧不慢呢?原来他亲自东征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和经营东方部落,加强商王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力量有了东方部落的助阵,商军才能在和夷方正面交锋时,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纣王一来一往,都经过“泺”,并在当地停留驻扎,为下一站行程举行占卜仪式。可见当时的济南,已经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要地了。这样一片土地,经过商周两代的经营,最终成为齐襄公为齐鲁会盟选择的地点,顺理成章。


历:舜耕在此山

三点水是河流,河流边加一个“乐”字,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河水潺潺,河畔古树下,有人席地而坐,抚弄五弦琴,放声歌唱。琴声悦耳,歌声悠扬,与流水声浑然一体,令人心驰神醉。抚琴而歌者,就是大舜。《礼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济南人说:泺水正是舜歌《南风》处,因在水边奏乐,故名为“泺”。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望文生义。却也是因为济南人深信,这片土地与大舜有着不解之缘。

▲ 济南趵突泉泺源堂泉水博物馆所藏甲骨残片上的“泺”字。

传说,舜被父亲和继母逐出家门后,一路流浪:“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耕种、渔猎、制作陶器、贩售货物,这些经历令舜得到锻炼,并最终成为尧帝最合格的继承人。舜这段流浪路上每一个落脚点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比如“历山”,据统计全国共有27处之多。山西中条山、浙江余姚、河南、湖南等都有传说中的舜耕之所。

济南也有一座“历山”——千佛山。

哪座“历山”更正宗?“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担任过齐州(今济南)知州的曾巩写过一篇《齐州二堂记》,一开篇就是对历山位置的考证:“历山在齐,皆东方之地,合于《孟子》。”他以《孟子》的记载为依据,确定历山在齐地。

横屏观看


大明湖中湖心岛上有一座历下亭,因南临历山而得名。摄影/王保国

接着,曾巩又驳斥了历山在妫水源头河东雷首山(即中条山)的说法,指出舜开始流浪、在历山耕种,和舜在妫水迎娶娥皇女英,并非同时。“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主张“河东说”的人,不过是“迁就附益”“不考其实矣”。舜离开历山继续流浪后到过的雷泽、河滨等地,经过汉代经学家考证,均在济水南岸。由此看来,同在济水南岸的齐州历山,就可靠得多了。

历山也给济南带来了延续数千年的地名——“历下”“历城”。历山之下,是为“历下”;历下之城,是为“历城”。根据明代地名专著《郡县释名》记载,春秋时晋平公(前557-前532年在位)伐齐,即战于历下城。到了楚汉战争时,历下(今济南)仍是割据一方的田姓齐国重要的军事据点。

▲ 匾额“历下亭”三字为乾隆所题写。亭前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出自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

历下城见证了大喜与大悲,还是成为了汉王朝的属县,是为历城县。

在如今济南历下区内,千佛山上建有舜祠,又有舜耕路、舜井街等地名。舜文化与历山、济南,延续着数千年的缘分。


济:古水入海流

历城县见证了韩信灭齐后,又迎来了刘邦分封的几位齐王。首先是当年攻克历下的韩信;接着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然后是发兵攻诸吕,希望能在皇位争夺中分一杯羹的刘襄……齐国在汉初诸侯国中,势力一直很强,足以威胁到皇权,而且齐王刘襄还曾是汉文帝争夺皇位的对手。

所以,当汉文帝决心削藩时,齐国首当其中,被分为了几个小的侯国:城阳、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济南”作为地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历城县,则是济南国的辖县。

济南,顾名思义,在济水之南。济水是古四渎之一。根据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济水“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市的王屋山,向东流淌,时而潜流地下,时而浮出地面。济水流入山东后,在梁山、东平一带与汶水汇合,经济南东入渤海。据说这条古济水三隐三现,“以清为名”,穿黄河而不浑。

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这三渎相比,水浅流细,在汉唐时曾几度干涸消失。东封泰山的唐高宗李治就曾提出过疑问:“天下那么多洪流巨谷,都不在四渎之列,偏偏要祭祀这么纤细的济水,究竟是为什么呢?”大臣许敬宗给出了答案:“渎是'独’的意思,能够独立流淌、奔流入海的水,才能称为'渎’。济水虽然多次潜行,时常断流,但因为它的独立,所以尊贵。”正是这条独立而尊贵的济水,为济南冠了名。

横屏观看


▲ 无忧泉:用不规则自然石砌成的泉池。摄影/王保国

曾经在山东居住过的北魏地理学者郦道元指出:“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历城县(即济南)城西南有喷涌而出的泉水,水流成河,便是先秦时就已涓涓流淌的泺水了。济水在济南城中向东北而行,和泺水汇合,交汇点就是“泺口”。泺水和济水这两条给了济南地名生命的水,也在济南合而为一。

可惜,时过境迁,曾努力为入海而奋斗的济水还是彻底消失了。从北宋熙宁年间以来,黄河不断改道,多次经济南入海,黄河河道逐渐宽广,终于夺取了济水在济南的河道。而泺水也在刘豫伪齐政权统治济南时,被引导东行,成为了至今流淌的小清河。


泉:趵突三千年

济水消逝,泺水改道,舜帝的传说更遥不可及,除了那些地名上的古老字眼,还有什么可以见证济南数千年历史?

——泉!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泺水源头,就是济南人最引以为豪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郦道元见到的趵突泉,“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三股水喷涌的样子,如今日所见。郦道元说,这三股水当时因为舜的故事而被叫做“娥姜(英)水”。

从北魏的“娥姜水”到北宋的“趵突泉”,泉名的变更经过了五百多年时间。曾巩作《齐州二堂记》时,曾探访泺水源头,他了解到,这涌出“高或至数尺”的泉水,被居住在旁边的人称作“趵突”之泉。趵,是跳跃的样子;而“趵突”,又如同泉水涌起时“卜突卜突”的声音。有动态有声音,故名。

趵突泉的泉水是如何喷涌跳跃的?老舍笔下的文字最为贴切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老舍说,趵突泉流出来的河流是“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或许鲁桓公见到的那条古泺水,也是同样模样。

北宋时的济南,就已经是一座泉城了。曾巩记载:“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

在曾巩看来,济南的泉“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似乎都和泺水、和趵突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话也没说错。济南市区几大泉群:黑虎泉群、珍珠泉群和五龙潭泉群,如众星捧月一般,围绕在趵突泉群的周围。

济南城内自商周喷涌至今的泉,到底从何而来?

当曾巩探访趵突泉源时,恰好听到有人在跟伙伴讲诉自己的经历:“当年我在城南的黑水湾丢了一袋米糠,没想到后来居然在趵突泉找到了,你们说稀奇不稀奇?”曾巩产生了一个念头:黑水湾在城南,如果那里的水和趵突泉的水是相通连的,那趵突泉源,是否就藏在南城的群山之中?

“黑水湾”是济南历城区的锦阳川,而“渴马之崖”在今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东。两地都位于济南南部,属于泰山余脉。现代地质研究和曾巩的记载不谋而合:济南的地下水源来自南部山区。他们在济南东南龙洞山附近的老君井、南郊兴隆山等可能泉源投下示踪剂钼酸铵,数小时之后,在市内黑虎泉、珍珠泉等地取样,检测到较高的钼离子含量。再次证明了泉水正是从投下示踪剂的地方流过来的。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这是清末文人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的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风貌。从先秦到魏晋,从两宋到明清,济南地名或有变更,但泉水仍旧。

在济南,读地名,读到的是历史的踪迹;寻泉水,寻到的是生命的力量。这座古城的生命力,必将如趵突泉水一般,永不疲乏地:“冒!冒!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