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资讯 | 陈拯:《国际安全导论》理解当今纷繁复杂的全球安全问题

 skysun000001 2023-10-08 发布于北京

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号你别错过

欢迎关注“道中华”

陈拯:《国际安全导论》理解当今纷繁复杂的全球安全问题

来源:政治学人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图片

本书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际安全导论

作者:陈拯 

2023年7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及国家安全学科的核心教学与研究领域。本书介绍国际安全研究的基础知识,旨在为学生理解当今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提供理论思维和方法训练。

      首先,在辨析安全与国际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安全理念与国际安全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际安全研究的主流理论与分析方法。其次,分析国际安全竞争,围绕“战争与和平”的基本问题,从讨论战争的起源出发,延伸至威慑与强制性外交、冲突解决等国际安全的经典问题。最后,分析国际安全合作,围绕推动和阻碍合作的各种要素,梳理同盟与集体安全、军备控制、环境与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安全议题。

      本书以学理分析为基础,力图紧密结合学术前沿进展,更好地传授国际安全研究的方法及技巧,培养读者的学术分析能力。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关心国际关系问题的大众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陈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

      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博士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Oxford-Princeton Global Leaders Fellow。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秩序、制度与规范变迁的理论分析,长期从事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全球治理等课程的教学,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International Affair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说辞政治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

《国际安全导论》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安全与国际关系

第一节 安全与国际安全:概念分析

一、 安全的基本含义

二、 安全概念的展开

三、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

四、 安全化与去安全化

第二节 安全理念的演进与非传统安全

一、 传统安全观与冷战时期安全观念的演进

二、 非传统安全观念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安全理念

一、 当代中国安全观的演进

二、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四、 新时代中国国际安全实践

小结

第二章 国际安全研究

第一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演进

一、 国际安全学科的演进

二、 当前国际安全研究动向

第二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 现实主义

二、 自由主义

三、 建构主义

第三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 行为体及其利益偏好

二、 互动模式:合作与“讨价还价”

三、 互动进程:信息传递与社会交往

四、 制度:组织、机制与规范

五、 整合:解释国际安全

第四节 国际安全研究方法

一、 评判和比较理论的标准

二、 实证分析方法

三、 非实证研究路径

小结

第三章 国家间战争

第一节 有关战争的讨论

一、 战争的性质

二、 战争形态的演进

三、 正义战争论

第二节 分析战争原因的“讨价还价”路径

一、 战争与“讨价还价”

二、 信息问题与战争

三、 承诺难题与战争

四、 对象的不可分割性与战争

五、 国家间战争减少的原因:“讨价还价”思路的应用

举例

六、 对“讨价还价”路径的评价

第三节 经济相互依赖、权力转移与战争

一、 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

二、 权力转移理论

小结

第四章 国内政治与战争

第一节 战与和的国内利益博弈

一、 领导人

二、 军队、官僚及利益集团

第二节 国内制度与国际互动:以民主和平论为例

一、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二、 成本收益机制:代表权与回应负责

三、 信息传递机制:民主体制与“讨价还价”

四、 对民主和平论的批评

第三节 内战

一、 内战涉及何种行为体及动机?

二、 不满何时会导致武装反抗?

三、 内战原因的“讨价还价”分析

四、 内战中的暴力策略及其应对

小结

第五章 战略强制

第一节 威慑与威逼

一、 威慑与威逼的定义与比较

二、 强制的策略及其互动进程

三、 威慑与威逼的有效性

第二节 核威慑

一、 核威慑理论的提出

二、 核威慑理论的发展

三、 对核威慑理论的批评及辩论的发展

四、 中国的核思维与核战略

第三节 国际制裁

一、 制裁有效性

二、 制裁为何难以奏效? 

三、 为什么还要制裁? 

四、 基于市场和技术优势的结构性强制

小结

第六章 冲突管理与解决

第一节 谈判对话与信息传递

一、 外交谈判与对话

二、 谈判中的信息传递与信号可信性

第二节 国际危机管理

一、 危机管理的性质和挑战

二、 危机防范与管理机制建设

三、 危机沟通与应对

四、 建立信任措施

第三节 国际调停与维和

一、 国际调停

二、 国际仲裁

三、 缔造和平与维持和平

小结

第七章 同盟政治与集体安全

第一节 同盟起源与功能

一、 作为制度安排的同盟

二、 同盟的起源

三、 同盟对国家间互动的影响

第二节 同盟管理

一、 同盟困境

二、 同盟管理机制

第三节 集体安全与联合国

一、 集体安全

二、 联合国与集体安全的困境

三、 应对集体安全挑战的制度设计

第四节 其他形式安全合作

一、 准同盟、议题同盟与联合阵线

二、 伙伴关系

三、 多元安全共同体

小结

第八章 军备控制

第一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

一、 军备建设与军备控制

二、 军备控制的三重逻辑

三、 军备控制的具体形式

四、 军备控制协议的核实

第二节 军控与禁忌

一、 禁忌与军备控制

二、 禁忌与核武器

三、 禁忌与生化武器

四、 禁忌与常规武器

第三节 核扩散的政治

一、 核扩散问题的基本状况

二、 沃尔兹萨根辩论

三、 对核扩散行为的解释

小结

第九章 人权与国际干预

第一节 人权与国际政治

一、 国际人权的构成

二、 国际人权保护的争议

三、 国际人权保护的动因

第二节 人的安全

一、 什么是人的安全?

二、 有关“人的安全”的争议和辩论

三、 国际社会在促进人类安全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人道主义干预与保护的责任

一、 人道主义干预争论

二、 “保护的责任”的兴起和发展

三、 “保护的责任”的跌宕实践

小结

第十章 技术与国际安全

第一节 技术革新与国家安全竞争

一、 技术革新如何影响国际关系

二、 国际竞争如何影响技术革新

第二节 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 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构成

二、 典型的网络安全互动

三、 网络安全治理

第三节 敏感技术与国际安全

一、 弱人工智能的安全冲击

二、 核安全及其治理

小结

第十一章 环境与气候变化

第一节 环境安全

一、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二、 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以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为例

三、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全球环境治理的合作难题

一、 环境外交与全球治理的兴起

二、 国际体系与环境治理合作的障碍

三、 环境问题的治理之道与制度安排

第三节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讨价还价”

一、 外部性问题与“讨价还价”

二、 环境治理难题的国际体系根源

三、 国际制度与环境合作

小结

第十二章 全球卫生安全

第一节 全球卫生安全问题

一、 公共卫生问题的全球化

二、 传染性疾病的安全化

三、 全球卫生问题安全化的不足与争议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

一、 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公共品属性

二、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机制

三、 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的障碍

第三节 对新冠疫情早期应对的检讨

一、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与安全危机

二、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障碍

三、 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小结

后记

样章先读

图片

导 言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驱动并塑造着包括国际政治互动在内的各种人类社会行为。无论是个人、社群还是国家,都需要免受威胁的状态和免于恐惧的心态,而这正是“安全”一词的基本含义所在。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视野中,安全既关涉国家,也关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既涉及各种政治斗争与军事对抗,也涉及各种全球性的风险与挑战。在国际体系中,国家及其国民的安全遇到了哪些挑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各种行为体采取了怎样的作为,展开了怎样的互动,又如何导致了不同的后果? 国际安全是针对上述问题所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国际关系学的两大核心领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心。

学习并积累国际安全知识,对于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政治互动机理,制定适宜的战略策略十分必要。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世界大战得以避免,但战火与争斗、恐惧与匮乏却从未消失。近年来,大国政治冲突重新抬头,民族、宗教、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加剧,核扩散和恐怖主义挑战凸显,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上升,人类和平与发展遇到的威胁和挑战有不断增长之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更是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冲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威胁安全的来源,不仅是“国际的”,同时也是“国内的”;安全的主体不仅有“国家”,也有“社会”和“个人”。今天的安全问题,不只有“传统安全”,还有“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维护领土主权完整、避免军事干预和强制胁迫等,主要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则主要是指非军事性质的安全挑战,诸如网络安全、经济和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公共健康安全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和及时地对应对,同样将会实质性地损害一个国家的安全。

图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也愈发复杂。在复杂的国际条件下,如何更好维护中国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同时让世界也变得更加安全?这已成为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亟待求索的重大课题。在今天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与挑战是非常复杂和多元的:既需要外部安全,又需要内部安全:既包含国土安全,又包含国民安全:既涉及传统安全,又涉及非传统安全;既事关自身安全,又事关共同安全。要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现实层面特别是局限于中国自身的具体安全问题和安全策略,我们还需要了解学术界迄今的探索,究竟给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分析思路和探究工具,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判断和处置中国在国际层面所面临的种种安全挑战。


      与大多数现有教材不同,本书主要满足高年级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在知识传授之外,更强调分析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考虑到诸多现实议题快速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本书控制了单纯信息传递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也提供有关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自行获取和补充)。相反,本书的主体章节围绕着国际安全学科一些重要而紧迫的研究问题(puzzle)展开。这些研究问题往往来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及不满。例如,战争便是一个令人遗憾又困惑的现象。虽然人们大都同意战争源自于人类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但是注意到战争给打仗的国家带来的显著成本以及谈判妥协等其它方式的存在,人们可能就会疑惑,为什么它们就不能以其他方式来解决彼此的冲突呢?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同样也是个谜题。既然几乎人人都同意环境需要共同保护,疫情需要合作应对,且人人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更大安全,为什么国家间的合作如此有限而困难呢?还有一些困惑则来自于解释差异和变化的需要,为什么有些国家间能够通过谈判等途径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争端并实现和解,而另外一些国家依然在彼此仇恨的恶性循环中挣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区域及议题的环境合作协议取得了不同的结果?国际安全研究就是要努力弄清这些谜题。解答这些困惑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制定和实践各种政策方案,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搞清楚问题由来与障碍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安全问题。

针对各种问题与困惑,国际安全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果。由于社会现象的动态复杂性与社会机制的多重性,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充分回答本书所涉及的所有困惑,更遑论社会现实还在不断日新月异。相对于梳理各派学者的观点主张,罗列具体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国际安全问题的分析路径,搭建探究相关问题的思维框架,勾勒需要注意的要素与机制。这将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层出不穷的各种困惑。

简而言之,这个框架以行为体间的互动为核心,由一个核心机制(即社会互动,既包含利益博弈也兼顾社会互动)、两类基本模式(合作与议价)、三项核心要素(即实力、偏好、信息的分布)以及一个关键背景(即制度)构成。它们共同提供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路径。

【行为体及其偏好与实力】考察相关行动者的偏好和实力,是我们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起点。偏好考察的是各种行为体(个人及社群,特别是国家)希望通过其选择与行动所实现的目标,是他们对自身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排序,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安全本身就是一类关键利益。“安全”一词也是针对某种需要保护和拓展的具体对象及价值而言的。在描述、分析及解释各种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很难预先假定某个行为者或某种安全利益是最重要的,需要具体分析。有时,我们将国家视为追求权力、自主或安全等目标的行为体是有效的。在其他情况下,对于国家外交政策行为及其国际政治后果发挥关键影响的可能是为了保住权位或实现抱负的政客,或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工商业人士,或是关注保护其成员工作与福利的工会,抑或是有某种强烈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投入的跨国倡议者。利益和偏好可以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和改变。实力则是实现偏好的资源和能力,需要在互动的背景下加以比较测量。

【互动】是两个或多个行动者的选择与行动彼此相互作用产生政治结果的过程,是社会科学分析的重点。当我们观察到某种国际安全现象或结果,比如战争冲突﹑保护人权或环境的国际合作,它们都体现了许多行为者选择的共同作用。各方都基于自己的偏好,依靠自身的实力,通过行动追逐自己的目标,但总难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与反应。比如,战争就是一种互动,因为它至少需要两方:其中至少一方发动进攻,而另一方必须选择防御或反击。同样地,诸如环境保护等议题上的国际合作需要多个国家协调他们的选择与行动,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安全互动的两种基本模式。前者反映了行动者间利益的零和性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主要表现为一个讨价还价(或称“议价”)的过程。后者则反映了某种“帕累托改进”的利益分布与互补性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合作博弈的过程。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流派对基本互动关系的判断不同。同时,在分析的意义上,就安全互动过程而言,则有理性分析路径所关注的策略性互动和社会理念分析路径所关注的社会性互动(如说服等)两种基本形态。行为体的具体互动过程,除了受到利益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彼此间实力分布以及信息(包括理念)分布的制约。前者反映了某一行为体将自身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的能力,体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后者则反映信息分布与传递的特征以及行为体间交往沟通的成本。这些都影响到行为体能否寻找到彼此可接受的,且可持续的冲突解决或合作方案。

      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行为者,以及它们之间利益、实力和信息分布的多样性意味着我们将看到三个层面的互动。在国际层面,具有各自偏好和实力的国家间展开互动,有时在国际制度的背景下展开。在国内层面,具有不同偏好和实力的次国家行为者——政治家、官僚、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在国内制度环境中互动,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在跨国层面,各种跨越国界的团体——如跨国公司、跨国宣传网络和恐怖组织——试图通过影响国内和国际政治来追求其利益。这些层面彼此相互关联。国家在国际安全互动中的目标和偏好往往来自其国内政治过程,而其实力也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否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取决于国内支持力量能否压倒反对力量。同样,一国领导人可能会利用与其他国家的冲突来加强他们在国内的控制。由于这些复杂的相互联系,我们不会简单机械地将一个层面的分析置于其他层面之上。

【制度】互动以一定的制度为背景。此处的制度是广义的,是以特定方式构建互动的一套规则,是影响和塑造社会互动(包括上述几大要素)的关键性背景。制度定义了“游戏规则”与“行为规范”,通常体现在正式的条约和法律以及联合国等正式组织中,但也时常表现为非正式的组织及规则。制度建立了共同决策的程序,如投票规则;它们还规定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有时甚至包括监测遵守情况和惩罚违反规则者的规定。制度可以对行为体及其互动发挥调节性、约束性和构成性作用。制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取决于所涉及的问题。

     将上面这些应用于具体安全问题的分析。我们首先思考谁是(最)相关的政治行为者,他们有什么样的偏好和理念,他们彼此间的偏好关联、力量对比与社会关系分布如何,他们在一个怎样的制度性背景下展开互动。我们需要考察每个行为者可以有哪些选择或策略;这些选择间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社会实践结果;对策略相互作用的预期和判断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到行为者实际决定做什么。我们还要考虑可能存在哪些制度(如果有的话)来塑造他们的行为。

当我们确定了具体的偏好、权力、信息、互动模式与进程以及制度背景后,它们共同作用于我们希望解释的事件或事件模式时,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就出现了。这个框架是灵活的。在对哪些利益、互动和制度重要的判断时持一种开放性的立场,在理论上秉持一种务实的分析折中主义。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各种国际安全现象的思路指引和要素清单。


      本书由学科基础知识、传统安全议题与非传统议题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编是学科基础介绍,对安全和国际安全做概念辨析,帮助读者建立基本思考框架,梳理安全理念与国际安全研究的发展变革,介绍了国际安全研究的主流理论与分析方法,特别是着重勾勒本书试图推广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以合作与议价两种基本社会互动模式为中心,注意利益博弈、信息传递与社会沟通过程,以实力、利益与信息的分布为核心分析要素,以国际与国内制度为关键背景。

  第二编聚焦国际安全中的冲突与竞争性互动,主要关注各种传统安全问题,以讨价还价为主要分析视角,从有关战争的分析出发,延伸至威慑与威逼、冲突解决等国际安全和国际战略研究的经典问题。第三章讨论国家间战争这个国际安全研究的最经典问题。首先讨论战争的基本性质,兼及历史上战争形态的演进以及有关正义战争的辩论等基础知识,接着着重介绍讨价还价路径,揭示信息不对称、承诺难题与对象不可分性三大机制对解释具体战争原因的重要性。进而,结合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在国家间互动的层面,辨析经济相互依赖及大国权力转移对于国家间战与和的影响。第四章进一步讨论国内政治对国家间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在讨价还价模型基础上,主要关注各种国内行为体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因素,特别是借助对民主和平论的批判性讨论为中心,讨论国内制度对国家间互动的影响。第五章讨论内战(包括族群冲突)以及恐怖主义问题,在研究视角上继续突出讨价还价的分析路径,关注权力、利益和信息分布的影响,同时将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讨论非常规战争这个日益重要的国际安全现象。第六章继续对国家间冲突及竞争性互动的讨论,关注国家如何在避免战争或大规模冲突的前提下利用各种强制性手段来达成自身外交与战略目的,也即以威慑和威逼为主题的战略强制问题,突出信息传递和承诺可信性的重要性,并具体讨论了核威慑与国际制裁(包括所谓“经济相互依赖的武器化”)这两个重要问题。第七章讨论国家如何在就安全与权益展开冲突的过程中,有效管控危机,化解冲突,在谈判和对话中通过有效传递信息等解决问题,同时介绍了国际调停与维和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

 第三编关注各种形式的国际安全合作,以各种非传统安全议题为主,从合作互动的基本视角,梳理同盟政治、军备控制、环境与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安全事务。第八章讨论同盟﹑集体安全以及正在出现的其他安全合作模式,主要分析同盟和集体安全等出现和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障碍、遭遇的挑战,以及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第九章讨论军备控制问题,主要介绍军备控制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梳理了军备控制合作产生的逻辑和方法,着重讨论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的作用以及有关核扩散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成果。第十章讨论人权与国际干预问题,主要讨论国际人权保护体系的构成与国际人权保护的相关争论和障碍,介绍了“人的安全”理念的发展与内部争议,并分析了人道主义干预特别是“保护的责任”理念的发展和影响。第十一章讨论技术与国际安全,主要涉及技术革命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竞争又如何作用于技术革新和扩散,具体从国际政治变动的视角讨论了网络信息安全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第十二章讨论环境安全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在梳理环境问题全球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国际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治理在合作性互动与竞争性互动的层面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第十三章讨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主要涉及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安全化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机制和障碍,并从国际关系视角对新冠疫情的早期应对做了检讨。

      全书各章节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每一章开头的导学为即将讨论的主题和议题开篇,阐明每一章所涉及内容范围,列出关键知识点、说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在介绍基本知识、概述相关专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介绍学术前沿进展和当前争论,从而说明我们如何通过构建并调整分析框架来更好地思考问题。在不影响论述思路与行文连贯性的前提下,有时也通过专栏的形式展示经典论述和关键争论,对一些具体议题和案例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或者探索。各章还通过小结的方式,对内容和重点进行概括,点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各章最后留有思考题。相关问题帮助读者加深对核心主题的理解,也可以用作研讨班的讨论话题或课程作业。最后,扫描二维码可获得持续更新调整中的论著书目清单,指导读者进一步阅读该领域的经典和前沿文献,对与每一章所探讨的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材经验,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专业学生和业余爱好者自学的需要,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结合各院校及具体课程实际,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取舍,整合与补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