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知:为什么越想要的,越得不到?因为不知不觉你就会跑偏

 萌芽可期成长社 2023-10-08 发布于云南
昨天有个小师傅说我“着相了”,他说出这话后,我也感觉不太对,所以自己好好查了一下,啥是“着相了”:

意思是执着于外相、偏见。在佛教中,“着相”指的是对事物的表象、形式过于看重,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本质和真相。佛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这些表象,就会陷入“着相”的境地,无法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着相”可以理解为过于看重表面的东西,如一个人过分注重外表、财富、地位等,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情感、智慧等更为重要的方面。这种态度容易导致人们陷入无止境的追求和比较中,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着相”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超越表象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放下对外在形式的执著和贪求,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这也让我想起,这两天看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感觉二者有相通之处,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徳为之而有以为。


经查,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德仁义进行了排序,其中“道”为最先,他的哲学观点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起始,其后是”徳“”仁“”义“。

其中“徳”又有“上德”和“下徳”之分,我的理解是,上德指的是人的天然本性的“德”性;下徳是通过规则和表象所约束产生的符合“上德”表现的行为或意识。


举个例子说明,孝敬父母是“上德”,是人性的天然德行,孝顺的人自然会孝顺父母,不用人教,不用道德约束。

还有一些人,虽然嘴上说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其孝顺父母的表达只停留在外在行动上,觉得自己给父母花钱,给父母买东西等等,就是做到了“尽孝”。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只是“尽孝”的表现行为,和真“孝顺”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当然,上德和下德的“尽孝”都会给父母买东西等等,但是上德的尽孝可以包含下徳买东西的尽孝行为,而下德有买东西尽孝行为是不能说自己就是上德的尽孝的,这关系类似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人理解)。

上德的境界始于天然,但是我们都被遮蔽了,丢失了,才让我们把很多“下德”的表象看成了“上德”,也就逐步跑偏了,也就“着相了”。

这么一串联,我似乎能明白小师傅说我“着相了”的原因了,我最近感觉自己状态不错,不刻意追求什么,常把“随缘”挂在嘴边,这个状态可能是我心境真的开始体会到随缘,也在随缘,也可能是自己被随缘的心态所吸引,而有意无意地在做一些“随缘”的事情,但并不是真的“随缘”了。


这个“故意”的“随缘”不就是前面说的把下德的行为当成上德了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真就是“着相了”。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作修行,好像也是佛教的一个修行法门(我记得好像是,听过类似说法),也是道士云游四方一个初衷(悬壶济世,除恶扬善)更是王阳明心学提倡的“在世间修行”(工作生活上磨练自己),这些都是导人向善的修行,值得提倡和学习,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实在让人叹服,我辈自当勤勉学习,不断践行。


(我看的是这本《道德经》四个版本翻译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


感谢师傅们的教导,确实有收获,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也让我获益良多,希望本文对你有帮助,喜欢的话,记得点赞,点在看,我们下期再会,记得关注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内容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