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以冲突骤然升级,推荐阅读《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三个石头读书 2023-10-08 发布于广东

这里期望和平,但是这里没有和平,至少不会很快迎来和平。这里期望安宁,但是这里没有安宁,至少在这一代没有安宁。

——阿里·沙维特《我的应许之地》


昨天,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爆发50周年,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并表示目前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造成数百人伤亡。与此同时,大量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进入以色列南部城镇,甚至还控制了部分居民点,抓获了数十名以色列人带回加沙地带作为人质以色列内阁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以色列军队随后出动数十架战机对加沙地带发动袭击,已造成数百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
——来源:央广网20231008


上帝给这片土地应许了牛奶和蜜糖,却忘记了应许和平。

巴以冲突,这几十年,大战大打,小战小打,一直没个消停

但我总觉得,这一次,不一样从突然性(毫无征兆)、规模(天穹防空系统瘫痪)、以色列的拉垮(摩萨德情报系统失效)、哈马斯进攻的方式(海陆空三线并进)等各个维度来看,都不一样,当然,随着以军报复性反击,可以预计巴勒斯坦人的牺牲和损失也会更血腥。

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错综复杂,不是简单一个“是非对错”就可以下结论的。但是,通过了解以色列犹太国主义从产生到今天的历史沿革,会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巴以状。

“历史是个人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光听犹太人控制的西方媒体宣传(50%的西方主要媒体是被犹太人控制的)就落下善良的眼泪,看看当年以色列复国时英国和一众欧洲列强们所扮演的极不光彩的角色,看看同样在欧洲被迫害的犹太人到了迦南后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你也许对今天的巴以矛盾会有更深的认知。



今天推荐这本《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就是很好的一个理解巴以冲突的窗口,值得一读。


1

引子
初见“应许之地”

十几年前,第一次去中东,就顺着约旦河东岸一路向南,一直到达死海的东岸。

约旦河流入的终点:死海,对岸就是巴勒斯坦。

——Photo by 三个石头

东岸是约旦的国土,岸边是中东典型的低矮的黄土坡,到处散布着长势不错的棕榈树,还有地中海最常见的勒杜鹃,血红或紫红的花瓣尤为惹眼。游人漂浮在低于海拔400米的死海之中,任由地中海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一片祥和安宁,只有对岸偶尔传来的隆隆炮声,告诉我,这里并不宁静。
对岸就是约旦河西岸,就是巴勒斯坦,也是犹太人古称的“迦南”,那个上帝许给以色列祖先亚伯拉罕流着牛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2

《我的应许之地》
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并非是一篇关于历史的学术报告。相反,它是一个人穿越当代以色列和以色列历史的个人旅程,通过几十个具体的、深远的、辛酸的以色列人的故事来详细讲述大以色列的传奇。

3

阅读建议

说实话,这本书读来略显晦涩,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看似不相关的个例,读到一半,我发现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忘记历史,就仅仅专注他在每一章节描写的故事,当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你慢慢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从1897年到21世纪以色列复国和犹太民族的复兴历史画卷,这是典型的以点带面。

如此纷繁的历史画卷,其间还夹杂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宗教、种族纠葛,以及西方地缘政治角力的因素。

要充分理解这段历史,建议带着几个问题去阅读:

1、什么是应许之地?

——来自《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其后裔将拥有流牛奶与蜜之地——迦南(指的是约旦河以西地区,包括加利利海以南和死海以北地区)。

犹太人认为这块土地是上帝赐予古希伯来人的家园和精神归宿,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以色列人对这片土地古老、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2、为什么会形成犹太复国主义?

——宗教情感、故土情结,加上欧洲犹太人严重的生存危机,催生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它为犹太人指明了一条出路,从大流散的状态,转为建立一个犹太人的主权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就像在世界其他殖民地的民族矛盾一样,英国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英国颁布了《贝尔福宣言》,同意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从彼时起,巴勒斯坦的矛盾和持久冲突就是命中注定的。

英国颁布《贝尔福宣言》

仇恨的种子,由此被英国人种下。因为《贝尔福宣言》最核心的也是最致命的内容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家园与不得损害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可以说,是欧洲排挤、仇恨、清洗犹太人,犯下了对犹太人压迫的原罪,可这个原罪,最后却被西方人甩锅给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买单。

看看今天巴以冲突愈演愈烈的时候,号称最绅士的英国人,在哪呢?

3、犹太复国主义为何从和平转向暴力?

——1903年,阿拉伯人对犹太人平民进行了恐怖屠杀,但一战后,犹太人生存危机日益严重,部分犹太人开始从温和的犹太复国主义,改为对阿拉伯原住民进行驱逐的激进复国主义。

1942年纳粹对犹太灭绝计划之后,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正式确立了驱逐巴勒斯坦人的政策。

吕大城大屠杀惨案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悲剧。

1948年以色列制造的吕大城惨案

1948年7月4日,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古里安下令,以武力夺取吕大城,数千平民被围进清真寺,随后以军指挥官下令向清真寺开火,随后三天,将全城巴勒斯坦人全部驱逐。

而这个指挥官,就是拉宾。你没有看错,就是后来遇刺身亡,希望用土地换和平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他应该是从血腥的战争中看不到和平的希望,才愿意走向和解的少数犹太人精英。

4、为什么说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是罪恶的?

1967年六日战争,1973年赎罪日战争。这两场战争奠定了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对立立场,而定居点就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原住民地区建立殖民点,用以安置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等,犹太人也对当地的巴勒斯坦人施暴,就像1942年欧洲纳粹对犹太人的施暴一样。所以在加沙监狱担任过看守的作者,也在灵魂深处对犹太复国主义进行深深的拷问。

4

荣耀 & 悲情

“这里期望和平,但是这里没有和平,至少不会很快迎来和平。这里期望安宁,但是这里没有安宁,至少在这一代没有安宁“。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不在于它描述的历史多翔实、多客观,而是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复国主义先驱的后代子孙,能够跳出犹太人自身的民族和宗教局限,站到全人类的人道的角度,批判性地刨析以色列和中东穆斯林的关系。

大流散2000年的犹太人,凭借一种民族对抗生存危机的精神,短短几十年建立了一个现代国家,体现了令人赞叹的犹太民族团结、奋斗、忍辱负重的民族气质,是为荣耀在不断发起战争、驱逐巴勒斯坦人、建立定居点的殖民行为中,又掺杂着这些不堪回首的道德污点,似乎距离和平反而越来越远,是为悲情

这就是我理解副标题“荣耀与悲情”所希望传达的,作者对真正的和平的渴望、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深刻反思和以色列与中东国家冲突的悲观与无奈的复杂情感。

有人说,中国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我说这不对。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包容并蓄并不断发展的中华哲学,是真正超越了宗教和信仰的世俗化的文明,也许只有这种崇尚中庸和包容的共生之道的哲学智慧,才是解决宗教纷争和无休止战争的真正出路。

上帝给这片土地应许了牛奶和蜜糖,却忘记了应许和平。

期盼真正的和平,早日降临这片"应许之地“。

三个石头    2022.10.07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