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笔记 | 墨禽写生

 笑溜达 2023-10-08 发布于辽宁

(一)写生对象  

图片

1. 虎皮鹦鹉

娇凤,又名虎皮鹦鹉。体长10-20厘米,翼展平均20厘米。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雄鸟蜡膜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图片
图片

2. 山茶

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叶厚革质,椭圆形,先端略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瓣为碗状;果实呈圆球状 山茶全年没有明显的休眠期,花期较长,从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在1-3月份。

  (二)参考资料  

图片
图一

构图参考(图一)

◎ 大斜线的构图方式,突出主体——鸟,叶子为陪衬。因此不选择盛开的茶花,只需要开放不同程度的花蕾,交代植物属性即可。

图片
图二  |  图三

◎ 由于主角是鸟,优先选择有精彩花纹的角度来呈现,不能选择面积较大的(腹部为主)正,正侧面。(图三)不论从角度、羽毛特征的呈现,都比较合适。

◎ 表现手法,参考(图二)前方的鸟。重点呈现羽毛斑纹。

图片
图四
  |  图五

◎ 花蕾的表现手法参考(图四),叶子参考(图五)。

图片

注意点

◎ 虎皮鹦鹉翅膀的花纹较多,虚实处理不当,容易使画面花。(红框)部分,黑色羽毛形成的面积,与飞羽形成的黑色面积相当,为了区分重点,把(红框)部分的羽毛作虚化处理。

◎ 头部,由短黑线形成花纹,是鹦鹉的特征,全部画上,显得琐碎,因此选择部分刻画。


  
(三)实际操作  

图片
稿一  |  稿二
《写生珍禽图》里墨色对比度不强烈,给人柔和舒适的感觉,但各物体应有的质感,依然表达到位。

(稿一)中,树枝并没有把木本的特征区分明显,修改后的(稿二),植物属性更加明确,枝干与叶子的质感有了鲜明对比。

图片

图片稿1  |  稿2

结构

如果不注意落笔时的方向,很容易导致结构性错误。背部(红框)的羽毛:(稿1)中,每个落笔(蓝色短线),都是直的,导致把背部画成平板。(稿2)中,把落笔改成轻微弧度(黄色短线),让背部形成微微的弓形,更符合鸟的生理结构。

  (四)完稿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墨  |  禽  |  写  |  生  |  之  |  二   

  (一)参考素材及创作思路  

图片创作对象:曾饲养的一对虎皮鹦鹉
图片
图一:画面参考

思路

参考的图片(图一),主体突出,留白较多,整体画面呈现舒服,因此,打算按此图片来“写生”。

由于两只鹦鹉表情生动,为了虚实、主次分明,沙发需要作虚化处理。两只鹦鹉之间,左侧鹦鹉的花纹较为抢眼,右侧的腹部向观众,因此,把左的为主,右的为次。

图片
左侧鹦鹉参考  |  右侧鹦鹉,腹部参考
  (二)优化——喙部  

图片
图一

鹦鹉的喙

虎皮鹦鹉的蜡膜,在角质喙与前头部之间,中间的连接就是蜡膜(图一)。

这是一块柔软的皮肤,此处有丰富的触觉小体,是一种感觉器官,不同的鸟类蜡膜的状态不同,有的蜡膜遮住了鼻,鼻孔从下侧开口,有的蜡膜被覆羽毛,而有些鹦鹉则是裸露的,虎皮鹦鹉的蜡膜,就是裸露的。

图片

图片
写生珍禽图,各鸟的喙

图片

创作一  |  创作二

喙部的留白

《写生珍禽图》中,并没有鹦鹉喙的参考。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很注意留白。

(创作一)中,虽然在喙部,有注意虚实的变化,但总有一股不通透的感觉。应该是喙与脸部——(蓝线)左右两侧的过度不够巧妙,显得有点“糊”。

(创作二)中,在(红线)与(绿线)之间留了适度的白,让整个头部显得更加清爽、透气。

合理的留白,对画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完稿效果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