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曾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历代名臣奏议》序言丨202306-108(总第2399期)

 小夏ho78b993zg 2023-10-08 发布于江苏
王曾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历代名臣奏议》序言丨202306-108(总第2399期)

王曾瑜著:《点滴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历代名臣奏议》序言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黄淮、杨士奇编。黄、杨《明史》有传,黄有《省愆集》、杨有《东里集》传世。明成祖永乐时,两人曾任太子东宫宫僚。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征瓦剌还北京,“以太子遣使迎驾缓,徵侍读黄淮、侍讲杨士奇,正字金问及洗马杨溥、芮善下狱,未几,释士奇复职”,而黄淮却“坐系十年”,直到明洪熙皇帝即位後,方才出狱“复官”[1]今存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付梓的《历代名臣奏议》,应是两人任宫僚时所编。按此书君德、圣学、治道等等分门看来,无疑是供统治者参稽历代政治得失,以为借鉴之用。当此书付梓之际,编者黄淮尚在囹圄之中。

《历代名臣奏议》卷帙庞大,所搜罗的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称得上是古今奏议之渊海,不论前代後世,尚无在规模上与之相颉颃的奏议汇编。

《历代名臣奏议》之成书,仅比著名的《永乐大典》晚数年。从今存《永乐大典》残本看来,在明朝前期,人们所能看到的自唐以前文字记载,或辽、金两代文字记载,其实已与清人和今人差不多。唯独宋、元两代,当时却能看到许多後人看不到,或不易看到的文字记载。至于明人的著述,在立国四十年间,尚不算太多。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多宋、元载籍,他们自诩“菁华已採,糟粕可捐”,故《永乐大典》一书“原可置不复道[2]”。其实《永乐大典》中的大量宋、元载籍,例如著名的宋朝会要,元朝《经世大典》等,都未被《四库全书》搜采,或成遗缺。从治断代史的角度看,《永乐大典》所遭受的劫难,实为宋元史研究最可痛心的损失。

《历代名臣奏议》一书的编纂,也有与《永乐大典》类似的特点。此书自唐以前之奏议,大致录自今人所能看到的古书,故一般说来,史料价值不大。辽、金两朝之奏议,大致节录自《辽史》和《金史》等,史料价值也不太大。此书所录宋人奏议,约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七、八,乃全书之精华所在。其次是元人奏议,如赵天麟、郑介夫等人的奏议,亦常为人们所引用。

从现代史料学的角度看,《历代名臣奏议》一书无疑是研究宋、元史,特别是宋史的重要资料,其史料价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少宋人已无文集或奏议集传世,而他们的很多奏议却保存于《历代名臣奏议》一书。南宋赵汝愚编纂《国朝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但此书搜录范围仅限于北宋的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的北宋诸臣奏议与《国朝诸臣奏议》有异同,而其南宋诸臣奏议,却为《国朝诸臣奏议》所无。例如曾任执政和宰相的张浚,虽然志大才疏,却仍是宋史研究中不容忽略的人物。其《张魏公奏议》包括《绍兴奏议》和《隆兴奏议》各十卷[3],已经佚亡,而《永乐大典》残本和《历代名臣奏议》两书中,却搜录了他的许多奏议。虞允文指挥了著名的采石之战,扭转了宋朝的败局。他著有《虞雍公奏议》二十二卷,共二百二十七篇,[4]亦已佚亡,而《历代名臣奏议》中也保留了他的许多奏议。著名词人辛弃疾是南宋的一位英雄人物,其《稼轩奏议》也已佚亡,邓广铭先生所编《辛稼轩诗文抄存》一书,即是从《历代名臣奏议》等书中保存的诗文辑录而成。人们研究宋史,常苦于南宋後期传世史料之不足,而《历代名臣奏议》也保留了不少南宋後期的诸臣奏议,提供了有价值的记载。关于云南地方史,自唐朝樊绰《蛮书》之後,至元朝占领大理之前,空白甚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记载中的一个断层。《历代名臣奏议》卷339吴昌裔《论湖北蜀西具备奏》介绍了蒙古军攻大理时,云南的民族和地理状况,是一份有价值的史料。

第二,今存宋人文集大多为《四库全书》本,其中很多奏议文字,经清人篡改,而失其真。因此,《历代名臣奏议》所录之宋人奏议,即使与今存的宋人文集重复,也具有资料原始性,有较高的校勘价值。换言之,以《四库全书》为原始版本的宋人文集,若其中奏议与《历代名臣奏议》重复者,从版本学的角度考虑,自然以使用《历代名臣奏议》为好。例如袁燮《絜斋集》卷4《论备边札子二》说:“自秦桧当国,阴与金人相结,沿边不宿重兵。故大军屯于江山,有急出戍,给之生券。”今查对《历代名臣奏议》卷337同一奏,“阴与金人相结”,原作“阴与虏结”,而经清人篡改,“江山”,应作“江上”。类似例证甚多,不必赘举。南宋抗金名臣宗泽文集有两个流行版本,一为《金华丛书》本,一为台湾影印清康熙刊本,连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所保存的宗泽奏议文字,都是经过清人篡改的。若以《历代名臣奏议》和《三朝北盟会编》所搜录的宗泽奏议参对,就不难发现,要认真整理宗泽文集,以便于研究宗泽这个历史人物,就只能以後两部书作为原始版本。

第三,有些宋人虽有较好版本的文集或奏议集传世,《历代名臣奏议》一书也仍有拾遗和补阙之价值。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其文集之流行版本是《四部丛刊》本的《范文正公集》,乃影印明翻元刊本,文字未经清人篡改。此文集中仅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上、下两卷,限于他任参知政事时的上奏。事实上,范仲淹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七卷,两府论事三卷”。[5]《历代名臣奏议》保存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之外的不少奏议,如此书卷324共载范仲淹十三奏,其中有六奏为文集所无。

综上所述,《历代名臣奏议》对研究宋元史,特别宋史,提供了大量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史料,其史料较具原始性,值得我们重视。

《历代名臣奏议》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内府刊本,当时仅印数百册,流传甚少。二是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张溥节录本。清人修《四库全书》,即是抄录永乐本,但对其中文字多所篡改,自不足道。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明永乐本《历代名臣奏议》六册,前有蒋復璁先生作序,指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崇祯本有漕运一门,为永乐本所无之说,系误,永乐本卷261实有漕运门。此影印本印刷质量不错,但在中国大陆流传不广。应当承认,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历代名臣奏议》的研究和使用是不够充分的。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繁荣学术,整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为宗旨,将邓广铭先生本人珍藏的永乐本《历代名臣奏议》影印出版,并由张希清等同志另编了两套详细的篇名目录和作者索引,就比台湾的影印本更便于大家使用,确是为中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宋史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曾瑜写于198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日

後记:当本文编入论文集时,我想到了邓广铭师在世时,曾倡议效法《琬琰集删存》,编成《历代名臣奏议删存》。此议值得重视。可否将此书唐以前及辽金诸奏删节,只保存宋元诸奏。此外,因刊本更早的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已整理出版,取名《宋朝诸臣奏议》,可将两书重复者,亦予以删节,仅保留存目,而标明《宋朝诸臣奏议》的相应卷码。对删存的部分加以标点和校勘。至于其他与今存宋人文集重复的奏议,因考虑到此书为明刊本,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可予以保留而不删,而编成《历代名臣奏议删存》。

注 释

[1] 《明史》卷7《成祖纪》,卷8《仁宗纪》,卷147《黄淮传》,卷148《杨士奇传》。

[2] 《四库全书总目》卷137。

[3] 《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

[4] 《宋史》卷383《虞允文传》,《文献通志》卷247。

[5] 《范文正公集·褒贤集》富弼撰范仲淹墓志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