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军功制有哪些?有哪些爵位封号?为什么后来没有这些封号了?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3-10-09 发布于宁夏

军功奖励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军功制各有特色,军功的各种封号不尽相同。我们所熟知的特、一、二、三等功,特级、一级、二级战斗英雄等就是古代军功封号在现代的发展和延续。

图片

激励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努力完成任务,这是施行军功制的基本诉求。立功者受奖,其奖励不外乎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

商鞅制订的军功爵制是最具侵略性的军功奖励制度

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普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时村舍的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的功劳都归于村舍首领名下,军功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战争之后雇农还是雇农,奴隶还是奴隶,战场的缴获、国君的赏赐都归于卿、大夫和士阶层的贵族老爷。

在商周时期,饮酒的酒杯叫作“爵”,而我们今天习惯用“加官进爵”一词形容高升。从酒杯到爵位,关键的转化期,那就是秦的军功爵制。

图片

春秋末期,旧的饮酒赐爵的礼仪方式,由于用作战后奖励,就渐渐演化成一种身份的区分。《仪礼》有“赐爵禄于大庙”的说法,即按照杀敌的数目,赏赐不同等级的酒杯(爵)。《左传》记载:“平阴之役,先二子鸣。庄公为勇爵。”勇爵就是“设爵位,以命勇士”。这可以算作是军功爵制的雏形。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斗形式已不是过去那种公卿之间的点到即止的礼仪战争,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最著名的且最彻底的变法莫过于秦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保障措施就是军功爵制,军功爵不是商鞅首创的,却是最完善效果最显著的。

图片

军功爵制与旧的'爵禄'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孟子·万章下》记载,周代的'班爵禄'制度分为两级:天子所班是'公、侯、伯、子、男',诸侯所班是'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虽然也有因军功论功行赏,但是依军功班爵禄的范围十分有限,只能在少数奴隶主贵族中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所赐爵禄的世袭罔替,用句大白话来形容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而对军功爵制最精辟的一句注解应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讽刺的是这句话的所有权却属埋葬了大秦帝国的两个“反贼”。

秦的军功爵制主要有两个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思就是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而宗室贵族子弟不能像过去那样世袭,如果没有军功的话,就不能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奋勇陷阵杀敌,多砍几个脑袋(后世嫌麻烦改成割左耳)获取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三为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公大夫,七官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为彻侯。

图片

商鞅制订的军功爵的爵位是十七等,最高一级为大良造(大上造)。商鞅入秦后,先是以左庶长身份主持变法,变法成功后才进爵大良造,此时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首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二十二年,“卫鞅破魏还,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此时已是大良造,不能再往上封侯了,秦国的国君秦孝公那会还只是“公”,军功爵的爵位自然不能出现侯爵。

秦汉二十等级的军功爵究竟是何时完善的,历史无法考证。秦惠王时封其子通国为蜀侯,自此秦国才开始有了侯爵。故此,推断二十等级的军功爵应是在秦称王后的惠、武、昭王时期出现。

《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故爵簪,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加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卿)……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故爵正卿),就为大庶长,故爵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有了军功就能封爵,提高社会地位。凡是立了军功的,奴隶可脱去奴籍转为新国人,国人得以升迁。每一爵位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特权,比如“不更”可以免除一般百姓必须承担的劳役,“公乘”具有出行时乘坐政府车辆的特权等等。物质方面每升一级能得到国家奖励的耕地、宅地和“庶子”,平时为主人耕种土地,战时随主人出征提供勤务。而且还可以去当官,还能赐给奴隶(俘虏),还有小钱钱(“加五千六百”),军功越高收益越大,还能有三百户、六百户人家税赋等等,崭新的地主阶层产生了。这一政策激起广大官兵对爵禄、田宅和税邑、隶臣等物质利益的巨大贪欲,大秦的虎狼之师就此诞生。

图片

看看杀神白起的履历: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十四年,为左更,由穰侯魏冉推荐为主将,伊阙之战尽灭韩魏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升任国尉。十五年,升大良造,攻魏拔六十一城。其后,攻魏,攻赵。二十九年,因破楚郢都,定南、巫、黔中三郡而迁为武安君。短短十六年间,白起从10级左庶长跃升至最高的彻侯武安君,其军功之著毋庸置疑。

白起有记载的时间只有公元前294-公元前257,他的生年至今不可考.,除去这37年,估计在前294年时白起大概在30-40岁左右,从一个小兵升到左庶长,白起起码打了十几二十年的仗,亲手砍下的人头不会少。

商鞅的军功爵制的弊端

军功爵的推行,秦国人人争当兵,老秦人上阵奋勇割人头。但是要注意一点,秦在实行军功爵制的时候,配套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这个改革,就是把当时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按照在打仗的过程中官兵们所获得的军功重新进行分配。

然而,田地是有限的,就算重新进行了分配,也有分配完的时候。分配完了,如果又有人新建军功,就没有土地可以分配了。

图片

为此,除了不停地征战扩张,抢夺新的土地外,就是增加获得军功的难度。比如前期是杀一人可授爵,后更改为杀一“披甲士”,那时的普通士兵都是布衣,能够挂甲上阵的都是军官、勇士,难度可想而知。

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实际上是和严刑峻法连在一起的。一同出战的五个士兵,如果己方战死一人,其余四人皆有罪,想要免罪的话,就要杀死对方一个士兵,想要立功的话,就要再多杀敌方一个士兵。东汉卫宏所著的《汉官旧仪》中:“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免老。”就是说,如果你有爵位,犯了罪,就减除你的爵位,如果你没有爵位,就判罚你。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秦国的刑罚是非常严苛的,稍微有一些不对,就有可能判刑。而且,还实行连坐法。亲戚邻居之间,有一个人犯罪,本来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也莫名其妙地犯了法,跟着受连坐的责任。就算有爵位,也被夺去了,如此一来,在秦国,虽然有军功奖励制度给国人以激励,却也有严苛的刑罚伴随左右,稍微不注意,拼死得来的爵位又失去了,不得不重新来过,再去战场上砍几个敌人的脑袋。

图片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又继续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领土继续扩张,这时候地还是够用来奖励有功将士的。然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匈奴占据的苦寒之地和岭南毒蛇鳄鱼虎豹出没之地,实在算不上是好地方,再继续向外打不划算,而且,此时距离张骞的地理大发现还早,于是,秦帝国被迫停止了扩张。

由于没什么仗可打,封爵的人减少了,相应地显得犯法的人的数量陡然增高,封爵和判刑已经严重失衡。没有了军功爵顶罪,秦始皇就给那些刑徒们找了修长城,修直道,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等等工作,也因此在帝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怨气。

图片

终于,在一个雨夜,一群由于大自然的不可抗力而耽误行程的士兵,因为惧怕获罪受惩罚,揭竿而起。由点及面,全国性的暴动很快就将帝国毁灭。可以说,秦是因制度而兴盛,也是被自己的制度摧毁。

强大的战斗力源于有活力的军功制度

汉朝基本照搬了秦的二十级军功爵,不同的是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帝讳将“彻侯”改名为“列侯”。

汉朝的军功爵制与秦帝国最大的区别是,封爵面扩大,甚至百姓也封爵,只是这些低级爵位是没有土地、房屋、奴隶等奖励,不过用来免赋税、顶罪、提升牌面什么的功能还是予以保留。

汉朝更注重上层建筑,高等级的军功爵封赏更丰厚,人人争当万户侯,裂土封侯成了汉人百姓的最高追求,也因此能够诞生张骞这样的冒险家,诞生霍去病这样的长途奔袭扫荡敌后的天才军事将领,诞生虽然只是外交使团副使,却能假传圣旨,招呼一群“皇协军”消灭匈奴单于,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的陈汤。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所看重的是有实权的职官,再赏赐爵位没有激励意义,军功爵遂被勋官取代。北朝的北周设置“勋官”制度,对于有战功的将士奖励一个名义上的官位,北周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11级。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两宋沿袭,只是各朝勋官名称略有不同。

唐帝国的勋官制度最完善,也最有效。据《新唐书》记载: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

这里的”视”即比照,视同某一品级的意思。

图片

在唐代,官员的职级和职务是分离的,其序列分为散官、职事官和勋官三类。散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级(如县团级、司局级)、军衔,决定官员的薪俸待遇等级。职事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务,是官员的具体职掌。一个官员可以没有职务,但一定要有“散阶”,即职级。比如《巡回检查组》里的组长,他的“散阶”高,但是却当了一个较低的官职——巡回检查组组长,这就是高职低配。

勋官虽有品级,但与散官一样不是实职。不过却有以下优势:

第一,勋官授任没有出身限制。只要有军功,不管什么出身都能授勋。这一条与秦汉的军功爵制相同。比如唐太宗征高句丽时,白袍小兵薛仁贵单骑陷阵,手斩贼将,立下奇功。战后,他不仅得到勋位,而且一下子就被封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散阶),被任命为云泉府果毅都尉(介于从五品到正六品之间的实职)。

图片

第二,唐代规定“凡官人及勋,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这条与军功爵制类似。

第三,勋官可以参与职事官序列的叙官,经吏部考核合格后而正式踏入仕途。只是在叙官时必须降阶叙任。最高品级的勋官——上柱国(正二品)只能叙任正六品上的官职,以下依次递减。

第四,勋官就算没能当上握有实权的职官,也可参加兵部的选拔获得散阶。

第五,高品级勋官子弟有进入中央官学学习的机会。这年月上个清华北大是多么的难啊。

第六,勋官子弟有靠门荫入仕的资格,虽然在入仕时的官阶仅为最低的从九品。不过,这也是当今挤破头才能当上的公务员。

图片

正因为有了优越的军功奖励制度,方才创造了盛唐辉煌。本来勋官的授予很严格很正规,但是唐玄宗由于忙着和杨贵妃去泡澡,就让节度使自行组织军功叙录,将领们为了笼络军心,往往虚报战功或杀良冒功。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将士们立了战功朝廷给不出钱财赏赐,只好让出征的将领随行大量授予勋官,勋官泛滥如此,不仅毫无荣誉感可言,而且优惠政策更难兑现,勋官制度彻底失去吸引力,唐朝军队的辉煌也随之成为过眼云烟。

唐朝的勋官制度整体上要比军功爵制更科学,可执行性也强,但也正是由于在制度的执行上出了问题导致唐朝的衰落。

宋朝经济发达,也出了狄青、岳飞等等一大批良将,但是,宋朝(包括明朝)军功奖励上没有了秦汉唐因功获田、封侯获食邑的激励,以致军队打仗没有动力,结果就是被吊打。

女真、蒙古、满洲实行的是军功奖励与组织机构结合(如八旗制)的兵民合一体制,这种制度就像远古时的狩猎,虽然有效,战力强大,但是较野蛮。这种制度的弊端是容易起内讧(如蒙元),容易因无仗可打后而懈怠退化(如八旗)。

图片

人民军队的军功奖励原则是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电影《董存瑞》中,在战前的比武动员大会上,有个镜头是战士们纷纷表示要在战斗中勇敢作战,争取立功,让家里收到立功喜报,这就是精神激励的体现。如今讲究奉献精神宣导,如果家中有亲属在部队立了功,政府会敲锣打鼓送喜报、挂光荣牌,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高度的荣誉感。物质奖励方面,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牺牲4人),活下来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当时红军能给出的最高奖励: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一双筷子。现在,立功后有奖励金,提前晋级晋衔,重点培养优先提干,复员就业及子女就学等也有各种优待,各地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比战争年代的物质奖励高了很多,但是区区几百上千元的奖励金,别说跟那些花瓶小鲜肉唱首歌扭扭屁股获得的收入相比,就是跟外军的军功奖励相比,比如美军数千上万的美金相比(很多奖励是每年能领取)也是少得太多。

大秦推行的军功爵制,结束了春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转。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从爵本位开始向官本位转变,军功爵制被勋官制取代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左庶长、大良造等等这些封号虽然不见了,但是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新的军功奖励制度中。

从秦汉的军功爵制到唐朝的勋官制,以至现代的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讲政治的军功奖励制度,通过立功者受奖,立功者光荣等手段,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增强军人的荣誉感,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