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凤凰山居士 2023-10-09 发布于江西


灵溪一言2023-06-29 10:34甘肃

安史之乱是指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背叛唐朝,同唐朝争夺统治权而发起的战争。这次持续了8年的战争造成了人口锐减,国力急剧衰退,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

1

安史之乱的发生,与下面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因素:由于唐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唐玄宗只能以募兵制代替,把募兵权力下放到各地方军阀,使得征召的兵员成为地方军阀的“私兵”。加上开元以来领土扩张,唐朝实施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地方军阀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地步,类似于一个分封的诸侯。由于各节度使像卫星一样环卫中央,甚至边兵数量占到了全国总兵力的85%,使得中央军的守备能力形同虚设,无形中增加了叛军起兵的勇气。

经济因素: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后期经济空前繁荣的一个阶段。然而唐玄宗后期耽于享乐,闭目塞听,忽略了民生,使得大量土地被权贵兼并,老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而统治阶级日益腐化,过着纸迷金醉的生活,这就加剧了社会矛盾。

唐玄宗与杨贵妃

阶级矛盾:唐玄宗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先后有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排挤忠良,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安禄山军功积累本可以入朝为官,为了入朝为官甚至不惜做杨贵妃的干儿子,但是杨国忠数次阻止安禄山。为了安抚安禄山玄宗只好不停地增加节度区域,使得安禄山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节度使。杨国忠和安禄山的争权夺利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2

安史之乱的过程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造反;

755年11月15,玄宗确认安禄山造和反,派高仙芝,封常清负责防守洛阳;

755年12月12,洛阳沦陷,然后玄宗听信谗言杀了高仙芝,封常清;

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大燕;

756年6月,长安陷落,玄宗出逃;

756年6月14日,马嵬坡兵变,杨国忠、杨贵妃被杀;

756年7月13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称帝,朔方军出战河北;

757年正月初五,安禄山被杀,安庆绪称帝;

757年正月,叛军尹子奇进攻雎阳;

安史之乱

757年10月,雎阳陷落;

757年10月,洛阳收复,安庆绪战败逃亡邺城,唐军开始收复河南河东,肃宗还都;

757年12月,史思明扣留安庆绪使者,降唐,半年后复叛;

758年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9节度使攻打安庆绪邺城;

758年10月,李嗣业收复卫州,安庆绪求援史思明,让帝位;

758年12月,史思明攻破魏州;

759年3月,史思明诱杀安庆绪,自己兵还范阳,称帝;

761年3月,史朝义杀史思明,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762年4月,玄宗病逝,唐代宗继位;

762年10月,唐军收复洛阳;

763年春,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3

安史之乱的影响

造成了经济破坏和萧条

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唐朝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业和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唐朝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对唐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军阀势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地方军阀的势力逐渐削弱。这也为唐朝政府加强中央军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唐朝政府控制地方军阀奠定了基础。

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外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和冲突。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青海等地区,并多次进攻长安和洛阳。回纥也在西域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吐蕃争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权。

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了经济中心的转移。原本的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在安史之乱后逐渐从长安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这种趋势直到宋朝时期都没有改变。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使唐朝从开元盛世跌入了混乱衰败的局面,对唐朝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