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傍晚嘴里含上了夜明珠

 凤凰山居士 2023-10-09 发布于江西
百年历史老号2023-10-08 20:25北京

在公元1908年11月15日,那平日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紫禁城,此时却寂静无声,恍若被寒霜打落的菊花,沉淀在一片素白之中。宫女和太监们,面色凝重,来来往往,仿佛被无形的悲痛压得喘不过气来,纵使面对的是平日里熟悉的景象,也难以勾起一丝笑意。

昨天的光绪皇帝,那年轻而富有激情的灵魂,突然如流星般陨落,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沉重的哀悼之中。他的离世,就像宫墙上的白绸一样,覆盖了所有的热闹和欢笑,只留下了深深的哀思和怀念。

而此时,年迈的慈禧太后已处于病重之中,本就颤微的生命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然而,她还是强撑着病体,亲自操办了光绪皇帝的后事。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的下午,刚刚选出继位之君的慈禧太后,紧随着光绪皇帝的脚步,合上了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

慈禧的最后一天都干了些什么?为何早晨还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傍晚嘴里含上了夜明珠去世了呢?

在公元1875年的清朝,同治皇帝突然无嗣而终,年仅19岁的他,尚未绽放的青春之花,就这样匆匆凋谢。他的早逝,如同一场猛烈的风暴,撼动了大清帝国的根基,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母亲慈禧太后的命运。

在同治皇帝的生前,慈禧太后一直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执掌着这个国家的权柄。她的权势几乎无人能及,如同滔滔江水,无法阻挡。然而,她的权力之源,始终是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现在,他的离世,无异于斩断了她的权力之源,使她失去了执政的合理性。

慈禧太后自然明白这局势的严重性。因此,她当机立断,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过继到自己名下,并立为皇帝,即光绪皇帝。这个决定,无疑是她为保持自身权势而做出的重大举措。

慈禧太后选择光绪皇帝作为继任者,并非毫无缘由。光绪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她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是她的外甥。在众多可能的继任者中,慈禧太后自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亲外甥,这既符合她的权力逻辑,也符合她的亲情选择。

光绪能坐上皇位非常感谢慈禧,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光绪的悲剧,源自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那场政变如同惊雷,把他送进了无尽的深渊。从此,他被囚禁在瀛台,就像一只被束缚的鸟,再也不能飞翔。他,成了慈禧手中任人摆布的木偶,一切行动皆由他人操控。

光绪,这个在权力边缘的皇帝,似乎对政治的纷争已然失去兴趣。他的沉默与木讷,如同一个摆设在朝堂上的吉祥物,没有丝毫的存在感。在朝堂上,他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慈禧,而他,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没有话语权。

尽管他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慈禧的权势如日中天,她才是指挥官,光绪只是她手中表演的木偶。有时,慈禧会出于面子上的考虑,示意光绪说几句话。

然而,光绪所说的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甚至需要慈禧重复一遍,底下的臣子们才能隐约听到他的声音。

政治上的失意,珍妃的惨死,这一切都让他明白,他虽然从小在慈禧的阴影下成长,但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女人的冷酷与残忍,终究是彻底认了命。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危,经过御医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7岁。关于光绪的死,很多人都认为是慈禧所为。

(慈禧外出)

根据末代清朝老太监孙耀庭的回忆,光绪皇帝的死状颇为不寻常,面色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黑色,让人不免联想到中毒的迹象。当时,宫廷内外纷纷传言,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害而死的。而这个传言,在历史上并非空穴来风。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恩怨纠葛,早在“戊戌变法”和“庚子国变”之时就已经白热化了。在那之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虽然未被完全剥夺权利,但行动和自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些远远不够。她所恐惧的,是光绪皇帝某一天东山再起,光绪皇帝的存在,无疑是对她权势的一种潜在威胁。

于是,她下定决心,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据清朝皇族后嗣启功先生回忆,他的曾祖父曾是当朝的礼部尚书。在光绪皇帝死前几小时,曾祖父亲眼见到有太监一大早从慈禧宫里端来一碗酸奶给光绪送去。

这太监端着酸奶一脸谨慎,端到光绪床前,以太后御赐为由,逼光绪全部喝下。喝完酸奶没多久,光绪就开始抱着肚子直喊疼。到了下午,光绪就过世了,临死时面色发黑,死状很惨。

光绪死后,慈禧眼角的泪水还没有挤出一滴来,就忙着为立新帝忙碌着。

光绪皇帝无子嗣。按照皇室的惯例,这时应当由慈禧太后与朝廷重臣们共同商议,从光绪的宗族中寻找一位合适的继任者,以延续皇室的香火。

这一日,庆亲王、醇亲王、恭亲王以及诸如袁世凯、张之洞等重要人物,纷纷踏入慈禧所在的仪銮殿,他们的步伐沉重,脸上的表情凝重,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担。

袁世凯与张之洞两位汉臣,自知对于皇室宗亲的抉择难以置喙,便早早地选择了静默。他们静待众人落座,便悄然离开了大殿,将舞台留给了醇亲王、庆亲王和慈禧太后。

庆亲王首先打破了沉默,他提议立溥伦为新帝。溥伦,这个道光皇帝的长子,如同光芒照耀在皇室的边缘,同治皇帝早夭后,皇位就如同流水一般,转移到了光绪这个旁支身上。如今,光绪无子,这如同流转的溪水,终究是要流回到它的源头——溥伦。

然而,慈禧太后在片刻的沉思之后,却用一种果断的声音提出了她的想法——她想要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作为新帝。

这个决定,显然是与她的个人情感紧密相连的。早在几天之前,她就已经派人将溥仪接到了皇宫,亲自照看。

这个明亮的少年,他的活泼和热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她。而现在,她想要将这股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权力,让溥仪成为帝国的新主人。

确定皇帝之后,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上尊号的问题。载沣,那位摄政王,依旧如常地负责着朝中大事,而她,太皇太后,毋庸置疑地保持着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当这些繁杂的事务在白日里尘埃落定,时光已悄然滑到了中午。

用过了宫中的御膳,醇香的佳肴在舌尖上化开,仿佛为她的权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个平静的午后,慈禧突然感到身体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不适。

不仅呼吸变得困难,仿佛胸口被重石所压,连步伐也变得无力,仿佛被无形的深渊所吞噬。还没等身边的人来得及反应,她已经深深地晕倒在地板上。

当她再次醒来,眼中闪烁着冷静和决然。她告诉自己,这是连日来操劳国事,旧病复发的结果。然而,她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无法抑制住对未来的预感,毕竟,她已经年迈。她用力支撑起身子,召集了一班大臣,开始颁布遗诏。

遗诏的内容宛如大梦初醒,字字句句落在臣子们的心头,沉甸甸的。你们要好好辅佐新皇帝,尽心尽力维护大清国的江山基业。她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仿佛为清王朝的未来敲响了警钟。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慈禧太后静默如石,她的沉默让大臣们提心吊胆,他们等待着,仿佛等待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就在众人即将绝望的时刻,慈禧太后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如同破晓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坚定。

她说,在这数十年中,她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的选择,而非有意不将权力归还给皇帝。她的话语如同刀割般犀利,直指她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接着,她又说出了更耐人寻味的话。在她去世之后,一定要牢牢遵守祖训,不能让女人干政!那是一种深深的恐惧,一种对未来可能的动乱的深深忧虑。

她叮嘱大臣们要好好防范,不允许宦官掌握权力,同时要小心各地起义,别让明末的动乱发生在清朝。这些话语中充满了对大清江山的深深忧虑与牵挂。而她自己,也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化作了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清朝的历史长河。

就在她说完这段话后,慈禧太后便陷入了深深的昏睡。直到傍晚时分,她的口中含上了夜明珠,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慈禧太后的葬礼,盛大而庄重,在北京城弥漫着哀伤的氛围中,她的金棺椁由84名壮丁抬着,缓步离开京城。当棺椁变为128人共同扛起时,那场景令人肃然起敬。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监国摄政王,以及其他位高权重的王公贝勒和军机大臣们,他们的步伐坚定而凝重。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一队威武的骑兵护驾,他们的马蹄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回荡。再后面则是成群的骆驼和其他驮畜,它们负载着供奉给慈禧太后安息的各种物品。

从京城到东陵的路程一共需要四天,这期间所有的宿营用具都必须准备妥当。这

安葬慈禧太后的东陵是由荣禄亲自监工的,这座陵墓耗资白银八百万两,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奢华的陵墓之一。

然而,这座陵墓在1903年荣禄去世后还未完全完工。于是,庆亲王继任负责陵寝雕刻装饰等事,直到慈禧太后的葬礼完成。

当葬礼的最后一步——辞别大礼完成后,东陵的石门缓缓关闭,这标志着慈禧的一生正式画上了句号。

令人注意的是,慈禧太后在世时已经有十六个字的徽号,但当她身死后,这个徽号前面又添加了“孝钦”二字,后面则搭配“配天兴圣显皇后”七字,使得她的谥号扩展到22字,这不仅是中国历代皇后之最,更是超过了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的长度。

然而,这些荣誉和头衔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慈禧太后去世三年后,清王朝就覆灭了。再过了17年,孙殿英率领军队盗墓东陵,这座曾经无比奢华的陵墓瞬间沦为废墟。更令人心痛的是,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也被军阀一扣带走,这无疑是对她最后的敬意和尊重的彻底颠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