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让人十分痛心[1]。 杭州萧山的沈伯带着孙子去抓小龙虾,抓了好多只,准备晚餐和家人一起吃。 清洗虾的时候,沈伯的左手大拇指不慎被虾扎到,当时伤口不深,就没当回事。 结果在1天时间里,沈伯相继出现了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左手臂皮肤开始肿胀发黑。 ![]()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被送到医院时,沈伯已经出现昏迷。3天内,他的病情极速进展,最终因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为何一只小小的虾,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什么样的“小伤口”,需要我们警惕?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清楚。 ![]() 血液样本病原宏基因组检测(NGS)结果显示,沈伯感染了一种名为“维隆气单胞菌”的细菌。 加上沈伯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直以来,基础病控制得都不好。 这时,维隆气单胞菌“趁虚而入”,孱弱的身体难以抵御病菌的侵袭,病情开始失控....... ![]() (气单胞菌示意图,来源: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 维隆气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这个菌听着有些陌生,但其实它广泛分布在各种水环境中,比如淡水、海水、河水、饮用水、污水以及土壤中。 而且它的生命力很强,除了极端高盐以外,几乎所有条件下它都能存活,可以感染人、畜以及水产动物,有很强的致病性[2]。 人如果吃了携带气单胞菌的鱼虾等水产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引起急性腹泻、呕吐、发热、甚至休克等。 ![]() (来源:soogif) 维隆气单胞菌感染也常见于伤口感染,能引起轻度至重度伤口感染,基本上都发生在接触过水的受创四肢上。 类似于沈伯这样,处理水产品时不小心被弄伤,伤口接触了被维隆气单胞菌污染的水或者水产品,继而引发伤口感染,就是典型的案例。 伤口感染后,可能引起蜂窝组织炎、肌坏死、坏死性筋膜炎或脓毒症等,而且疾病进展迅速,严重时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 因此,小伤口如果处理不当,真可能出大事! ![]() 大闸蟹、梭子蟹、皮皮虾...... 正值蟹黄虾美的时节,大家吃海鲜的热情也水涨船高。 这时,我们也要特别留意隐藏在水产品中的各种“刺客”。 ![]() (来源:soogif) 大家可能对气单胞菌不是很熟,但是可能听说过同样肆虐在海鲜或者水域的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弧菌。 而创伤弧菌所引起的感染同样凶险! 牡蛎等贝类是最容易被创伤弧菌“盯上“的海鲜之一。吃了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鲜,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严重的可能引发原发性败血症,病死率高达约40%[3]! 而如果伤口感染创伤弧菌,也十分棘手,感染可能会迅速播散,引起严重的肌炎和坏死性筋膜炎,危及生命! 副溶血性弧菌也很常见,常常隐匿在我们常吃的虾、贝、蟹、墨鱼、带鱼等海鲜中。如果生吃、未做熟,细菌没有被杀死,就容易食物中毒。 ![]() (来源:soogif) 中毒症状主要是肚子痛,特别是肚脐附近剧烈疼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症状。 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颜色变青紫)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虚脱[4]。 那么,我们如何在享用美味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 首先,在处理水产品时,咱们要保护好自己。 1. 处理虾、蟹等甲壳类海鲜或者贝类海鲜时,要特别小心,以防被坚硬的外壳刺伤,划伤。 2. 处理时可以带上防水厚手套,或者使用钳子等工具。 ![]() (来源:soogif) 3. 如果本身免疫功能较差,如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要更小心,一定要做好防护。 4. 如果皮肤本身有伤口,要尽量避免处理食材,最好不要沾水,也不要到水域玩水。 被水产品划伤或者刺伤时,可以这样处理: 1. 如果伤口比较浅,尽快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涂抹碘伏;建议家中常备0.5%~1%碘伏。 2. 如果被水产品刺伤,有异物嵌在皮肤里,可能会损伤血管、大神经,建议不要自己拔出,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处理。如果没有上述情况,要尽量早拔出异物,然后按照“1”的步骤消毒。 ![]() 3. 受伤后,要密切监测自己的伤口变化和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或者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前去医院就诊。 当然,我们还要防止“祸从口入”。 1. 建议不要生吃海鲜:生吃海鲜不仅容易感染致病菌,还容易被寄生虫“盯上”,如专门寄生在海洋动物身上的异尖线虫。 2. 充分加热: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就可杀灭,因此应该将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煮透后再食用;凉拌吃,应该洗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开水中漂烫数分钟再吃[5]。 ![]() (来源:soo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