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病能不能好,关键在于忌口!

 继一 2023-10-10 发布于辽宁

Image

俗语有云“病从口入”,忌口实为防治疾病的一大根本举措。但今时之人往往仅考虑饮食卫生的问题,而忽视了饮食不节的潜在危害,以致治病未能全其功,调养不能得其宜。

据我们临床的相关统计,因饮食不节而生病,或导致疾病加重、复发甚至迁延难愈者并不在少数,如嗜食水果而双侧腋下长满痰核的便秘患儿、因食用鱿鱼而复发加重的白血病患儿、新虚而食复的咳嗽患儿……

小儿脾常不足,多积多滞,故在儿科临床中尤需强调与落实忌口相关问题。 

具体到临床,忌口主要包括忌生、冷、水果、肥甘、海鲜、发物。其中“生”主要是指生肉 、生菜等;“冷”主要是指冷饮、雪糕等;“水果”主要是指西瓜、甜瓜、苹果、橘子等,由于水果性味繁杂、种类多样,耕铭建议治疗期间最好任何水果都不要食用;“肥甘”主要是指油腻、荤食、煎炸、烧烤、奶乳等;“海鲜”主要是指鱼、虾、蟹等;“发物”主要是指强刺激及重口味之品。 

而将以上设为禁忌的根本原因无外乎有三:第一,其易郁遏甚至败坏脾胃,如食冷常伤脾胃阳气、水果大多困脾助湿、油腻大多碍胃生痰、海鲜大多流窜阴分、发物大多刺激肠胃等;第二,其与药性失宜;第三,其反与病性相宜。 

耕铭认为,忌口的问题一向是决定小儿疾病根治与否的关键,但也是医生与患儿及其家属在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我们由此也不得不去重新审视一下——许多 患儿诸治不愈、迁延反复的疑难杂症,可能亦是长期不注意忌口所导致,而有些家长却仍然被蒙在鼓里,不以为然。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人都丰衣足食的现代,部分儿童家长仍偏执于营养唯成分的呆补理论而忽视了儿童在生、长、化、收、藏方面已上升到决定性位置的脾胃功能的固护,进而反复焦虑纠结于忌口是否会导致营养失衡并为此屡犯“虚虚实实”之戒,终至无一方可用、无一病可治。

此外,在我们的临床中也并未遇到过一例在服药期间因忌口而出现营养失衡的情况,反倒是因未严格忌口而出现诸多变证者比比皆是,而因认真履行忌口,脾胃功能恢复愈发健运的更不在少数。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