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头,我们先来看三个人的生活现状和选择: A,河南偏远农村,做小生意,平均年收入60W左右,无社交,无爱好,孩子养在老家,上小学前在市里买了房子,全款,有车,目前妈妈一边上班一边接送,除了节假日近郊走走,去去游乐场,没有报任何培训班,一门心思攒钱到上海定居。 B,211院校研究生,妻子是大学同学,一个药企高管,一个是程序员,年薪均超100W,但随时有失业风险,在上海买了三套房子,总房贷超过800W,两个小孩,女儿学钢琴,儿子学奥数,疫情后全部停了,自己鸡或者靠APP和读书,人生愿望无债。 C,上海本地土著,夫妻双方各拆了几套房,加上居住的,一共9套,国企上班,年薪十多W,平时就是吃吃喝喝旅旅游,社交全部围绕自己的同事、领导。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躺平的态度,靠他自己,读出来更好,读不出想办法帮他找个单位。 问他,不鸡一下孩子吗?他说不了,没意思,他是不是读书那块料未知,但名师的培训班明码标价。后半生目标,拿几十万块钱尝试走出一条投资的路,如果失败,将来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就算房子不值钱,也饿不死。 这三个人分别是我弟弟,前领导,和老公家的一个亲戚。 普通家庭,请不遗余力地先去完成原始积累。这篇文章发出后,我在小红书遭遇了一次小型网爆 ...... 大家的观点几乎围绕着你对兴趣班的认知太浅薄,或者别人都鸡,我不鸡,孩子就读不了高中之类的。 我其实非常理解大家这种心情。 几乎所有的父母,做的所有事情,不外乎就是想孩子能够继承自己所占领的那一点点优势的位置,或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里总结了各种遗憾,争取让孩子去避免。 但,我说过了,教育这个问题,只盯着教育是没有答案的,我们要站在人生这个维度,甚至是生命本质这个维度去琢磨。 请问,生命的第一法则是什么? 是生存。 然后才是生活,才是传承。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是去完成原始积累。 不管是old money还是new money,在人生的这条长河里,各阶层有各阶层要完成的积累,但唯一避免不了的事情就是算账。 即衡量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值不值得去交换,值不值得去投资。 1、这世上很多人不会算账,或者说压根就没想过“去算账”。 比如,教育是一种投资,还是一种自我感动;比如,买奢侈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是一种被资本洗脑下的意淫;再比如,人们追赶时髦的单品,是需要还是攀比? 甚至,吃自助餐是否划算?各个品牌的冰淇淋到底有何差异?要不要为一个产品排队几小时? 大部分人做类似的决定都只依靠感觉。 当下这一刻我喜欢、我想要,我就买了。 早年间在一家化妆品集团做销售,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人总是会倾向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各样合理的借口。 因此,推销这个事情变得非常好玩,越是买单的人越说它好。 随着被推销成功的人增多,也就自然形成了从众效应。 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消费主义的道路上永远挤满了人。 商家企图靠讲故事、建立身份感、制造焦虑、营造商业氛围、营造高端服务等等手段,刺激大众的神经,以获取利润。 普通人,因为看不透游戏规则,持续地不间断地被怂恿着掏出自己的血汗钱。 所以,学不会算账,注定过不好这一生。 2、社交和情感也是一本账。 消费是帐,社交和情感也是一本账。 这话讲给年轻时的我,大抵也是嗤之以鼻的。 那时候,我太需要朋友了,太需要朋友簇拥下的狂欢和夸赞,惺惺相惜和互诉衷肠。 人到中年,才明白,人情味只存在于同量级之间。 他粉丝10W,我也有10W才能谈交流,我若刚起步只能谈商务合作... 即,你认识谁没有用,你是谁有什么样的价值有用。 在普通人的圈子里,能够听到的不是牢骚就是抱怨,要么空想要么躺平;换一个赚钱的圈子,天天谈论的都是商业模式、信息差、市场形势... 所以,不要花钱花时间去无效社交,要不停算账。 说到底,天底下,不会有什么50块换100块的事。 农耕文明下,互帮互助或许是一种美德,但在商品社会,交换遵循是公平原则。 你既不能拿一些低价的物品去换对方一个高位的人脉传话,也不需要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绑架。 如果你只是想交朋友,就找和自己差不多的,纯粹的不参杂利益的去相处;谈人脉,就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跟人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去交换。 3、这世上的事物,都是可量化的。 在婚姻里,有一个很强的心态,那就是允许感情有1~100的存在。 两个人在一起,有100分浓情蜜意、心有灵犀的时刻,也有60~70分平平淡淡,合作愉快的时刻,还有跌倒谷底,大吵大闹,失望透顶,恨不得掐死对方的时刻。 同理,情绪,是已经达到抑郁的程度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还是一时想不开,求人开解一下;也或者是吃一顿火锅就过去了。 鸡娃,是完全不鸡,还是花月收入的10%去鸡,或是花月收入的20%去鸡? 带孩子长见识,是一年一次,还是一年三四次,年结余都拿出来飞一趟欧洲? 投资,是拿家庭存款的50%放银行,20%炒股票,10%买保险,还是60%买房子,15%去理财,15%投入到新技能学习上? ...... 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可量化的。 希望大家不要动不动就走极端,总是处于选A还是选B这个误区里。 生活玩的不再是考试那一套了,给你四个选项ABCD,总有一个正确的。 就像网上天天有人说,女人做全职妈妈是危险的,要去搞事业。 事情不是这样的,选择男人靠不住,选择职场也靠不住啊。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算账,先去量化它们,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么选的后果也能够负担因此带来的损失。 然后再去购买它们,管理它们,驾驭它们。 4、什么都没有,就更要把控好“时间”。 很多人在后台问我:到底该怎样定义普通人? 因为从评论可以看出,家里几套房子,收入低一点的把自己当普通人;月入十万背着房贷的,也把自己当普通人;做小生意不用打卡上班挤地铁的,还把自己当普通人... 明明我一家人一个月也就3万,还养2个孩子,还要供房子,老人也没有退休金... 是的,这个事情没有标准。 在我的认知里,“躺平”收入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开支或者没有一个持续赚钱的工作、事业,都需要继续拼搏。 只不过,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有人主线是攻新客户获取,有人主线是抱好老板的大腿,有人找到固定盈利的方式,有人主线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而对于,真的什么都没有的我们来说,没有会下蛋的鸡,没有跑通的生意模型,没有好看的履历和在外的名声。 就更要把控好时间。 时间是我们唯一能撬动未来的资产。 切忌不要把时间成本大把地花在懊悔上、刷短视频上、抱怨命运上、闲聊八卦上... 娱乐就是娱乐,浅尝辄止、见好就停方为智者。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把你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 不要躺平,躺平是踩踏事件。 不能躺平,躺平是单身人士的权力。 我们做父母的,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前冲。 就算不能留给他一些old money,一些社会经验,一些热爱生活、自律向上、不屈不挠的精气神也是极好的。 |
|
来自: 新用户4010x7m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