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兰肯斯坦: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景昕的花园 2023-10-10 发布于北京

《弗兰肯斯坦》,又译作《科学怪人》,由玛丽.雪莱创作而成。在1818年初版以后,被不断地改编为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在正式介绍原著之前,先澄清一些我从改编作品中得到的错误的印象。

首先,“弗兰肯斯坦”并非那个被创造者的名字,而是创造者的名字。我甚至不知道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是从何而来的,但以前只要提起弗兰肯斯坦,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张面色铁青、脸上爬着蜈蚣一样的缝合疤、脖子上拧着大螺母的形象。久而久之,这个名字就与这个人物挂上了钩。然而,读完原著我才知道,弗兰肯斯坦是创造了这个“科学怪人”的“科学怪人”;正是他制造了那个人造人。实际上,这个人造人始终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文也只好一直用“人造人”来称呼它。

各种改编作品中出现的“弗兰肯斯坦”的形象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其次,这个“面色铁青、脸上爬着蜈蚣一样的缝合疤、脖子上拧着大螺母”的形象,其实也是二次创作的产物。原著中的直接描写是“他那黄色的皮肤几乎覆盖不住下面的肌肉和血管。他有头飘动的、有光泽的黑发,一口贝壳般的白牙,但这华丽只把他那湿漉漉的眼睛衬托得更加可怕了。那眼睛和那浅褐色的眼眶、收缩的皮肤和直线条的黑嘴唇差不多是同一个颜色”,此外基本上是通过人们对它的恐惧来间接描写他的可怖的面目:“一见到我(人造人)就大声地尖叫,蹿出屋子跑进了旷野”、“我(人造人)的腿刚迈进门,孩子们就尖叫起来,一个妇女吓得晕了过去”,等等。甚至在从水中见到自己的尊容后,连他自己都觉得“满肚子最痛苦的羞愧和绝望”。但是,尽管做了这么多的描写,玛丽可从来没写到他的脖子上拧着个大螺母。这都是后人补充上去的。

第三,原著中从未提到过这个人造人是由闪电激活的。书中关于闪电的描写,只有弗兰肯斯坦大约十五岁时的一段见闻:“我站在门口,突然见到一串烈火从一棵美丽的老橡树里蹿了出来——那树离我们的房屋只有二十码左右。耀眼的光芒刚消失,老橡树就不见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树桩。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去看时,老橡树已被雷打成了怪模样:不是被打成了碎片,而是被撕成了细木条”。弗兰肯斯坦很幸运,见到了一次球形闪电,而且自己毫发无伤。但如果说这段描写暗示了他用闪电来激活人造人,未免有些太牵强了。

最后,大概也是误会最深的一点,即:我本以为这本书是一本恐怖科幻小说,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虽然玛丽的初衷是要写“一个能刺激我们天性里的神秘恐惧,是我们毛骨悚然的故事,一个是读者读得血液凝固、心跳加速、不敢向周围看的故事”,但是很遗憾,这个故事更侧重于描写和探讨人性,而非恐怖或科幻。当然,可能是时代不同、对恐怖的感受也不一样的缘故吧。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吧。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层层嵌套的故事结构。程序员朋友们一定很熟悉或者很痛恨这样的结构。

虽然玛丽在自序中说这个故事以“那是十一月的一个阴森森的夜晚”开头,但这本书却是以一位与主线故事和两位主角毫无关系的、名叫R.华尔顿的探险家的书信开始的。这位探险家用了三封信(也就是三章文字)来向他的姐姐描述自己北极探险事业的想法、准备工作和前期行程。直到第四封信中,才提到他是如何发现和收留弗兰肯斯坦、并开始记录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的。而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嵌在这样的四封书信之后,才正式展开。

在华尔顿记录的故事中,弗兰肯斯坦首先讲述了自己的生平:家庭,童年,以及求学经历。这一段故事看似无关紧要,但它们为后文的情节和情感埋下了伏笔。在漫长的求学经历之后,弗兰肯斯坦终于造出了人造人:“我在十一月的一个阴沉的晚上看到了我那工作的成果”,但又因恐惧而仓皇逃跑,听凭人造人失去音信。从这里开始,故事才开始变得恐怖起来:不知所踪的人造人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并嫁祸给了弗兰肯斯坦的一位童年伙伴贾斯汀;而且他随时可能从阴影中、从背后跳出来,拧断弗兰肯斯坦或者他的任何一位亲友的脖子!

这个人造人几乎就是这样,突然出现在他的悲伤、愤怒而恐惧的造物主面前,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是如何离开出生地,如何遭受歧视、辱骂和责打,如何学习,如何渴望被人们接纳,而又如何走向绝望、憎恨和报复之路,并如何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又嫁祸给他的挚友的。讲完这段故事之后,他要求弗兰肯斯坦为它创造一个女性伴侣,一个“和我一样狰狞的女人……不错,我和她都是妖怪,和全世界都有隔阂。但也正因此,我们会更加相互依靠。……让我看见自己引起了某个活着的人的同情吧!不要拒绝我的请求。”并发誓说,只要弗兰肯斯坦答应他的请求,他就带着他的伴侣逃到人迹罕至的南美洲去,再也不回欧洲。

弗兰肯斯坦几乎同情他、并向他妥协了,甚至开始着手制造第二个人造人。但随着悲伤、愤怒和恐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逐渐消退,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连一个人造人都掌控、对付不了,又该如何面对两个人造人呢?假如他们俩又生下更多的“魔鬼民族”呢?弗兰肯斯坦“想到自己还要再制造一个像他那样的祸害,就愤怒得发了狂”,并把尚未完成的第二个人造人撕成了碎片。显然,这一举动极大地激怒了人造人。他先后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另一位挚友克莱瓦尔并企图嫁祸给他,之后又在新婚之夜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妻子、同时也是他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并因此间接导致了弗兰肯斯坦的父亲在悲痛中死去。这一连串的打击“在我(弗兰肯斯坦)的心头激起了沉痛的悲伤,随即又变成了愤怒和绝望”,因而,弗兰肯斯坦决心“追踪那造成这痛苦的魔鬼”,要“让那受到诅咒的地狱般的魔鬼深知痛苦之酒的滋味,让他感到此刻正折磨着我(弗兰肯斯坦)的痛苦”,“直到他或是我在生死之战中死去”。而那人造人也仍然没有忘记失去伴侣的仇恨。他一路挑衅着弗兰肯斯坦,像放风筝一样牵引着后者一路向北,一直穿过俄罗斯、进入北极圈,并偶遇了华尔顿的船——弗兰肯斯坦的叙述就到此为止了。

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出现在华尔顿写给他姐姐的最后四封信中。由华尔顿的笔下(尤其是最后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知道:弗兰肯斯坦由于长期地承受着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人类的责任所带来的的巨大压力,终于不堪重负、与世长辞了;而人造人,竟也表露出内心的忏悔:“我害死了他,我的罪恶到达了顶峰,我生命里的一系列痛苦也到达了重点。啊,弗兰肯斯坦,慷慨无私的自我奉献者啊!我此刻再求你原谅还有什么用呢?我毁灭了你所爱的一切,也无可挽救的毁灭了你”。虽然这忏悔显得如此不真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一大段的自我表白后,人造人宣布他要“豪迈地爬上火葬柴堆,在折磨我的火舌上以苦为乐。那熊熊的火光将渐渐熄灭,我的尸灰将随风吹进海里。我的精神将宁静地睡去,即使它还在思考,想的也绝不是这些了。再见吧”,“说着他从船舱的窗户跳出,落在紧靠在船边的冰筏上。他立即被海浪带走了,消失在远方的黑暗里”。

如前面所说,这个层层嵌套的故事,实际上想要描写的是人性。

关于人性,我首先想说说人的理性。在这部书中,出现了两位出于种种原因、想要去探寻世界的奥秘的人。一位是华尔顿,另一位则是弗兰肯斯坦。华尔顿为了去北极探险,准备了六年时间:“几次搭乘捕鲸船远航北海,主动经受寒冷、饥饿、焦渴和缺乏睡眠的考验。白天我(华尔顿)常干得比一般水手更起劲,晚上我(华尔顿)还要学习数学和医药理论,研究对航海最实用的物理学的分支。我两次上了去格陵兰的捕鲸船,做了二副,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并在精心准备之后,带着自己的船、船长和水手们,扬帆起航了。而弗兰肯斯坦从小就“因追寻着那一切的根源而得意”,他“能记得的最早的感受就是好奇心,就是对大自然隐藏的秘密的认真探索和研究。在哪些秘密向我展示时,我快乐得几乎心醉神迷”。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弗兰肯斯坦开始研究古老的占星术和炼金术(也许还接触到了炼金术的禁忌——人体炼成,笑)、数学及其相关学科,并在英戈尔斯塔特的大学中学习自然哲学——关于这个名词,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就出自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化学、解剖学。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弗兰肯斯坦决心“要开辟一条新的路,探索未知的力量,把创造的最原始的奥秘向世界展示”。但是,在面对大自然所划下的边界面前,这两个人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弗兰肯斯坦大胆的把“开天辟地以来最具只会的人所研究和追求的东西”攥在了手里,并创造出了那个可怕的人造人。而华尔顿——也许是受弗兰肯斯坦的影响——面对冰山的重重包围,他选择了撤退。

疯狂科学家似乎是科幻界最常见的反派角色。他们知识渊博,渊博到在大自然面前仍然要狂妄自大地越过雷池。结果,非但他们自己要自食其果,还往往要殃及池鱼。最后,另一位敬畏真理的人前来收拾残局——这也许也是这部书作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意义之一:它为后世创造了一个富于生命力和无限扩展性的创作模板。但是这类“疯狂科学家”在现实世界中却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即便是领导曼哈顿计划制造出原子弹的奥本海默,也绝非这种“疯狂科学家”。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在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在学科细化、深化的今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渊博、精深到可以狂妄自大的面对自然、面对真理的程度。其次,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向前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带来两种感受:其一是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其二是对更大未知的好奇和敬畏——“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更多”。这就是人的理性,知道自己知道,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理性。科学家们作为新知识的前沿探索者,同时也是这种人类理性的集大成者。因此,对这种“疯狂科学家”的担心,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

但是,为什么这种“疯狂科学家”系列的科幻作品依然能够大行其道呢?大概是因为……普罗大众并不具备科学家们的理性,所以对这类故事仍然会有代入感……吧!

蜘蛛侠中的“章鱼博士”,就是一位典型的“疯狂科学家”

如果说华尔顿和弗兰肯斯坦代表了理性,那么人造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原始的——或者说玛丽心目中的人类原始的本性。

在人造人的身上,很清晰的表现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特质。经历了诞生之初的一些小小的混乱之后,人造人很自然的被费力克斯一家所吸引,并从他们的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读书、思考道德和情感。这家人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我(人造人),让我(人造人)见识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会了崇尚美德、唾弃人类的邪恶”;《失乐园》、《名人传》、《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书籍拓展了他的思想,在他心里形成了许许多多新形象和新情感:有绝望和忧郁,有热爱美德和痛恨罪恶,也使他在费力克斯一家“幸福快乐时从心里涌起尖锐而痛苦的嫉妒”;还有弗兰肯斯坦留下的实验笔记,这更使得他绝望、痛苦和孤独。最终,人造人形成了这样的思想:“我所需要的不是食物和休息,而是更宝贵的东西:关爱与同情。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资格获得”。可以说,玛丽所理解的人性,就是这种“趋善去恶”。而这种趋善去恶,也正是基于人性本善所得出的推论:人们生来就是善良的,因此会天然的追求美德、远离邪恶。

但关于人性,我与玛丽意见相左:我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或者教育不到位,小孩很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个自我、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在自然世界中,自我、自私、自我是动物生存的必须条件;但是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人是难以立足社会、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当然,一家之言,姑妄言之而已。

顺带一提,身为人造人而追求得到与人一样的思想和情感,这一主题在后世许多人造人题材的科幻故事中都被反复呈现。这同样是本书作为科幻小说鼻祖所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龙珠中的两位人造人

《弗兰肯斯坦》一书有一个副标题:《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因为自己对人类偏爱而盗来天火,因此惹怒了宙斯、使得人类遭受无尽的祸殃。本书中的弗兰肯斯坦,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了人造人,使得亲人们无辜惨死。

但是,普罗米修斯仍然为人类所敬仰、尊重。《弗兰肯斯坦》创造了疯狂科学家、人造人、人性等科幻模式后,作为科幻小说鼻祖,仍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对科学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仍然在驱动着人类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