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墟上的读书声

 zhb学习阅览室 2023-10-10 发布于上海

废墟上的读书声

文/吴茂盛

这是一片废墟:凌乱的残墙破壁,被风雨浸浊得千孔百疮,它那弱不禁风的模样令人心酸。几堵长满了青苔的土墙,摇摇欲坠,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夷为平地的危险。而贪吃的鸡们可不管危险不危险,它们照样互相追逐着、扑腾着翅膀,在泛黄而稀疏的草丛中找寻着虫儿。落在墙头的几只麻雀,一见人来,便叽叽喳喳倏地飞得不见了踪影……

站在这片废墟前,我无语。

我无语,是因为我无法用任何言语来描述我内心的荒凉、落寞与悲伤。

我无语,是因为这片废墟是清代大教育家袁名曜的故居。

袁名曜是谁?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也许不为人所知。然而,袁名曜做过山长的岳麓书院,对我们而言,却名头极大,几乎家喻户晓了。有人会说,这不奇怪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名院之一,就像现在的北大、清华一样牛,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就对了,袁名曜作为岳麓书院的山长,就相当于今天北大、清华的校长,怎么就不知道呢?当然,又有人会说,这也不奇怪呀!名校只有那么几所,而做过名校校长的人多了去了。是的,没错。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是,袁名曜这样的“校长”,就不是一般的“校长”。

如果说岳麓山是长沙的一张名片,那么,书院就是岳麓山门楣上的金字招牌了。而岳麓书院的金字招牌又是什么呢?是一副对联,一副名烁古今的对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说到这副对联,就不得不说起一个故事。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后,山长袁名曜应学生所请题写门联。袁山长提笔一挥,苍劲有力的四个字跃然纸上,这是上联:“惟楚有材”;顿时,台下一片叫好声。而此时,袁山长突然停顿了下来,他想写出最绝妙的下联。正在他冥思苦想之时,一个叫张中阶的贡生竟脱口而出:“于斯为盛”;不言而喻,台下,又是一片叫好声。

此联典出《左传》《论语》,珠联璧合,奇绝无二。

这副门联牛吧,再牛也是出自袁山长和他的弟子之手。

这样的“校长”,是不是非一般的“校长”?

接下来,我们还是说一说袁名曜的故居吧。

袁名曜的故居在哪里?花明楼。

说到花明楼,人们一定会说,这不是一代伟人刘少奇的故里吗?

是的。刘少奇故居坐落 于湖南宁乡花明楼镇的炭子冲村。这座始建于1871年的典型的南方土木结构的普通农家四合院,坐东朝西,共有房屋21间半,前临碧塘,背倚青山,左有参天古树,右为邻居农舍。这座结构自然、古朴洁净的农宅早已修缮一新,保护得完好如初。故居旁,依次修建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文史馆”,故居前的广场上耸立着“刘少奇铜像”……

如今,刘少奇故居已是国家5A级景区了。

友人建宇就是土生土长的花明楼人,他一再邀请我:“来花明楼吧”。我婉拒:“我去过不知多少次了呢。”这是实话,外地的文明诗友来长沙,如果陪他们去韶山的话,就必去花明楼。建宇又说:“来吧,我敢打赌,好多地方你没去过呢!”

于是,在一个秋阳高照的下午,我们来到了花明楼,来到了常山村的毕赐塘,来到了这片废墟前。

花明楼意出南宋诗人陆游名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而得其芳名,是镶嵌在湘中大地的一颗明珠,溢光流彩。这里曾是楚怀王赐与大夫靳尚颐养天年的封地,镇虽小,然人杰地灵:这里走出过明代翰林院士、有“楚陶三绝”美誉的陶汝鼐,走出过太平天国孝天义王朱衣点,走出过名震三湘的近代雕刻家周义;走出过开民国刺绣与国事相结合之先河的湘绣大师杨世焯、杨佩贞,抗日名将齐学启……从这里,尤其走出过一代伟人、革命家刘少奇。

当然,从这里还走出了清代大儒、教育家袁名曜。

袁名曜,有个别号叫岘冈先生,他少年早慧,苦读诗书,清嘉庆六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袁名曜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经常与嘉庆赋诗吟联,名噪朝野。按理说,袁名曜仕途正是风生水起之时,为何突然弃“庙堂之高”而取“江湖之远”?因为他是孝子。袁名曜因母逝回乡,守丧三年。后来,他干脆抛弃俗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长居麓山,拿起教鞭,传道授业。

做了书院“掌门人”的袁名曜,因治学严谨而名满大江南北,于是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名师出高徒,桃李遍天下。比如“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云贵总督罗绕典等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经世致用”的教授,还吸引了远在陕西当布政使的严如煜。作为封疆大吏的严如煜是个大诗人,且满腹学问,一向自视甚高,他把儿子严正基历数千里派其门下可见一斑。严正基临行前,他的父亲严如煜这样叮嘱道:“袁公楚南第一流人物,朝夕亲近,求其经世之学,毋徒以制艺请益……”是啊,难怪清代名臣、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如此评价他:“人气纵横,不可一世”。

袁名曜在传播湖湘文化的同时,也让花明楼这方水土的文化底蕴不断地厚实、深邃。

今天,我站在这片废墟前,默默无语。说实话,我无意把袁名曜与刘少奇相比较。他们都是为人类为历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我们这些后辈是不是应该像敬重刘少奇一样敬重袁名曜呢?

无疑,答案是肯定的。

建宇是出生于花明楼的本土作家,他一直致力于发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他告诉我,袁名曜去世后,先寝卧长沙麓山,后归葬故宅后龙团山,今尚存其墓,两百余年来祭扫者络绎不绝。而袁名曜故居尽管破败不堪,但他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位名儒的故居重新修建,恢复原貌。

夕阳西下,站在这片废墟前,我无语。古树常绿、青山依旧。在我就要转身离去时,似乎听见从废墟上隐约传来一阵又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