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老师的情绪稳定很重要

 我的书海601 2023-10-10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小时候,看电影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像区分了好人与坏人,这部电影就算没有白看。

好在那时电影比较脸谱化,坏人尖嘴猴腮,好人一脸正气,比较好区分。

一直到有一年,我们看电影《一双绣花鞋》。这部电影太坏了,偏偏是那个尖嘴猴腮的人,结果是好人,还升华了。

而那个一脸正气堂堂正正的家伙,反而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最后突然扭曲狰狞,在雷电交加之中,现出凶神恶煞的面目,把我吓坏了。

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有意识拒绝脸谱化的电影。作为孩子,从此我们又陷入到困惑之中,再也无法分清坏人和好人了。

后来看《射雕英雄传》,洪七公和欧阳锋都带着自己的宝贝徒儿,去桃花岛提亲。黄药师让郭靖和欧阳克比武招亲,三局两胜,这可把黄蓉急坏了。她气急败坏地对黄药师说,爹爹,绝对不行啊,欧阳克是一个大坏人。

黄药师怎么说?他只说了一句话,直接把我吓傻了。他说:“在我黄药师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这句话给我的影响极大,从此不敢再以简单的好人与坏人来区分人。人复杂多变,怎么可能如此简单非黑即白呢?

后来又看到一部悬疑电影《消失的子弹》,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导演讲了一个有关正义的故事。主人公郭追嫉恶如仇,最终通过几条人命换取了丁老板和贪污犯局长的死,实现了他所谓的正义。

一般来说,正义的实现,一种是用正道来捍卫,一种是用邪恶来捍卫。如果目标和结果是正确的,但方式是错误的,那么由此得来的正义还是真正的正义吗?披着邪恶面具的正义,还是真正的正义吗?

如何评价郭追,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郭追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他宁愿牺牲自己去救着火工厂的女工,他渴望惩恶扬善,最后心甘情愿死在朋友的枪下,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只是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正义。

但是他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救世主,他无权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换取他所谓的正义。如果丁老板滥杀无辜是罪恶,那么郭追的滥杀无辜算什么呢?结果正义不等于程序正义,结果正义也不等于可以不择手段。

孙悟空绝不能凭借着自己的火眼金睛,认定妖怪,然后用金箍棒打死妖怪,这样的世界绝对是危险的。所以金箍棒之外,必须要有紧箍咒。没有约束的神通广大是极其危险的。

郭追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正如影片最后得出的结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郭追只是一个变坏了的好人。

这个结论震撼人心,所谓的坏人,都是由其行动所确认。没有行动之前,都是好人。所谓的坏人,不过就是变坏了的好人。

哲学中就曾讨论过恶的存在问题。

恶的存在问题。起源于这样两种信念:世界是由一个全知、全善、全能的存在(即上帝),与世界存在很多的恶。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在一个由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所创造的世界里怎么会有恶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问,如果上帝是全知的,那么他就知道有恶存在;如果上帝是全善的,那么他就不想有恶存在;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就有能力阻止恶的存在;那么为何在这样一个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上还有恶呢?恶的存在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那就努力扬善惩恶。

儒家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反复强调仁者爱人。因此对于好人和坏人的讨论也比较多。

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 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在孔子的眼里,目标比结果更重要,你的目标是求仁,你最终也得到仁德。那么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正如你追求做一个好人,你也确实做成了好人,但做好人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必须的。

儒家认为,千万别损人,因为利己不一定要损人,但是损人,必定不利己。只要损人,就与自己的本性和目标背道而驰,渐渐变成了坏人。

梁漱溟先生说得更加经典。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就是:好人更长的时间发出内心的喜悦,好的人更长时间是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

坏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比较好的时候,只不过这种时候比较稀少,大部分时间,他们的生活局限在内心的僵硬、痛苦和仇恨之间的。

懂得这些之后,我们能够摒弃很多的偏见,能够看清很多问题。比如天津肖老师涉嫌歧视学生。她提出一些社会现象,也未必没有一点道理,但这些是世俗认识,不能以此来教育学生。

教育是引导孩子崇真、向善、求美,不能与世俗俯仰,沆瀣一气。鲁迅先生在《呐喊 自序》中说过一句话:“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先生面对大学生尚且非常小心,更何况肖老师是面对初中的孩子,她怎能如此信口开河呢?

授业解惑之处最重要的是传道,她传的是什么道?当然对她的处理有点过,那是另一回事了。

想起前年,一个孩子上学迟到了,被女教师罚站在讲台上。家里人报警,结果女教师被孩子的警察父亲扣押了几小时。

女教师义愤填膺,觉得自己自由被侵犯。对于她和警察来说,她是弱势群体,她显得很无辜。她的愤怒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那个被她惩罚的孩子来说,她又是一个强势者,孩子们变成了弱势群体,孩子的无辜谁能够理解呢?

有些人告诉我,老师有惩罚权。不要说当时我们还没有惩罚权,就算现在赋予惩罚权了,老师罚站的这个惩罚也很难站住脚。

道理很简单。这不是孩子早退,也不是孩子逃学。孩子迟到,不是孩子能够左右的。比如父母早晨弄迟了,路上堵车了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迟到,这些怎么是孩子的过错呢?老师凭什么来惩罚孩子?不仅罚站,还要把孩子赶上讲台去示众。甚至还推搡,手不小心碰到了孩子的脸。面对老师的权力,孩子是不是也太委屈了?但孩子的委屈和谁诉说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前年,某高二的孩子在校会上被德育主任罚站,与这个孩子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范围不一样。结果那个孩子跳楼了,那个德育主任直接被刑拘。

还有暑假某英语老师,认为某女生上课顶嘴,用书打了一下女孩的头,结果女孩的父亲报警,这个老师被拘留5天,后来家长还启动了民事赔偿,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法律绝不因为我们是老师就对我们法外开恩,娘家人下手也特别狠。

在很多这样的事情之后,我反复申明,老师任何时候,千万不能体罚学生,更不能对学生动手,也不要胡乱说话,一切都要规范,记得自己是在教书,不是在拼命,否则就会死得很难看。

那个民警的错误在于他动用了公权力,他最终受到惩罚也不冤枉。但如果他的身份不是警察,仅仅作为一个父亲,他报警了,警察把老师抓了,那么舆论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教师法》明确规定:任何老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如果老师既然能罚站学生,那么警察为何不能罚站老师呢?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互害模式,这个老师虽然倒霉,但或许并不冤屈。

确实有少部分老师,他们眼里学生根本没有什么权利,孩子们又不是大人,要什么权利呢?或者孩子们根本不是人,就是一架学习的机器,和一头牛和一块土豆没有区别,当然无所谓尊严和脸面。

我们不能把一块土豆教育成人,育人的成功之道首先是把人当人。但也有不少老师,胳膊肘往里弯,只要看到有人倒霉了,特别是老师倒霉了,似乎自己受到了伤害,总喜欢一哄而上,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无理也要为老师辩三分。

但这样好吗?我觉得不好,对老师的整体形象有损害。老师是教育人的,更应该讲道理,更要勇于反思,大胆解剖自己,具有担当精神。否则我们会越来越没有话语权,成为大家眼里的乌合之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