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人才,要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人才的内心精神修养。心理健康不仅关乎疾病和治疗,更关乎自我身心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的和谐、自我存在的意义及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流人才首先要内心健康,否则学养深厚,没有良好的内心修养也是徒劳的。 一些人才常肩负重任,却内心压力过大,紧张焦虑,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便是心理出了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 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 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 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 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 能否在社会规范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两个“和谐”,一是自我和谐,二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关键,和谐则是身心健康的基础。这提示我们要注意与自我的关系,与家人、同时、工作、社会环境的关系。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止”就是“君子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在想做什么的同时,也要去思考我们不做什么。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取舍之后,就要集中精力去做我们要做的事。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自己跟自己对话,涤荡焦虑,重塑自我内心的和谐。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我可以理解为人的动物性,要满足食物、水和安全的需要;自我可以理解为人性,是寻求爱、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寻求别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认可;超我可以理解为神性,是高级别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很多人认为,个性要得到充分的释放,必须满足本我的需求。然而,这会造成很多问题,当本我被过度释放,动物性得到过度满足,而忽视超我,则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会受到相应的阻碍。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其实在于人有超我的层面,唯有疏导本我、强化自我、树立超我,我们才能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也是一流人才所应具备的内心修养。 古人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要想成为一流的人才,就要有健康稳定的内心,知止而后定,为事业发展提供持久、连续性的自身保障,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作为! 医学科普为公众, 修为人文做良医。 ![]() 作者 席宏 副主任医师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