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张天科:【一场秋雨一场寒】(散文)

 三秦文学 2023-10-10 发布于山东


本期编辑:南友锋


一场秋雨一场寒

 文/张天科


今年的天气似乎凉的早了些,从九月底到十月阴雨不断,气温断崖式下降,空气中的凉意开始从草尖、从树木、从河川、从连绵不绝的山恋向我们漫延过来,让人顿感阵阵寒意。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
这是因为秋季,冷空气会从西伯利亚南下进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锋”现象。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另外,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
根据专家解释,“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白天,云层遮蔽阳光,并从高空降下“冷雨”,导致降温,这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而在夜间,随着云的散去,降温的过程却还在持续。夜间云层对地面辐射散热的阻挡、逆辐射的作用往往被人们忽略。当相关地域被来自北方的冷气团控制后,夜间的天气转晴,冷平流加上地面无云层覆盖的强烈辐射冷却,恰恰是人们感受近地层空气“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主因。发生在夜间的这一悄无声息的降温过程,往往使气温达到同期极端最低值。
 其实,在我看来,秋季气温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在秋分以后,由赤道继续向南回归线南移。这样一来,太阳向北半球射出的光线也随之倾斜。这不仅会使地面获得的热量越来越少,而且地面自身辐射冷却也跟着加剧,逐步向热量“入不敷出”的状态推进。纬度越高,热量“入不敷出”的状况愈烈。在高纬度地区,冷空气随之开始堆积,堆积得越厚,爆发南下的频次就越加增多,冷气团向南位移便成为必然。
而雨,是冷暖气流交汇的产物,我们知道,秋天是夏到冬的过渡,此时在我国陆地,还是有暖气团的,冷空气压下来,向南挤占暖气团地盘,就形成了秋雨,再加上雨后的秋风,体感温度明显下降,甚至有一雨成冬的感觉,暖气团被打跑了,不甘心啊,过了两天,又向北伸展,此时冷空气已经乏力,开始变性,所以降下来的气温又开始回升,但下一股冷空气又快来了。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纠缠中,下了一场场秋雨,气温平台不断下降,冷空气越来越强,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个时候,再穿单衣已经明显不合适了。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特别是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尤其是9月10月之间,冷空气南下,冷雨淅沥,空气湿度大,气温也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造成一次降温,都会添几分凉意;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
可见秋季是一个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每当进入秋季之后,天气的变化就非常明显。可能我们都能感觉到,在秋天里每下一场雨,而随着一场又场的秋雨降落,我们所感受的气温也越来越低,那么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人们便会迫不得已的就会添加衣物。
当然,提到秋雨,或许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冷,的确也是这样的,正所谓“秋风萧瑟”,秋天下雨的时候是真的很冷。秋季下雨的时候降温很快,所以让我们觉得一场秋雨会带来一次明显的寒冷,并且渐渐地将我们都带入到冬天。
实际上,“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就是一条可贵的“气象谚语”, 大多都是古人多年来观察气候变化的生活经验演化而来的,它作为一条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生活箴言,一定有它的意义所在。也算是古人对我们的提醒与忠告吧!
“一场秋雨一场寒。”也许只是一眨眼功夫,秋天已经渐渐深了,天气凉了,特别是早晚,有了寒意。绵绵秋雨,携带着微微凉意,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到窗前。冷风抬着雨,雨在风中肆掠,冰凉的寒风阵阵袭来。
深秋时节,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开始做好了抵御严寒的准备,万物在秋天的脚步慢慢的开始沉睡,满地的落叶被这风雨慢慢带走。
寒露过后,就是霜降。意味着秋天即将走到尽头,冬天就要来临,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气温也会大幅下降,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在这冷风嗖嗖、秋雨绵绵的日子里,为了个人身体健康,请大家注意天气的变化,随时保暖防冷,加强锻练增营养,凝神聚能保安全。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张天科:笔名,默言、默然、默然处之 。宝鸡市金台区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创作,现为金台作协理事。先后在《今日头条》《北京头条》《水缘文学》《青未了》《当代散文》《齐鲁壹点》《乡村散文》《乡土文学》《乡愁文学社》《立法网》《陕西法制网》《灵壁家园网》《中山日报文棚》《微金台》《宝鸡作家》《西部作家》《宝鸡日报》《宝鸡文学网》《丝路都市文化汇》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共对外发表散文100多篇,并被丝路都市文化汇平台聘为特约作家诗人。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张天科:【西府老街】(散文)

【三秦文学】张天科 :【随优生活一游】(散文)

【三秦文学】斯言:【白起暨战国诸俊经世柱国赖大才——读孙皓晖《大秦帝国》之第三卷《金戈铁马》】

【三秦文学】孙杰 :【祖母珍娃传记系列之五——念了几天私塾】(小说)

【三秦文学】李红亮:【搬迁】(小说)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 谢亚红   处 寒   谭文群

编委:

 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梦而诗

 润    隆   米兰花   刘马陵   水云天

 刘军英   王宝群   张晓强    孙传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徵   蔚 

       张兴军   凤尾竹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三秦文学

欢迎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

点击分享此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