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133)——陕西洋县智果寺与良马寺觉皇殿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10-10 发布于河北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32、133合篇&《陕南纪行》第三篇:国立七中的历史遗迹——陕西洋县智果寺与良马寺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9月23日

在“翻拍”完开明寺塔的老照片后,我即按计划继续西行寻访智果寺与良马寺。理论上说,有洋县12路公交往那边去,可以大幅节约成本,不过一是没站牌,二是上午暗中观察洋县5路,发车班次让我有些“心有余悸”。正好走到路口时碰到一个正在等车的二中学生,一问说是可以在这上车,12路比5路车多,我便决定等等看。

幸运的是过了大约二十分钟,还真是被我等来车了。从开明广场到智果寺理论上是十八站,但由于途中没人上车又无其他乘客(那位学生并未乘坐12路),一路风驰电掣,直接就到了智果村口。司机把我撂下,说是车电量不够要回去充电,掉头又风驰电掣般走了(智果村并非终点站),合着我花两块钱相当于坐了一把“专车”,小县城公交的神操作着实让我忍俊不禁。
 
 图1:智果村口

去年我曾写有一篇《抗战时期的教育之光——陕西洋县国立第七中学老照片考》(故纸漫谈系列No.60,点击可查看),其中叙及该校在洋县十余年的历史。国立七中校本部设在洋县县城的五云宫,后来在智果寺、良马寺设立第一、第二两所分校。1947年国立七中与省立洋中发生大规模斗殴事件,校本部五云宫被烧毁,事后国立七中也无颜再留洋县,随即迁往南郑。不过十几公里外的七中两所分校却似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一直还在智果寺、良马寺,血脉长留于此,直到解放后才改了校名。

这里办学的痕迹至今犹存。村口的路灯柱子上,还挂着一块“智果中学”的牌子,而智果中学的前身,便是国立七中第一分校。其实这块牌也已闲置挺久,难怪锈迹斑驳,该校在2011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并入洋县二中(就是我等公交时碰到那学生的学校),已不复存在了。

从智果村口到智果寺还有里许,一路溜达过去,首先穿过一条地图上都没有的废弃铁路。此时云淡风轻,眼前是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时闻虫鸟之鸣而不噪,我久居城市素难见此,顿感心旷神怡,疲劳尽去。行至智果寺门口,学校的痕迹更为明显,唯寺名与X十年代“严肃活泼”的标语相组合,观感颇为怪异。
 
 图2:智果寺正门

学校迁走之后,智果寺似改为文物部门的办公场所,其与良马寺均非正式景点,网上也查不到太多信息,来之前其实我也未抱有任何可以参观的侥幸心理。果然,这里大门紧闭,并挂着“文保单位暂不开放”的牌子,虽然文保单位与开放并不矛盾,下面也留了联系电话,但我心想既无“正当”理由,在这周末的午休时刻还是甭讨人嫌了。
 
 图3:智果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据清康熙《洋县志》记载,智果寺始建于唐高宗仪凤年间。而现存之大殿,年份或可上溯至元初。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看似平凡的乡野小庙,“祖上”竟也绝顶辉煌过!在元明之际,智果寺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庙宇。明朝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极度崇佛,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万历皇帝屡向天下名山大寺敕赐藏经,智果寺就是在万历十四年(1586)得到皇家敕赐大藏经六百余函(《永乐北藏》万历本及《续入藏经》)的。据学者王雪梅博士考证,作为临济宗法脉的智果寺代表终南山,是首批获得御赐经文的十五大寺之一,事见其所作《因何而赐——陕西洋县智果寺大藏经敕赐探源》一文,兹不赘述。

这无疑是智果寺千余年历史中最荣耀的时刻,如今寺内仍有万历圣谕碑为证。为了妥善保存这些敕赐经文,该寺随即兴建了“高可丈余”的藏经楼,并且利用这一契机大规模扩建庙宇,同时还在周围筑城二里许以“护持经楼”,智果寺因此盛极一时,堪称陕南头等大寺。只可惜随着世事变迁,至少是在清末,这一辉煌即已濒临风流云散,再到近代改作校舍,终于泯然众人。
 
 图4:校舍遗风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珍贵的明版藏经作为镇寺之宝,倒是一直颇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历代寺僧对此功不可没。《永乐北藏》位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据说目前在全球范围也就发现了二十余部尚存,智果寺所藏为其一也。之前每年农历六月六,智果寺都会举办“晒经大会”,为陕南禅林之盛会。而近年随着经文被搬迁到洋县文博馆保存,这最后的盛会大概也已成为历史了。
 
 图5:门缝管窥,略见一斑

在智果寺的西北,原还有自元以来历代高僧舍利塔林一片,在50年代扩建智果中学时已尽毁。如今寺内的元明建筑遗存唯有大殿及藏经楼,扒在门缝往里看了一下,视野难及,某虽早有无法参观的预期,但无法亲眼见证这段传奇历史,多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图6:我所藏民国时期国立七中老照片

一时无话,转头自去良马寺(国立七中第二分校)了。这次陕南行把洋县西部作为重头戏,除因二寺自身的“国保”属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为探寻上面这张老照片(即前文所提到《老照片考》的那张)的具体拍摄地。在智果寺吃到闭门羹,对此倒是影响不大。因为此前我在搜狐号“五色石文斋”一篇关于国立七中的文章中,看到了下面这张远景老照片,已经可以确定我所藏那张老照片,是拍摄于良马寺第二分校这边。
 
 图7:照片引自搜狐号“五色石文斋”

从这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良马寺当年至少照壁和山门尚存,而山门左侧隐见的“**建国”四字,分明就是我所藏老照片右侧照进来的那一块。也就是说,那张山西芮城同学的合影,是摄于良马寺山门之西首。

当年从这个山门走将进去,大概便是觉皇殿了,“觉皇”乃释迦牟尼佛的别称。史载,良马寺又名真性院,建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后由于湑水泛滥和历经兵灾,大部毁废,觉皇殿成为良马寺硕果仅存的元代遗珍。这是真正的元构,其仅凭一殿之力便能跻身国保,牛逼之处不言自明。
 
 图8:硕果仅存的良马寺觉皇殿

在走了一截泥泞的村道之后,我来到觉皇殿前,歇山顶彰显着它当年的高贵,但眼前的荒芜气息不由让我一声叹息,甚至有了些“田野考古”的感觉。几块文保碑(国保碑二、省保碑一、红色地标碑一,我一直没搞明白这边的国保碑为啥都搞俩)被植物杂乱环绕着,这大概是我拍过的最花里胡哨的一块了。在这种失之管理与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殿内自然不能再让人随便出入,殿中那幅元代壁画也便无缘一饱眼福了(我竟难以查到多少图像资料)。
 
 图9:良马寺觉皇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万籁俱寂中,耳边忽然想起的梵音吓了我一跳,循声望去,原来是从旁边一个石香炉里自动播放出来的。这时不知从哪跑出来一条土狗,是想履行它的职责吗?我就在这“狗视眈眈”下绕殿一周,殿后一米即是界桩,保护范围之小,让我又是一番唏嘘。
 
 图10:觉皇殿后,被狗子暗中观察

觉皇殿南边约十米,是洋县湑水初级中学的校园。其实良马寺的“办学历史”要比智果寺悠久,早在1919年便已在此创办了良马寺高小(后改称洋县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校,30年代因“赤化”被迁走),国立七中选在这里设立分校倒也算是“因地制宜”。解放后七中二分校改为良马寺小学,于本世纪初裁撤,现在这所初中的校址,应该就是当年的延续。老照片中的良马寺山门亦早已无存,我想它的位置大概就在这校园围墙的西南角,后来我往外走的时候,拍了一张全景留念。
 
 图11:老照片的拍摄地我觉得大致在水印处

我本次在洋县计划的寻访考察也就至此结束了,想去的地方皆已走到,想翻拍的旧影也都翻拍了,行程既无遗漏之处,便可称之为圆满。即便是有些许的遗憾以及对古迹灭失的感慨,然非己力所能逆转,此情也并非独此一处,心中自是无可挂怀。这会儿终于可以松开绷了许久的神经,独自在觉皇殿门口那也许是古代的石阶上坐了许久,于些许秋凉中惬意地享受着此般宁静。这也是本次陕南行我最感快乐的一段时光。
 
 图12:觉皇殿正面留念

目光透过学校的后院墙,眼前仿佛是那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忽然,一阵火车的轰鸣声打断了我的遐思,侧目一看,原来后面不远就是一条铁路,而且它还“活着”。我终是收摄起心神,告诉自己该继续前行了。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0月1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