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跨越四百年时空的文化交流,拯救一首险些湮没的诗

 笑谈中 2023-10-10 发布于山东

一本特别的书

灵岩寺

在泰山山脉的西北端,有座位列四大古刹之首的灵岩寺。灵岩寺这些年来虽然努力增加商业气息,但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依然还有点佛门净地的感觉。

灵岩寺碑刻极多,但不像其他地方动不动就是康熙、乾隆的御碑。那些御碑虽然在几十年前被砸了,现在好歹也用水泥粘起来加个围栏,甚至盖个碑亭。而灵岩寺则有很多古代平民的刻字,大多数是功德名单,以万历年间的居多。然而在不起眼的碑刻中,我发现了一首文人留下的律诗。这首诗在墙上斑驳了四百多年,第一句就道出了一个孤独旅客的心境。我蹲那儿看了十分钟,腿都蹲麻了也无法辨认全貌,于是拍下了照片,回家后放大细细辨认,终于还原了这首尘封多年的恶诗作,与这位万历年间的旅人展开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石刻原貌

诗如下(我对碑刻的知识储备极少,如有谬误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宿灵岩寺

僧散寺逾静,

幽人惟影双。

竹声请旅況①,

雪色浸竦②窗。

啼啼树中鸟,

荧荧塔上缸③。

夜深月出步,

诗意淡如江。

万历戊午春日④

楚黄⑤李春潮题

注释:

①況,通“况”,意为光顾。

②竦,立式。

③缸,通“釭”,意为油灯。

④万历戊午,既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⑤楚黄,既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

这首诗的前两句把旅行形单影只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来大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感,而考虑到创作地是寺庙,我又想到了苏轼那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种孤独感,跟山上的初春景色又遥相呼应。竹林的风声倒是热情,但是初春光秃秃的竹林也是萧瑟的。窗棂上的积雪还未融化,这对于来自黄州的人来说,寒意自是透骨。诗人听得林中传来几声早春的鸟啼,远望辟支塔上摇曳的火苗,夜深难眠。他走出房间,看见皓月当空,挥毫写下的这首诗也如平淡的江水,这又何尝不是诗人的内心写照?

说完这首诗,我们来看看这位作者楚黄李春潮是谁?他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的痕迹。那这位楚黄人为何出现在山东灵岩寺?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专为找名刹上香,那同为四大古刹之一的湖北玉泉寺离他更近。我个人揣测,他大概是要赴京赶考,去参加万历四十七年的科举考试。然而我查阅了万历四十前的进士名单,并没有李春潮的名字。

如果李春潮真是因为去参加科考而夜宿灵岩寺,那结局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不过在科举的前年历史上,落榜者才是常态,金榜题名者才有几人?如果李春潮未来高中,那这首诗怕是也会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但显然没有,李春潮的名字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怕是几百年未被人提起。他的诗也在灵岩寺中几百年,躲过了数次浩劫。虽然不为人所知,但至少目前还刻在大雄宝殿背面,既没有被岁月风化,也没有被那些人砸了。

四百多年了过去了,我们和古人的联系唯有文字和文化。蒙古人的赫赫武功我们没有看到,皇权帝威也没有传承下来,但文化却几经浩劫尚有传承,虽然传承得不怎么好,但也没有灭绝,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们看世界上,当学苏联西里尔文字长大的蒙古人面对着祖传回鹘蒙古文时一脸茫然,当跻身发达国家的韩国人捧着本国史书《李朝实录》时一字不识,不知他们是否会有遗憾。而丧失家园两千多年的犹太人,依然因为希伯来文化和文字的传承,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是民族的载体,不爱文化也不爱人的家伙,他们自称爱国,你信吗?

拙作

推荐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