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白桦树2008 2023-10-10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国庆假期看了一部纪录片《读书的力量》,分五集,总时常2小时。全片气势恢宏,视听语言引人入胜,情节内容编排精美,素材丰富。最重要的是再一次受到先哲的智慧启迪,收获巨大,五星推荐。

中国历来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古人认为文字能使凡者胜,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文字能够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它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

/

文明根脉

在中国北部的阴山山脉,有许多的岩画,它是北部游牧民族在此生活栖息的证明,在地球上的五大洲等多个角落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古老的视觉表达艺术。

在中国,最古老的记事方法当属绳结和口耳相传。传说仓颉受鸟印的启发创造了文字,《淮南子》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之后有了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事迹以及祭祀相关的活动。与甲骨文同时出现的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称作钟鼎文,由于青铜器是国家的礼器,上面篆刻的是祀典、赐命、诏书、征战、盟约等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有了竹简和木牍,这些是书籍的真正开端。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风行天下。

雕版印刷的出现促进了书籍的繁荣。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未能流传。400年以后,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对西方宗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

精神底色

17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种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而根据科学家对基因的研究发现,种族其实只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生物学概念。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延续至今的呢?

公元前479年,中国的儒家学说代表作《论语》诞生了,它的核心是“仁”。董仲舒将儒家学说进行改良,上升到国家地位。从此,仁、义、礼、智、信成为国民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孟轲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跨越千年时空,成为中国人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思想源头。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还有《福音书》,这些书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组成部分。

巧妙的是,东西方出现的这些伟大先贤都有其弟子或门徒做记录,如果没有他们及时的书写记录,这些伟大的思想和人格就可能是昙花一现,文明的火种就可能再一次熄灭于历史的漫漫长夜中。

片中还提到了一本重要的书籍《道德经》,因为爱因斯坦家的书很少,却摆了一本《道德经》。仅五千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几个重大关系的理论体系,包含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

/

/

历史之轮

杨敬年90岁时,觉得精力还可以,他用十一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或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枚水果。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其中的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了地理大发现的热潮和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而《利玛窦中国札记》使得东西方人类的文明成果得以交融。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康有为对此书大加赞赏,这是推动变革时的扛鼎之作。

这个时期,《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来到了中国,所有的仁人志士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救国存亡。而这些伟大书籍的作用就是在我们陷入黑暗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它带来思想的火把,照亮了前进道路。

/

/

书写人生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选士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书香世家翁同龢家族,叔侄状元,父子帝师。“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屡战屡败,71岁才中岁贡生,他在毕家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为他日后创造文坛神话《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上至宫廷大夫,下至市井妇孺,无人不晓。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物,虽科举失意,但却通过书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等。

《钱氏家训》缔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绵延千年的家族。钱镠是这部家训的缔造者,“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家训的核心。

钱穆、钱伟长、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等都是钱镠后人。

钱氏家族诞生了一个诺奖、两位外交家、三大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位位两院院士,这些数字足够说明其子孙鼎盛。

/

/

全民阅读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阁,其规则森严,外人不得入内。到了近代,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问家有机会进去翻阅。

浙江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馆,首开先河,创立24小时书店。现在,几乎每个县级区域都有了图书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称谓之变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读书的观念之变,那些承载着智慧与力量的书籍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武汉的地铁图书馆颇具特色。除了随时可以在站借书还书,地铁口处还会每天免费发放《武汉晨报》等报纸、周刊,设置了“诗歌墙”等文化角。人们在通勤时间不再只是低头看手机,而是有了其他丰富的选择。“书香地铁”成为“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重要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城市追上湖北的脚步指日可待。

同样是湖北,有一个叫汪新明的退休教师,做了一件极了不起的事情,他在自己小小建了一家乡村图书馆,不仅改变了本村风貌,甚至影响到周边乡镇。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广阔的农村大地哺育着子女们一齐涌入城市,现在,阅读书籍的普通场景终于在农村也得以实现,它在指向未来文明前景的同时,也接通了中国人的千年理想:耕读传家

在中国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文化的跟进是当务之急,而一个社会提升文化实力首先依靠的就是读书的力量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读书,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是惊鸿,相信读书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