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素材

 白桦树2008 2023-10-10 发布于内蒙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3.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4.继承发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5.执中鉴西,贯通中外

偏题立意

1.论述传统文化时只谈及文字、儒家文化。(片面理解材料) 

2.文章中未有倡议、建议、思考等。(不符合作文要求)

3.只列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脱离任务和情境的写作)

范文示例

文明常在  文化常新

各位亲爱的国外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学校——振华中学,振华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学校,一砖一瓦,都可看出传统文化的浸润,其实在中国,这种文化的延续处处可见。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文明常在,文化常新。

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有特殊的生命力,我想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世代延续,长存常新。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希望我接下来的演讲能让各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想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同化力。历史上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取而代之的情况并非没有。随着文明交流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但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会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流传于印度、尼泊尔一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同化,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这种同化力让其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保持文化底色,坚守中国特色,这种坚守的背后就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文化世代延续,不能只靠自身同化的力量,还应以其融合力来彰显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的文明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不允许其他文明融入的文明很难孤岛式生存下来。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一直绽放着不同文明之花。56个民族能够和谐并存、长期发展,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力。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流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这种融合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广博胸怀,在融合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一种自我更新式的扬弃精神,让中国文化长存常新,博大精深。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依然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大家可以发现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海外唱响的《茉莉花》、国外展出的中国国粹……如今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汇聚世界合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文化继续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化自信中透露出中国文化勃勃的生命力。

中国不但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更注重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精彩。

《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新时期,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变,赋予其更深厚的时代内涵,延续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文化常新,文明常在,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在。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写作指导

正文

守护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名言作为引入,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是中华民族必须要牢牢守住的根和魂,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另外,这里提到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其实就是后面的四个对策型分论点的核心所在,大家可以记住这四个词语,作为以后寻找相关对策的一个方向。】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分论点1:保护)与文相会,与史为友。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资产。(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化用古语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唯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保护传统文化要落实为自觉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岁月的陈酿,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本色。而我们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定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分论点2:传承)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抗疫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以疫情为例,疫情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举国上下,命运与共,中华儿女向着同一个目标,顽强斗争,无畏牺牲,携起手来铸就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伟大的抗疫斗争背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是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自信。实际上,从抗疫到防洪,从复工复产到六稳”“六保,在扬鞭奋进的征途中,文化始终催生出克服困难的巨大动能,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分论点3: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各地文化资源的意义)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作用)通过跨要素融合和跨行业融合,推动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文化旅游业要实现融合发展)【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会更加凸显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传统文化拓展了景区的发展空间,赋予了景区更为动人的魅力,从而助力产业的发展。】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分论点4:发展)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实践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是重要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片,学习表达,免得只会干巴巴的说很重要)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的同时,也让其更(语言表达新颖别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兼收并蓄丰富的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老树抽新枝,枝上发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语言表达新颖别致,其实也适用于文化创新)【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文化的张力在于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变化。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藏在深闺,要赋予其时代气息、社会价值。】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结展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绽放新的光芒,必将律动时代脉搏,必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

结构思路

守住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

开头:名人的话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和魂,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析一: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论点+解释+意义+对策)(解释:文化刻录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意义:延续家国血脉,是祖辈的财富,要把文化保护好)(对策: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分析二: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论点+分析+举例+意义)(分析:蕴含着民族与自豪)(举例:疫情期间,凝聚起强大自信心,锻就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意义:体现民族精神伟力,是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自信)

分析三: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论点+意义+重要性+对策)(意义:利用好资源优势,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文化旅游业,拓宽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产生辐射能量)(对策:跨要素和跨行业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

分析四: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发展论点+意义+对策)(意义:实践对于传统文化,是重要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片)(对策: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不能束之高阁,而要赋予时代气息、社会价值、兼收并蓄,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细致)

结尾:展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写作素材

精选标题

《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文化自信似长河、高山、大海》

《腹有文明气自华》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文化传承不能浮于表面》

《文化自信怎自信?》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旧调换新曲,炎黄谱华章》

《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

《文化是我们的地基》

《寻找文化的根》

【开头】

示例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示例二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12月,中央领导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

【结尾】

示例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示例二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名言名句

1.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林清玄

2.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3.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木心

4.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征

6.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张涛甫

7.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柴静

8.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9.我们要有经常讲的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的自信它应该反映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及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理想之中。

——彭凯平

10.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刘怀丕

典型人物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珍贵文物的41.98%。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高考应用:传承  创新  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更接地气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高考应用:传承 创新 坚守 用新方式保护传统文化

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5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高考应用:传承 担当 美育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热点事件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形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AR技术,让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素材解读

王蒙眼中的文化自信

年满83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最近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蒙谈文化自信》出版座谈会上,讲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王蒙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王蒙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所以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当代文化领域,我们努力争取进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濡以沫、融会贯通的美好境界中去。是否,随之而来的是将迎来中国文化中的古典主义的复兴?

深度解读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应当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重拾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好事;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还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死板,不如外国文化先进。

深度解读

随着时间的流淌,一些老规矩被人淡忘,可是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别人的尊重却没有被冲淡,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主张对老规矩一棍子打死,其实是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

背诵语段

1.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正是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才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2.文化自信思想理念的确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影响和投射到精神世界上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丰富。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历史人物文化热、古代地域文化热、古典诗词文化热、汉字文化热、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医药文化热、成语典故文化热、故宫学文化热、对外文化交流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热应运而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