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思明居士 2023-10-11 发布于河北

#古籍里的历史#

北燕在太延二年(436)亡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手,此乃内外机缘相乘,时势使然。从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开始,其统一北方的步伐节节加快。拓跋珪攻灭后燕,继而讨伐高车、争夺河东地区;太武帝拓跋焘继其后,先是对刘宋用兵,攻占青州、兖州、豫州,随后力排众议,西征夏国,北讨柔然,最终剑指北燕。

从延和元年(432)到太延二年(436),太武帝连续五次派兵讨伐北燕。其时,立国20多年的北燕朝廷事实上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死局之中。劲敌北魏势力独大,已经无人可敌;盟友柔然日渐衰微,只求收缩自保;近邻高句丽眺望观火,图谋渔人得利;北燕内部宫廷纷乱,冯跋诸子被诛杀殆尽,冯弘诸子纷纷投奔北魏;北燕臣下多为冯跋旧臣,亦对冯弘之政睥睨于侧,走奔者众,可谓众叛亲离。狭小的疆域内,脆弱的农业生产积累,如何挡得住此等内外交困之局。况且,冯弘之内政外交,已经毫无章法可言,步步错乱,冯氏大燕国溃如山崩。

一 柔然的衰微打破了脆弱的政治平衡格局

太平二十二年(430),北燕大王冯跋去世,在乱局中求得20多年平安生活的北燕王朝自此转折走上衰败之路。

这个大局势的铸成,不仅仅是北燕内部王权交替的混乱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430年正好是北魏与柔然势力对比大翻转的年头,在此之前,蒙古高原和北魏的北部边疆是柔然人纵马驰骋的战场,北魏步步防守;430年之后,北魏开始主动进攻柔然。

柔然在大檀做可汗的时段(414—429)最为强盛,与北燕结为婚姻之国,共同对抗北魏。此时,北魏的西边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南边是东晋,北边是柔然,东北面是北燕,是一个四困之局,向任何一面用兵,背部和侧翼都极易受到攻击,非常不安全。尤其是,柔然有纵深广阔的漠南漠北草原,游骑机动灵活,一般的攻城略地战斗并不能解决其威胁的问题。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由此,防御坚守,是北魏在北部边疆采取的最基本策略,非常被动,柔然经常南下掠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刚刚继位,大檀率6万骑兵,直入云中郡,斩北魏边将。拓跋焘率军迎战,被柔然骑兵包围在云中战场50余日,后来因为射杀了柔然步帅,大檀才撤军解围。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此次被围困,对太武帝拓跋焘的刺激自然相当激烈,因而,始光二年(425),他准备大举进攻柔然,分五路军马,轻骑突进,深入漠北追击大檀。大檀见魏军势众气盛,率部北遁,避开锋芒。此次出兵,虽然没有大规模斩杀柔然,但是也确实打击了柔然的嚣张气焰。

始光三年(426),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应该先进攻柔然,还是先攻夏或北燕,有激烈争论,拓跋焘本人也举棋不定。正在这时,传来了赫连勃勃去世、关中地区大乱的消息。于是,拓跋焘决定先攻灭夏政权。始光四年(427)五月,魏军迅速渡过黄河,攻击大夏,破其都城统万城,一举败敌,俘获赫连勃勃之子赫连昌。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赫连昌

神䴥元年(428),柔然大檀遣其子率万余骑侵入北魏边境,掳掠烧杀而退。在西部边境大夏已平的背景下,要想出兵南朝政权、统一天下,就必须消灭来自柔然的威胁。

神䴥二年(429),拓跋焘决定大举进攻柔然。这一决定最初遭到北魏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的反对,只有崔浩力排众议,主张进攻柔然。他在拓跋焘主持召开的朝堂辩论中分析北魏与柔然各自的地理、军事之长短,提出“不破灭其国,不得安卧”的振聋发聩之说:

夫蠕蠕者,旧是国家北边叛隶,今诛其元恶,收其善民,令复旧役,非无用也。漠北高凉,不生蚊蚋,水草美善,夏则北迁。田牧其地,非不可耕而食也。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又高车号为名骑,非不可臣而畜也。夫以南人追之,则患其轻疾,于国兵则不然。何者?彼能远逐,与之进退,非难制也,且蠕蠕往数入国,民吏震惊。今夏不乘虚掩进,破灭其国,至秋复来,不得安卧。自太宗之世,迄于今日,无岁不惊,岂不汲汲乎哉!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崔浩此论,使得太武帝拓跋焘顿时思路清晰、决心坚定,当时就表态:“吾意决矣。亡国之师,不可与谋,信矣哉。”朝堂辩论之后,崔浩又进一步表达了他一举而灭柔然,以图北魏长久之利的想法:

浩曰:“今年不摧蠕蠕,则无以御南贼。自国家并西国以来,南人恐惧,扬声动众以卫淮北。彼北我南,彼劳我息,其势然矣。比破蠕蠕,往还之间,故不见其至也。何以言之?刘裕得关中,留其爱子,精兵数万,良将劲卒,犹不能固守,举军尽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如何正当国家休明之世,士马强盛之时,而欲以驹犊齿虎口也?设令国家与之河南,彼必不能守之。自量不能守,是以必不来。若或有众,备边之军耳。夫见瓶水之冻,知天下之寒;尝肉一脔,识镬中之味。物有其类,可推而得也。且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至,自宽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今出其虑表,攻其不备。大军卒至,必惊骇星分,望尘奔走。牡马护群,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末过数日则聚而困敝,可一举而灭。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也。唯患上无此意,今圣虑已决,发旷世之谋,如何止之?陋矣哉,公卿也!”诸军遂行。

崔浩认为,如果魏军不彻底击溃柔然,柔然将经常侵扰北边,令人不得安卧,更无以抽身对付南边的刘宋。柔然自恃其远在漠北,魏军不易袭击,防御松弛,夏季散众放牧,到秋肥乃聚,南来侵扰。因此,如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军猝至,其众必惊惶星散,奔走逃命。而其牲畜又驱驰难制,“不得水草,未过数日则聚而困敝,可一举而灭。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也”。崔浩这番洞悉柔然、北魏双方情况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拓跋焘大举进攻柔然的决心。

神䴥二年(429)四月,拓跋焘亲率大军出东道直插黑山,长孙翰率军从西道直赴向大娥山,计划同会柔然王庭。五月,魏军在漠南放弃辎重,轻骑至栗水(今内蒙古南翁金河),对北魏军队如此直入漠北深处,柔然毫无防备,一击即溃,大檀仓皇率部西奔。大檀弟匹黎率东部柔然军队来与大檀会合,途中被长孙翰军所击溃。

大檀听到此消息非常震惊,急忙率领族众,焚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至。于是柔然草原王国之诸部落顿时四散而逃,窜伏于各条山谷之间,留下漫山遍野的牛羊畜产,无人看管。拓跋焘率军沿栗水一路向西追击西行,远去平城3700里之地。分军搜索追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在东西5000余里、南北3000里之地追击斩杀。在大军声势之下,柔然前后归降北魏30余万,北魏俘获柔然首虏及骏马百余万匹,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此役,柔然遭到毁灭性的重创,大檀因此发疾而死,其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不敢再犯魏边。

神䴥四年(431),吴提与北魏通好。北魏企图获得安宁,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刘宋并统一北方,也愿意与柔然讲和。延和三年(434)二月,北魏嫁西海公主给吴提,拓跋焘也纳吴提妹为左昭仪。吴提遣其兄秃鹿傀等数百人送妹至北魏,并献马2000匹,受到拓跋焘的优待。至太延二年(436),柔然完全偃旗息鼓,不犯北魏。

北魏在北部草原由防御转为进攻,聚重兵沉痛打击骚扰北部边疆多年的柔然势力,斩去北燕的倚仗臂膀。423年之前,蒙古高原和北魏的北部边疆是柔然人纵马驰骋的战场,北魏步步防守;428年之后,柔然的噩梦开始了,太武帝展开了对北部草原地带的清扫战略。柔然在北部草原地区的强势存在,是北魏、柔然、北燕维持相对的地区制衡局面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柔然、北燕的联盟,北魏难以在以白狼、龙城、柳城做战略性深入,当年曹操统一北方,就是深入此一线,平定乌桓之后,才扫清了北方背部之祸患,放手南下西向。北魏亦面临此等局势。

柔然势力的衰弱,使得在整个蒙古高原和华北、东北区域的暂时性政治军事平衡被打破,北魏的打击重点转向其王国北部的北燕,这是20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背芒之患。本来在北魏上层,早就存在先打柔然还是先灭北燕的争端,国策既定,北燕与柔然之灭亡,不过是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已。一当柔然势力衰弱,北魏就剑指北燕,因而,北燕之亡,乃时势之必然。

二 北燕内部的叛乱和政治斗

冯跋即位后,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同时吸取后燕败亡教训,“历意农桑,勤于政事”,多次下书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发展农业生产;他“省徭薄赋”,明言对“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赏”,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为了节省财力物力,他还积极改革殡葬习俗,提倡丧事从俭。冯跋在位22年,为使处于乱世之中的北燕保持稳定与发展可谓历尽艰辛。

然而,以冯氏家族集团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北燕小王朝,在20多年的岁月中,屡屡被军事将领和开国功臣之背叛所困扰,至少有以下一些内部叛乱或对股肱之臣的杀戮,这显然在不断地削弱北燕的军事力量和政权向心力。

北燕建国初期,有骠骑大将军冯万泥、征西大将军冯乳陈叔侄的“白狼之叛”。义熙六年(410),冯万泥跟随冯乳陈率兵占据军事要地白狼城,拉起了反叛冯跋的旗帜。冯跋派遣冯弘与将军张兴率步骑2万前往平叛,以冯万泥、冯乳陈等惧而出降被斩收场。“白狼之叛”是冯跋的北燕政权建国初年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内部危机,但是对刚刚立国的北燕王朝还不能形成致命的打击。

然而,随着冯跋的去世,北燕上层统治中隐含的危机与矛盾就爆发了出来。众所周知,乱世不容弱主,而北燕恰好就是后继者的治乱能力出了问题。北魏君主曾对此一问题有过精彩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北燕君主势力衰微的一个支点。

4—5世纪的北魏诸君主如拓跋珪、拓跋焘,对于建国立业、开疆拓土的内外环境等问题,思路非常清楚,能在十六国并立的局面里将这些政权逐次各个击破,其在战略上的布局是可圈可点的。他们对于北部边疆诸小国主政者的治国能力都有着很精当的分析,道武帝拓跋珪曾与其臣下拓跋翰论及后燕之慕容垂及其子慕容宝时,拓跋翰云:“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慕容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这种对后燕政权“王老子弱”情状的认识,真是一针见血。其实,北燕冯跋之后,冯跋与其子冯翼、弟弟冯弘的关系也正是如此,冯跋是个可以压制功臣猛将、掌握外交平衡的强主,而太子冯翼则正是类似慕容垂的“弱而无威,谋不能决”的性格懦弱之人,冯跋的弟弟冯弘则是像慕容德一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的角色。此等形势下,“衅将内起”则不可避免。

冯跋时期太子的选立出现问题,后立的太子冯翼性格懦弱,在一个虎狼横行的乱世,这是领导者最大的缺陷,可惜,冯跋虽然寄厚望于冯翼,但性格软弱的太子没有果断毅力于乱世中强力施政:

跋寝疾,召中书监申秀、侍中杨哲于内寝,谓之曰:“吾患当不济,卿等善相吾子,参决万机。”九月,疾甚,辇而临轩命太子翼摄国事,勒兵听政,以备非常。跋妾宋夫人规立其子受居,恶翼听政,谓之曰:“主上疾将瘳,奈何,便欲代父临天下乎?”翼性仁弱,遂还东宫,一日三往省疾。宋夫人矫诏遏绝内外,遣阍寺传问而已。翼及诸子大臣皆不得见,惟中给事胡福独得出入,专掌禁卫。

太平二十二年(430),冯跋病,宋夫人欲立其子受居,勾结宦官矫诏绝内外。宋夫人简单的一句“便欲代父临天下乎”的质问言辞,便将太子冯翼赶出了皇宫,让他乖乖地待在太子东宫。这时的冯翼并非无权无势,可是有“摄国事,勒兵听政”之特权,居然如此老实听话、无所作为,可见其是何等懦弱无能!在此情势下,冯跋弟中山公冯弘率兵入宫,冯跋惊吓而死。冯弘逼死太子冯翼,杀冯跋子百余人。冯弘的此次屠杀,对冯跋家族是毁灭性的打击。

冯家族的内乱,彻底打乱了宫廷上层政治秩序,使其失去了强力的家族力量。最为关键的是,冯弘在太子的兴立问题上也立而后废,自断臂膀。太兴二年(432)冬十一月,冯弘废黜其王后原配妻子王氏与太子冯崇,立后妻慕容氏子王仁为太子。十二月,冯崇与其弟乐陵公冯邈举郡投降北魏,拓跋焘拜其为幽、平二州牧,封辽西王。

冯弘命别将封羽率大军将冯崇包围于辽西,太兴三年(433)春正月,拓跋焘遣抚军大将军拓跋健督诸军救辽西,北燕将军封羽不敌而退据凡城。是年六月,拓跋焘遣抚军大将军拓跋健、左仆射安原督诸军出兵龙城。征南将军楼勃别将5000骑兵,包围封羽所在的凡城,封羽以城迎降,北魏迁徙凡城民3000余户于阴密。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冯弘

冯跋时期的“白狼之叛”只是北燕的内部矛盾,以中央政权的完胜收场,只能是有利于王朝集权;而“冯崇、冯邈之叛”则是北燕王族势力叛入北魏,以北燕王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为结局收场,是对冯弘政权的一次沉重打击。此后,北魏对北燕的几次出兵征讨,都以要新立太子冯王仁到北燕平城做质子为借口。

三 北魏的军事打击与北燕的最终灭亡

从北魏延和元年(432)开始,拓跋焘开始了对北燕的数次密集讨伐,最主要的有5次军事行动,次次都是攻城略地、迁走北燕民户、收割庄稼,步步紧逼,使得北燕国空民穷,举步维艰。

大兴二年(北魏延和元年,432)北魏拓跋焘兵分两路讨伐北燕,冯弘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献牛酒,犒劳魏军求和不果。北燕十余郡投降。冯弘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惨败,羌胡固、猴固、建德、冀阳先后失守。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30000家被拓跋焘迁往幽州。

太兴二年(432)冬十一月,冯弘贬黜长乐公冯崇,使之镇守肥如;十二月,冯崇与其弟乐陵公冯邈举郡投降北魏,冯弘命别将封羽率大军将冯崇包围于辽西。太兴三年(433)六月,北魏大军包围封羽所在的凡城,封羽以城迎降,北魏迁徙凡城民3000余户于阴密。

太兴四年(434)三月,拓跋焘征冯弘太子王仁入北魏做质子,不果。遂兴兵讨伐。冯弘固守龙城,北魏军队攻而不克。拓跋健等把龙城外已经成熟的谷物庄稼收割殆尽,并迁徙周边民户数千户于云中而去。

太兴五年(435)六月,拓跋焘遣骁骑大将军拓跋丕、镇东大将军徒河屈垣等率骑40000再伐北燕,掳掠男女6000余口而返。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拓跋焘

太兴六年(436)春,冯弘遣使入贡于北魏,请求送其子为质子,以此换得北魏撤兵。此时的拓跋焘世祖哪里肯允诺,将举兵讨之,并派遣使者十余人,到东方高丽等诸国告谕这件事情,当然意在告诫他们与北燕断绝关系,少生是非。

是年三月,北魏两路大军开始征讨北燕之役,侍中、安西将军、建兴公古弼与征南将军、东平公娥清率精骑10000直攻北燕军事重镇白狼城;平州刺史元婴率辽西与之会合。夏四月,古弼大军攻克白狼城。

白狼失守,龙城失去侧翼要地,成无援孤城一座。冯弘情急之下,再次派出使者向高句丽求救,期望逃离龙城,庇护于高句丽之地。高句丽王高琏派遣其大将葛居卢、孟光等率高句丽军数万,随北燕使者阳伊来到龙城,屯兵于城外临川,准备武装护送冯弘离开,东奔高句丽之地。但是此时的龙城官民已知北燕小王朝大势已去,当然不愿意再随冯弘流离高句丽。

北燕大臣单于右辅古泥和尚书令郭生因民心之惮迁,于是开城门迎接北魏大军。但是其时的北魏军队没想到龙城内有此变故,怀疑是古泥等人使诈,不敢入城。郭生遂调转马头,进攻冯弘。冯弘当时打开龙城东门,正带高句丽军队进入城中,两军相接,混战于宫城阙下。郭生被流箭射中而亡。

葛居卢、孟光所率领的高句丽军装备极差,粗衣褴褛。既入龙城,于是“军士脱其弊褐,取燕武库精仗以给之”,高句丽军队开始在全城大肆掳掠。

太兴六年(436)五月,冯弘率龙城所剩不多的军队民户,随高句丽军东徙而去。临走前,一把火焚烧宫殿,大火整整烧了半个月才灭。

冯弘奔逃高句丽的队伍也令人咋舌,他令妇人穿铁甲随其居中,大臣阳伊等勒精兵居外护卫,高句丽将军葛居卢、孟光率骑兵殿后,列成方阵向东而去,队伍前后绵延80余里。

冯弘已成丧家之犬,还能如此声势浩大地列阵逃跑,跟北魏军队统帅古弼玩忽职守有关。当时,古弼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古弼部将高苟子率骑欲追击冯弘,古弼拔刃止之,眼看着冯弘从容率队而去。事后,魏军将士皆抱怨古弼不追击之过失,拓跋焘也为此大怒,把古弼、娥清二将军打入囚车押至平城,皆黜为门卒作为惩罚。

太兴六年(436)秋九月,拓跋焘敕令高句丽交出冯弘不果,高句丽王遣使奉表称藩。到达辽东高句丽后,北燕天王冯弘并没有得到礼遇,高句丽王派出迎接的使者传话说:“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

这是一种调侃的口吻,冯弘羞惭愤怒,勉强应答。高句丽把冯弘安置在平郭,不久又让他迁往北丰。冯弘当政期间,一向轻侮高句丽,曾经完全把高句丽当作他的地方守牧一样,随意赏赐处罚。如今寄人篱下,熏天权势已复不再,高句丽王下令赶走冯弘的侍从,并且把北燕太子冯王仁扣为人质。不久,高句丽就在北丰把冯弘杀死,同时被杀的冯弘子孙有十多人,北燕灭亡。自冯跋太平元年称天王建立北燕,至冯弘国灭被杀,凡28年。

对于北燕王朝之存续,《晋书》编撰者的史臣评语是:“速祸致寇,良谓在兹。犹能抚育黎萌,保守疆宇,发号施令,二十余年,岂天意乎,非人事也!”这同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所谓天意,实乃北燕当时所处的时势使然,蕞尔小国,苟存于柔然、北魏对峙之际。

两晋十六国北燕史(三):北燕政权的灭亡

北燕能存活这么久就是因为柔然之前强大,北魏忙着和柔然干架没时间理北燕。北燕存在关键在于柔然厉不厉害。柔然被北魏干趴了,北魏灭北燕就没人可以干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