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

 小夏ho78b993zg 2023-10-1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北齐书》(两册   五月三日到十五日)


      《北齐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无志。在流传过程中,《北齐书》散失非常严重,北宋时即只有一卷本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三十三卷都是后人根据李延寿《北史》和高峻《小史》等书陆续订补而成的。《北史》的北齐史部分本来就多采自《北齐书》,后人据以补《北齐书》,虽已非原文,但也可恢复一些《北齐书》的本来面目。
图片
     《北齐书》散佚非常严重,六成篇幅都是后人主要依靠《北史》集成,《北史》本就简约,因此现在的《北齐书》肯定不是原先风貌,不过二书成书于同时代基本内容差别不大。《北齐书》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作者李百药父亲李德林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后来入隋朝奉诏继续撰《齐史》全书未成而卒。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这些史书经李百药别择去取,充实了《北齐书》的内容。
图片
   《北齐书》《周书》篇幅都不大,因此读起来很快,而《隋书》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对南北朝总结性的十志,研究志本来就麻烦,何况《隋书》志占了一半篇幅更重要地是对南北朝起总结作用,尤其重要。

从北齐重要人物斛律光司马子如李元忠陈元康等人列传的相互比较看得出来《北齐书》原有列传和《北史》相比较《北史》轶事颇多文笔更加生动形象,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相关史料轶事取材于《北史》最多,《北齐书》现存原有列传和《北史》相关列传很多内容都有互补价值相互参看颇有收获.司马光《资治通鉴》高乾高昂兄弟史事也基本采用《北史》列传,比起《北齐书》《北史》文笔更好叙事更为生动形象
《北史》斛律光传远比《北齐书》传记要更详尽生动史论也颇有见地,司马光《资治通鉴》斛律光史事取材于《北史》,司马子如传也是一样《北史》和《北齐书》内容可以相互参补,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子如史事以《北史》为主,司马子如之子司马消难则历经北齐入陈最后归于隋,时代跨度颇大《北齐书》束于时代寥寥数语而《北史》则纵跨数朝叙述起来更见出入自如,司马膺之列传《北齐书》颇为简略疏阔而《北史》则写来极为生动传神

    《北史》崔昂传比《北齐书》列传内容更为翔实。高德政传叙述高洋取代北魏而创立北齐的禅让过程颇为细致。《北齐书》信都芳列传删减《北史》列传而成,不少有价值的内容删去很可惜,《北齐书》和士开传也是删减《北史》列传而成叙事不够详尽生动,其他传记也有此弊。《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列传颜之推附载其长篇自传体《观我生赋》叙其一生乱世之中流离身世“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于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北齐亡国入周)而三为亡国之人。”凄苦悲怆感时伤命,读来令人恻然叹息。

    《北齐书》卷二十四杜弼传有关佛老异同以及般若中观之论颇有价值,与邢邵有关生死轮回神灭与否的争论更多的是范缜神灭论的发挥。邢邵之论很有点道家自然主义的倾向而杜弼则坚持佛教学说。比较《北齐书》和《北史》杜弼传,无疑《北齐书》内容更为详尽《北史》只是删简《北齐书》相关内容。《北史》高励传北齐亡国后入周隋以后事迹明显比《北齐书》传记要更详尽.《北齐书》邢邵传也都是缩编删减《北史》列传而成。

   《 北齐书》魏收列传散佚系后人依据《北史》魏收传补入,不过《北史》传末李延寿对魏收相当中肯的评论却未收入“。。。勒成魏籍,追从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深致远。但意存实录,好抵阴私,到于亲故之家,一无所说,不平之议,见于斯矣。”李延寿对魏收《魏书》不无非议但是对魏收的评论还是颇为客观理性。读《魏书》觉得古人秽史之论也确实过于激烈,周一良1934年21岁时所作《魏收之史学》从多方面替魏收辩诬,虽有矫枉过正虚誉之嫌,但是基本论据扎实秽史之论确实不公,《魏书》问世后争议不断主要还是因为《魏书》成书过近不少列传涉及当朝公卿,因此朝野喧然魏收自己就奉命改过两次,我想认真读过《魏书》的人对于秽史之论都会不以为然。吕思勉在其《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史学一节就李延寿此论分析魏收著史是“伉直私曲,兼而有之”倒是公允之论。清《四库提要》所论也颇为公允“。。。盖(魏)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於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北齐书》魏收传因袭《北史》列传而成,李延寿《北史》对魏收颇有非议之词,尤其是《魏书》成书后的争议和之后的两次修改这些有关《魏书》问世后争议《北史》魏收列传中都有记载,不过李延寿在《北史》魏收传末论赞对魏收优缺点的评论还是客观理性比较公允。列传附录魏收暮年所作《枕中书》倒是劝诫子弟谦退为人淡泊处世,恭谨和畅勤修德业倒不似其恃才傲物偏激个性,从魏收列传观其在北齐仕宦也只是以文名世为官谨慎可以说无所作为保身禄位而已,北齐短祚君主高洋高湛都是狂悖昏乱肆行暴政之人,像魏收那样保身避祸无所作为也是可以理解。


    陆法和可谓南北朝时期一大怪杰,不知家世来路以头陀苦行僧出身而能立功名于侯景之乱,乱世之时却能建功立业行事怪异却位高权重,最终在丧乱之世却安然以盛名高位而终。《北齐书》陆法和传散佚取《北史》传记补成,李延寿《南史》《北史》都好言阴阳灾异鬼神怪异之事,以此入史荒诞不经,《北史》叙陆法和生平事迹犹如葛洪《神仙传》一般的神奇诡异匪夷所思,但是其人却又确实存在平生大略有史可据,倒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叙述陆法和时削去《北史》诡异之说去其神怪之事,比较《北史》和《资治通鉴》相关史事司马光取材于《北史》最多,但是去其浮诞荒谬之事,取其朴实合乎常理之史,司马光著史精审细致罕取怪诞之语,条理清晰叙事精当不愧良史之才

    《北齐书》从五月三日到十五日读完,五月三日到七日结合《北齐书》帝王本纪读《资治通鉴》北齐编年史事,从六镇之乱高欢崛起到577年仅仅立国28年的北齐被北周所灭为止,也不过半个世纪出头。八日到十五日读完两册《北齐书》,相对于文词骈俪优雅的《南齐书》,《北齐书》不事雕琢辞采行文质朴平拙而且采用不少平白口语。《北齐书》一大遗憾就是一半以上篇幅都散佚要靠《北史》等来补齐。
图片 

  《周书》(三册   五月十六日到二十五日)
     《周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事。其次,是关于后梁史事的表述。《周书·萧詧传》及其众多的人物附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应当注意的是,后梁不像陈朝那样可以上承于梁,而且它又是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不把它的历史写入《梁书》而载入《周书》,这种在体例上的特殊安排,反映了《周书》作者的匠心。
     《周书》资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虬所写(可能周代史官曾经续写)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为了修史而徵集的家状之类。牛史是本书的盖本。刘知几曾经说过,周书只凭牛史,“重加润色”,“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可见周书根据的资料是很贫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资料范围内,考核修订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周书》在史料上的价值,如关于经济史方面的有征庸代役的开端的记载;关于军事史方面的有府兵制度的产生的记载;关于民族史方面的有突厥、稽胡的首次记载;《周书》只有纪和传,没有志,一些有关土地、赋役以及所谓礼、乐、刑、政等制度的资料,写入五代史志,和隋书合编。但从散见于纪传的零星记载中,也保存了一些诸如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征庸役的开端,府兵制度的产生等,对于后来隋唐两代有影响的社会关系、政治、军事制度的片断的资料。
     宇文泰高欢都是出身寒微崛起于乱世二人才智可谓一时龙虎棋逢对手伯仲之间,才具比起当时南方出身贵族的梁武帝萧衍明显要高出一筹,高欢颇有识人之才驭下有术雍容大度识量宽广机变横出颇似曹操,而宇文泰则是少年老成沉毅果决用苏绰革新政制颇多创新励精图治三代国势渐强,府兵之法更是一直沿用到唐玄宗时期才撤销(而随之而来的安史之乱就和这种外强中干的兵制变革有关),北周实力因此后来居上灭北齐而后继承北周基业沿用其制度的隋更是顺势扫除苟延残喘的南陈完成一统,无论是隋代还是唐代其基业根本都是源自宇文泰苏绰的改革核心,也就是陈寅恪提出的宇文泰杂糅胡汉所形成的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府兵制,成为结束三百年混乱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根本.高欢宇文泰开始的东西对峙四十年,高欢灭尔朱荣先声夺人把握实权当时实力无疑强于仓促而起的宇文泰,但是高氏父子按部就班无所进取对政制军制各方面的改革整顿明显不如宇文泰,表面实力虽强但是高氏父子只是以权谋御世与励精图治革新不已从根本上振兴国势的宇文泰相比差距明显,何况高欢子孙荒怠淫纵政治腐败一代不如一代不像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都是勤勉求治国势由弱渐强,而北齐高洋早期前五年还不错后来就明显昏聩狂悖国政渐衰,后继者除了高演那两年外都是酒色之徒,小人得志肆意妄行国政大败,有一个名将斛律光还被诬陷而死,而宇文氏从宇文泰开始一直励精图治始终自强不息,得蜀定荆襄稳定西域和北方突厥,后方稳固疆域不断扩大实力趋强,到了继任者雄才大略更为勤勉不断进取的周武帝宇文邕,灭内政腐败的北齐已是摧枯拉朽之势,只可惜周武帝灭北齐一统北方一年之后就以36岁盛年而亡,否则取孱弱的南陈一统中国势如破竹而已,而继承周武帝基业的儿子却行为放荡刚即位就诛杀周武帝股肱之臣却又两年后二十二岁早亡,使其岳父杨坚把持朝政迅速篡位完成一统中国结束三百年南北分裂大业。周武帝功业历程很像五代时期的周世宗,而杨坚谋国篡位则很像王莽只不过更加迅速甚至令人吃惊不像王莽那样根基深厚虚伪矫饰老成谋国

      隋文帝杨坚篡位之快也是罕见,周武帝时地位一般,即使武帝死后其子宣帝即位,身为帝后之父权势也一般,倒是周武帝那个行事乖张放荡的儿子周宣帝刚即位不到一个月即杀戮功臣,平齐大功的齐王宇文宪还有周武帝非常倚仗的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王轨等重臣,客观上为其死后他的岳父杨坚把持朝政扫清不少障碍,当周宣帝死后杨坚受诏辅佐幼帝激起尉迟迥等人反叛,而不过两个多月旋即被当时北周名将韦孝宽扑灭,韦孝宽不参与叛乱估计也是七十二岁高龄如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分析年老无所奢望,而且平尉迟迥叛乱后一个月韦孝宽就病故,当时北周政权也就完全被迅速崛起的杨坚所把持,隋朝取代北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国势不衰


     北周宇文泰隋杨坚唐李渊这三朝一脉相承同出一系,杨坚之父杨忠李渊祖父李虎都是和宇文泰一起创业的干将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集团成员,也就是陈寅恪所提出的从西魏历北周隋直到唐代的统治核心关陇集团主干,而且宇文泰杨坚李渊祖籍都是北魏武川镇。历史上像这样的区域性统治集团不少,刘邦集团核心成员像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都是其同乡丰沛一带人,而中兴汉室的汉光武帝刘秀则以其著名的同乡南阳集团为统治核心。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以其皖北濠州一带同乡为起家资本统治核心,像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汤和邓愈都是其皖北同乡。近代蒋介石靠江浙一派黄埔嫡系把持政权,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家相距很近很多红军高级将领也都集中于这一带,湖南近代人材从湘军起开始繁盛,湖湘文化十九世纪以来人材鼎盛其源头应该追溯到晚清经世致用学派湖南人陶澍贺长龄兄弟魏源等人,湘军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可以说直接继承了以湖南人为核心讲究现实实用主义的晚清经世致用学派衣钵并发扬光大,整个十九世纪湖南人材最盛

     《周书》卷二十三和《北史》卷六十三苏绰传以其《六条诏书》和《大诰》文为主,其余传记生平寥寥很是简略,《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前两条以儒理教化修德为治世之根本,尽地利则以农耕为国力之本,均赋役则落实具体赋税原则增强国力,擢贤良则注重人材选拔考课循名责实,恤狱讼则慎刑狱宽以待民。不过以上《六条诏书》也只是大纲,具体细则现在不得而知。一代贤相具体改革措施列传中写的只存大略不是很具体

    《周书》卷三十于翼传,令狐德棻在传末评论中批评'...于、李之送往事居,有曲于此。翼既功臣之子,地即姻亲;。。。并兼文武之任,荷累世之恩,理宜与存与亡,同休同戚。加以受捍城之托,总戎马之权,势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卫难。乃宴安宠禄,曾无释位之心;报使献诚,但务随时之义。弘名节以高贵,岂所望于二公。。。'讥讽于翼荷北周贵宠当隋代周之际不能殉节忠义名节有亏,而当时于翼侄孙于志宁当时位居高位,而令狐德棻能不为当时权贵曲笔毫不客气地秉笔直书难能可贵

图片
      “。。。《周礼》一书,其真伪及著作年代问题古今说者多矣,大致为儒家依据旧数据加以系统理想化之伟作,盖托古改制而未尝实行者,则无疑义也。自西汉以来,摹仿《周礼》建设制度,则新莽、周文帝、宋神宗,而略傅会其名号者则武则天,四代而已。四者之中三为后人所讥笑,独宇文之制甚为前代史家所称道,至今日论史者尚复如此。。。宇文泰凭借六镇一小部分之武力,割据关陇,与山东、江左鼎足而三,然以物质论,其人力财富远不及高欢所辖之境域,固不待言,以文化言,则魏孝文以来之洛阳及洛阳之继承者邺都之典章制度,亦岂荒残僻陋之关陇所可相比。至于江左,则自晋室南迁以后,本神州文化正统之所在,况值梁武之时庾子山所谓“五十年间江表无事”之盛世乎·故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此种关陇文化本位之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众,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宇文出于边裔,汉化至浅,纵有政事之天才,宁具诗书之教泽,岂可与巨君介甫诸人儒化者相比并哉,然而其成败所以与新宋二代不同者,正以其并非徒泥《周官》之旧文,实仅利用其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故能收摹仿之功用,而少滞格不通之弊害,终以出于一时之权宜,故创制未久,子孙已不能奉行,逐渐改移,还汉魏之旧,。。。宇文护不依《周礼》立子,而依殷礼立弟,亦不效周公辅成王者,所以适合当时现实之利害也。夫《周礼》原是文饰之具,故可不拘,宇文泰已如是,更何论宇文护乎?。。。盖周礼本其一时权宜文饰之过渡工具,而非其基本霸业永久实质之所在。。。寅恪案:北朝自魏孝文以来,极力摹仿南朝崇尚门第之制(见《魏书》陆拾、《北史》肆拾《韩麒麟傅附显宗傅》),而苏绰实亦即宇文泰不尚门资之论,其在当时诚为政治上一大反动。。。。宇文之改革摹仿周澧托体甚高,实则仅实行其近代识者改革中央政府官制之议,而加以扩大,并改易其名,以符周制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职官》
       陈寅恪论宇文泰苏绰依《周礼》而变革军政大获成功最终灭掉实力远过于己的北齐高氏的内因极其细密,关陇集团的提出更是创举,陈氏之论高于司马光,可以说发《资治通鉴》所未明之理,精微通达之论,其所论隋唐制度之源在于融汇南朝北齐河西三方而成,相反得益于直接继承的北周要少得多。王莽仿《周礼》改革,所行过于迂腐,纲纪大乱终至败亡,武则天依托《周礼》只是文饰并无实质改变,王安石变法称《周礼》大半都是说财赋也是因时制宜,而宇文泰苏绰依《周礼》变革军政如陈寅恪所分析也同样是托其名而行胡汉融合之实,宇文泰苏绰之所以成功应该是他们处于大乱之世,能够因时制宜另起炉灶而建辉煌之业,王安石改革失败一方面是王有些过于理想化,摊子铺的太大,另一方面应该是当时承平日久,人思安逸,要变革远不如宇文泰苏绰所处乱世能够从废墟上重建那样容易
图片 

      对于隋唐政治军事有重要影响的西魏宇文泰苏绰假托《周礼》改革政制以及从西魏到隋唐府兵制的变化研究资料,读完《周书》后参考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以及唐长孺有关府兵制的分析论述。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从多方面细致推论中国文化自西晋永嘉之乱南北分裂后文化的流传保存以及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从而历三百年民族文化大融合而一统于隋从西魏宇文泰苏绰通过府兵制创立关陇集团立足于关中本位制,假托《周礼》变革制度而实际实行胡汉融和策略,最终历隋到唐府兵制和关陇统治集团的延续三百年发展变化,到武则天时期出现变革以进士取材削弱关陇集团势力最终在其孙唐玄宗时期府兵制没落关中本位制不久经安史之乱而逐渐瓦解。这样从南北朝时期政局文化的演变历程陈寅恪通过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多方面细密的考据推论,一直融贯持续到整个唐代制度的变化发展,读后发人深思令人余味无穷。百度词条陈寅恪有关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解释都非常浅显明显认识不够深入,而所录人物评价多是夸誉之词对其学术理性分析不够,汪荣祖《陈寅恪传》评价“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如此浅显评价只能说汪荣祖根本没有理解透陈寅恪三部中古史的深厚意蕴,汪荣祖的这一评价倒是适合陈寅恪晚年最后一部著作《柳如是别传》如汪荣祖所论考据疏证过于繁琐复杂枝蔓横生理论性不强,学术深度理论架构之完美不如其学术代表作中古史三部论稿,中古史三部论稿中考证对于陈寅恪来说只是充实验证其理论的方法,陈氏考据推论也确实极其细密深邃,寻幽探微勾陈索隐的能力令人叹服,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非常深刻的理论脉络,无疑这和陈寅恪留学欧美二十年深受西方史学思想影响有关,这一点迥异于吕思勉为代表的延续乾嘉考据学派风格的传统史家。比较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和陈寅恪著作就明显看得出来这种区别,陈氏著作有一条明确的理论脉络而传统考据只是方法寻找论据史实,以学识渊博而言吕思勉归纳史料严谨细致不亚于陈寅恪,但吕思勉明显缺乏陈寅恪明确的理论架构,吕思勉论府兵制之变也是取陈寅恪之论。唐长孺有关府兵制的论述也同样在陈寅恪论据的基础上展开更加细致一些,不过府兵制只是陈寅恪有关隋唐制度渊源变化中一部分,而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也算是很完善的现代史学论著,但是更多地是一部教科书性质,有关府兵制三百年的源起变化关陇集团的细致分析以及三百年文化的流变发展都比较粗疏,不像陈寅恪的两部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合起来也不过三百多页篇幅,但是绝对称得上规制宏大内蕴深厚,考据细密严谨,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我读过这三部中古史应该有四五遍,这次通读南北朝十部史书,读完《周书》再大致翻阅《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依然收获不浅,陈氏这三部中古史著作确实很有内蕴,也难怪《剑桥中国隋唐史》基本就是在陈寅恪著作的基础上展开的,主编崔瑞德在绪论中将陈寅恪与司马光并列,其实就理论深度而言陈寅恪已经超越司马光很多地方可以说发前人所未发,细思有些论据也不够扎实立论偏颇但是称之为一家之言倒是确论

      《周书》卷四十一庾信传载其《哀江南赋》感家国兴亡沧桑世变,悲凉凄怆慷慨沉着,笔力健拔,后人有赋史之誉。庾信身世飘零,流寓南北,早年文体轻艳浮华,晚年连遭家国之丧寄身北国,愁思郁结风格陡变为沉郁悲慨,笔力雄健,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之评就非常中肯。而《周书》卷四十一明明收录其沉郁悲慨,笔力雄健的《哀江南赋》却依然在传末评论其风格“。。。(庾)子山之文,发源于宋末,盛行于梁季。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为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郑、卫。昔杨子云有言:'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若以庾氏方之,斯又词赋之罪人也。。”完全以其南梁轻艳之体来定性庾信文风,而对其北渡后苍凉健拔之文视而不见,如此评论就完全不公允客观了
浮华轻艳南时体,苍劲悲凉北渡文.
凄怆苦吟枯树赋,江南哀怨最伤魂

     《周书》三册从五月十六日起到二十五日读完,结合比较《北史》相应列传和《资治通鉴》相关编年,由于之前读《北齐书》时结合《资治通鉴》相关编年,而东西魏,北周北齐历史相互对峙交错,北齐于577年为北周所灭,而三年后581年北周就被隋所取代,所以《资治通鉴》相关三四年编年史只用三天读完,还大致回顾了宇文泰高欢开始对峙的一些重要事件,三册《周书》读起来很快,北周名将以贯穿整个北魏的韦孝宽为最,但是这位名将却不是北周统治核心关陇集团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宇文泰的关陇集团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其故旧或亲属,但是阅读这些人传记将略战绩都比不上玉璧之战气死高欢,临死前一个月还扑灭尉迟迥为隋文帝取代北周扫平障碍的韦孝宽
图片 

《隋书》(六册  五月二十七日到六月十二日)


   《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636年(贞观十年)完成,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隋书的帝纪、列传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合称「五代史」。
    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极少,而《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三十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这十志不仅叙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这十志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中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例如《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的等级制度和货币制度;《地理志》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置沿革;《律历志》和《天文志》总结了南北朝以后一百多年来天文学方面的成就;《隋书》的《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我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曾把天下图书分编为六大类,到东晋李充造《四部书目》,始分书籍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吸取其长,正式将各类书籍标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下再分四十小类。这种图书分类法,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
   《资治通鉴》记载隋代(581---618)史事十卷340页篇幅,结合《隋书》《北史》本纪四天读完,《隋书》最有价值超过一半篇幅达千页的十志三四天读完,《隋书》十志以隋为主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由此对南北朝时期各方面典章制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较全面总结,不过翻阅目录《礼仪志》180页《音乐志》百页《律历志》120页《天文志》112页《五行志》50页这五篇不重要的志就占了一半篇幅,基本可以一扫而过不必在意。有价值的《食货志》《刑法志》仅24页《经籍志》二百页《地理志》百页《百官志》90页,五百页中像《地理志》《经籍志》绝大部分属于文献资料属于参考性质,《百官志》也大致如此,这有价值的五志中值得细心去读的应该不会超过两百页。读《经籍志》花了一天多时间,《食货志》《刑法志》都很短一天读完,《地理志》更多的是文献价值。
 图片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只有《宋书》和《魏书》志体比较系统完备,《宋书》和《魏书》相比较《魏书》十志非常粗疏水准明显不如《宋书》八志,而最后的《隋书  》十志则是对南北朝时期的全面总结,另外同时完成的《晋书》十志也不错,《晋书》《隋书  》同时作于唐贞观年间,志体明显看得出时代的延续内容的互补,《晋书》《宋书》《隋书  》十志许多内容相互补充,阅读时相互比较很有价值。《隋书 礼仪志 》和《晋书 礼志 》都作于唐初同时所述时代相连内容互补,之前的《宋书  礼志》也是一体相承内容相接续,《宋书  礼志》详细介绍从三国(还有些内容涉及两汉)历两晋到宋齐的礼制而《隋书 礼仪志 》则承接《宋书  礼志》介绍梁陈北齐北周隋的礼制仪式,很是完备。《隋书  音乐志 》和《宋书  乐志》大致也是这种相互承接的关系。《隋书》的《礼仪志》《音乐志》很明显模仿《宋书  》的《 礼志》《乐志》而成,《隋书  音乐志下 》中牛弘关于历代音乐流变发展以及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化音韵准则的奏议论辩很有文献价值,《隋书  音乐志下 》中对西凉龟兹等西域民族音乐的概述颇有价值,不过《宋书  乐志 》中收集的大量歌谣诗咏有独到价值。同样《隋书 律历志 》和《宋书  律历志》也互为补充,对比参看可知律法历史沿革,《隋书 律历志 上》所载隋代毛爽《律谱》大致内容叙述律谱沿革颇为详尽,文中所载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计量单位律尺的相互比较以及历史变化很有文献价值,同样极有历史文献价值的还有基本重量质量单位的探讨研究。《隋书 律历志 中》有关历代天文律法的记载也很有价值。比较之下《隋书 律历志 》内容远比《宋书  律历志》要详尽完备的多,《隋书 律历志 》和《晋书 律历志 》倒是内容互补详略相合。 《隋书 天文志 》和《晋书 天文志 》都是唐初所作内容互补颇有重合处,可以相互比较参看,有关浑天盖天宣夜三说《隋书 天文志 》分析的更为详尽,有关浑天仪,浑天像,冕影以及天文现象观测的记载更细致完备。比起班固编辑资料而成的《汉书》十志《隋书  》十志的文献价值更高,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详尽总结。
      宣扬谶纬之学附会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的《五行志》,东汉谶纬之学最为兴盛《汉书  五行志》有两百页,而《晋书  五行志》也有120页,《宋书  五行志》130页,而到了《隋书 五行志》只有50页了,鼎盛于东汉的谶纬阴阳灾异之学经历南北朝的衰落,隋代两帝都禁止图谶纬书到了唐代开始逐渐没落

《隋书 经籍志 》开篇总述经籍图书的起源价值,作者注重史书的经世致用无疑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对于孔子大加褒誉。这篇水准极高的序文对于图书的分类从西汉刘歆总括全书划分七略开始,稍晚的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就是依据刘歆七略简化而成。对于稍后的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离散聚合,书籍数量大致的增减变化以及不同时代的分类方法变化都做了极为详细的叙述。曹魏时荀勖四部南齐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都是历代对书籍比较成熟的分类方法,其间历经兵火流离书籍散亡聚合因时而异,到了唐初整理十万卷书籍而在前代分类法的基础上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每一部都分以别类并附以释文叙其大致内容源流变化,经史子集四部之分这种图书分类法从此成为中国书籍标准分类法绵延一千余年直到清代。《隋书》的《经籍志》无疑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书,叙述了自汉至隋凡六百年我国书籍之存亡、学术之演变,是对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隋书·经籍志》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将各类书籍标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下再分四十小类。《隋书 经籍志 》比起粗略大纲式的《汉书·艺文志》无疑更加细致内容也更详实了,尤其是开篇叙述历代图书流变的序文尤其精妙

     《隋书 食货志 》开篇概述历代赋税沿革,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隋文帝大加赞扬而奢靡挥霍的隋炀帝就大加贬斥批判,父子二人为政如此极端对立,开皇大业治乱之巨变的迅速可谓千古罕见足为史鉴。之后从东晋开始分析户口农佃丁役徭赋租调课税粮储制度,南朝相对北朝比较平稳,北齐北周对峙则叙其租调赋税兵制徭役受田法,东西对峙重在安民节俭,对于当时北齐的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叙述的比较细致,对于隋文帝一统天下后开皇之治薄赋轻徭严查户籍的具体措施,还有大力兴建调济丰歉供给长安的仓储制度和运河漕运的修建,而对于隋炀帝还是揭露其耗尽国力劳民伤财的一系列奢靡荒淫好大喜功的败家行为,虽然修大运河对唐以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极大,洛阳的营造对于构建相对于长安的东部中心很有战略价值,但是隋代从隋文帝崇尚节俭的开皇之治盛世到隋炀帝大业时代一系列耗尽国力的政策从而迅速亡国不过十余年时间足以警戒后世。《隋书 食货志 》承接《晋书 食货志 》最后大致论及梁陈北齐北周隋代的货币制度,西汉武帝创始的五铢钱流通价值难以取代。二十页的篇幅相对比较简略,不过《晋书 食货志 》也一样。

     《隋书 刑法志 》承接《晋书 刑法志 》也是时代相接内容互为补充,《晋书 刑法志 》重点在于后汉到三国两晋时期法律变化,优点是收录历代不少有文献价值的奏议论文。而《隋书 刑法志 》则延续《晋书 刑法志 》之后的时代,梁陈北齐北周隋代历代刑法律制比较详尽,只是收录的有关历代律法奏议文论之类的资料不如《晋书 刑法志 》那样丰富。隋文帝为人猜忌不好学,任智为政文法峻刻,偷窃一文钱一升米都要处死也过于严厉刻薄寡恩了。《隋书 刑法志 》开篇概论商周汉魏以来刑法变化颇为精要。
《隋书 地理志 》无疑是西晋以来三百年南北分裂后的第一次全国郡县集中统计,读起来很有些《汉书 地理志》的感觉,据《隋书 地理志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890万户人口4600万,而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1223万户人口5960万,而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虽然经历隋文帝开皇之治的盛世以及盛唐鼎盛的开元天宝盛世但还是不如鼎盛期的西汉繁盛。

《隋书  》阴法鲁校勘过于简略,每卷后释文附注极少,远不如其他史书那样细致详细,对比更方面典籍资料寻幽探微曲尽几微

      《隋书 卷四十九牛弘传 》录其论古今图书流变史非常精要,《隋书 经籍志 》无疑采用其文。传中所附录其明堂规制之论,古今声律之变都很有文献价值,其他传记没有这样详尽

《隋书》卷五十七可知文才高迈如卢思道李孝贞薛道衡李德林等都出自北齐,北周文彩风流不如北齐,高欢北齐继承了北魏文化主体。《隋书  艺术传》卷七十八张胄玄传载其论历代历法很有文献价值。

“高祖性严重,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尝谓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帝又惩周室诸王微弱,故使诸子分据大镇,专制方面,权侔帝室。及其晚节,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 臣光曰:昔辛伯谂周桓公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嬖子配嫡,大都偶国,乱之本也。”人主诚能慎此四者,乱何自生哉!隋高祖徒知嫡庶之多争,孤弱之易摇,曾不知势钧位逼,虽同产至亲,不能无相倾夺。考诸辛伯之言,得其一而失其三乎!”《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势钧位逼,虽同产至亲,不能无相倾夺。。。“司马光之论可谓一针见血,隋文帝开皇盛世,二十年克勤克俭轻徭薄赋国富民殷,隋炀帝即位十年之间败尽基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极其精准地道出国家兴衰的关键,隋炀帝虽然颇有才智,但是荒淫奢侈,穷奢极欲,耗尽国力,真可谓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陈叔宝死他谥其为炀,但是不久就继其后尘真是绝大的历史讽刺。历史学家都喜欢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隋炀帝和王莽不大一样,王莽承西汉末期衰颓之势,颇思振作很有些政治改革家的风范,只是求变太过导致大乱,隋炀帝承隋文帝开皇盛世好大喜功,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以天下奉一人之欲,不亡国才怪,所以我同情王莽却是毫不怜惜隋炀帝。汉武帝同样是开疆拓土,大伐四夷,但是汉武帝用人得当,加之雄才大略所以能成其功,再看隋炀帝所用之人自己所行之事,很多都是悖逆荒谬之极,后世史家为了标新立异,突出其开通大运河,儒家气质很浓好文艺广集图书,开科举,任用南方人材试图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垄断,以此为其翻案实在是矫枉过正,以偏概全.《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杨广颇有些回护,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为以后唐帝国关中的稳定打下良好基础不假,不过大运河起始于其父励精图治的隋文帝,至于生活作风则与其父的克勤克俭截然相反,好大喜功崇尚奢华西巡北上南下都是穷极国力耗尽民力,从隋文帝到隋炀帝再到唐太宗唐高宗征伐高丽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尤其以隋炀帝百万之众伐高丽惨败而归这一役无疑是隋炀帝国势颓败的转折点。《隋书》对隋炀帝的评论过于贬低,司马光对其父沿袭《隋书》的褒誉对于隋炀帝不做评论只是通过记载其斑斑劣迹而明示其为人。而《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杨广却是捧得过高过于夸大其修运河洛阳振兴儒家文化,他的父亲隋文帝从《隋书》到司马光再到《剑桥中国隋唐史》都是一致的肯定,除了为人过于猜忌不读书易怒好行小道权术外称得上是位难得明君。
图片 

   《北史》(十册)


   李大师、李延寿父子合著的《北史》主要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570-628)隋唐之际人。他熟悉前代历史,又长于评论当世人物,青年时代就产生了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史的志向。但他着手做这件工作时,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条件的变化,又曾一度中辍了这件事。当他再次获得从事于此种撰述机会时,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贞观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其子李延寿如同司马迁一样继承父志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而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参与修撰《五代史志》的工作,便得以广泛阅读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朝正史,于是正式开始撰写《南史》《北史》。除八朝正史外,李延寿还参考各种杂史一千余卷,历时十六年,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撰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据说唐高宗还为《南史》《北史》写了一篇序,可惜这篇序文早已失传。李延寿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改写、补充和删节的过程,《南史》《北史》也确实做到了删繁就简但是同时也删除了今天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极其重要的奏疏论议文章书信之类。南北朝八书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仅占原书卷数三分之一。这是李延寿“删落酿辞”、“叙事简劲”的长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称赞《南史》《北史》“叙事简劲,比于南北正史,无繁冗、芜秽之辞”,堪为“近世之佳史”,并认为陈寿之后,只有李延寿可以与之相比拟。正因为如此,“二史”比“八书”流传广、影响大。北宋以前,“八书”中有的颇多散失,而“二史”却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是最好的证明。《南史》《北史》一大优点就是李延寿整合八书按照家族谱系来编集列传,这样就使得分散的八书列传分类更加系统,研究南北朝三百年历史来也就更加方便。另外一大缺点如其自序说他补充的史料很多出于当时的“杂史”,即所谓“小说短书”,故事性较强,且多口语材料,增补入传,掺入了大量神鬼故事、谣言谶语、戏谑笑料,这又是它的严重缺点,宣扬祥瑞灾异、神怪荒诞之说方面比起南北朝八书更加严重
     《北史》主要用来对比阅读《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相关列传。五月二十七日到六月十二日读完《隋书》,从今年元旦起到六月十二日通读完《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这十部唐以前南北朝史书,同时差不多翻来覆去地参考阅读了两遍《资治通鉴》这三百年南北对峙编年史。
《北史》来护儿传叙其家世源流比《隋书》要详尽细致,传记也比《隋书》内容增加不少。
     南朝以王谢袁萧为望族代表,北朝则以崔卢李杨裴柳韦为望族,北朝门第最盛人才辈出的还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也不乏人才,范阳卢氏多为清贵,弘农杨氏,赵郡李氏都颇有人才,京兆韦氏和河东裴氏则颇有名将,尤其是韦孝宽韦睿裴邃等人,这一点和南朝王谢等大家多为清贵文臣大不相同,北朝士族中人才最盛的莫过于清河崔氏,弘农杨氏北魏后期孝文帝时杨播兄弟一门贵盛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可谓权倾一时贵盛无比,大概只有周隋之际的于氏才能相比,不过论门第悠远根柢深厚却是远不如弘农杨氏,杨愔杨素都是才气横绝一时之英,范阳卢氏北魏后期以来也是人才辈出不过多为清贵文士有些类似于齐梁以来王氏,京兆韦氏人才到北朝后期周隋之际渐盛多以武功名世最杰出的莫过于韦孝宽,荥阳郑氏也类似于范阳卢氏不过威望不及徒有清贵之名,河东柳氏门第虽高但北朝不见杰出人才,倒是南朝的柳元景柳世隆柳仲礼都是名将相比之下南朝柳氏更盛,太原王氏南北朝时期人才不盛枝系单微远不如渡江南下的琅玡王氏那样兴盛,在北方也不如崔卢李柳裴等兴盛不过入唐以后人才渐盛而琅玡王氏逐渐式微,赵郡李氏北朝人才不如陇西李氏归顺北魏后孝文帝时李冲等人贵盛一时,不过陇西李氏归顺拓跋焘后也只是如同弘农杨氏杨播兄弟一样只是一时贵盛绵祚不久,若论宗系之茂根柢之深厚就不如赵郡李氏那样发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李顺一时之选才具逊于崔浩,到了北魏末期李元忠也是一时俊才,赵郡李氏高才不多不过枝叶茂盛宗党兴旺入唐更盛,相反南朝以王谢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入唐以后逐渐式微。而北魏世家以于栗磾家族为代具贵盛于隋唐,于氏以军功起家外戚得权贵盛于整个北魏之后在王朝换代乱世中又善于处世历经北周入隋而不衰,到了隋末唐初于仲文于志宁又分别以文武才具贵显,这和南朝四大望族之一的兰陵萧氏有些类似,萧氏靠着宋武帝刘裕继母外戚起家萧道成最终篡位萧氏因此历经齐梁皇族而大盛,之后萧氏在梁陈之际以北周傀儡政权而存在到隋代,因此又以外戚而辗转入唐不衰,这是萧氏得以避免和王谢等南方望族入唐后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时期兴盛的门阀士族其实也是因于当时权势同样如果后世不能巩固也会逐渐衰落,像东晋时期红极一时的庾亮一族起家就很卑微,不过东晋时联姻皇室因此身家陡贵,而到了刘宋以后也就逐渐衰落,褚渊一族也差不多,兰陵萧氏拔起于刘宋时期也就是因为萧氏是刘裕继母因此萧道成萧衍之父都依次靠刘宋外戚发家兴起,这一点北朝士族大家也是一样东汉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在汉末大乱三国时期就人才不济逐渐衰落,到了北魏后期杨播兄弟才贵盛一时,而汝南袁氏则一蹶不振人才不继士族门阀地位不再,像北魏因军功而起的于栗磾家族就通过外戚联姻而且在改朝换代之际总能把握时机保持权势,所以从北魏到北周隋唐始终保持士族地位,而且随着地位稳固文风渐盛像入唐后的于志宁就是典型代表。门阀世族起于东汉党人名士,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巩固其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达于鼎盛,当时权势很重要,像东汉三公辈出的杨氏袁氏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渡江以后就默默无闻了,琅琊王氏也是西晋时期兴起东晋渡江后更是盛极一时,而陈郡谢氏则是西晋无名渡江后才兴盛无疑是典型的依于当时权势,而王谢两家在入梁以后虽然门第较盛但是明显人材不继开始衰落,入唐后也就基本盛况不再,而兰陵萧氏则依靠是杨隋李唐外戚权势不堕入唐保持兴盛,随着北方一统南方结束南北分裂后南朝士族衰落而依靠权势北方士族在唐代兴盛居于主导地位,不过从武则天提高科举制取士的地位后,寒门庶族对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形成挑战,像南朝那样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垄断现象就逐渐削弱盛况不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