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多半遇到了“抠门”的父亲

 布衣粗食68 2023-10-11 发布于湖南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最难的是育儿经。

孩子没有教育好,不管祖辈如何努力,都是瞎折腾,到头来还得功亏一篑。

可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很多父母都伤透了脑筋。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

一个孩子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和父亲的日常习惯关系很大。

如果孩子长大后没有出息,多半是遇到了非常抠门的父亲。

01

父亲抠门,是格局太小的体现。

说起男人抠门,我们很快会想到“周扒皮”之类的地主,他们想尽办法克扣长工的工钱,又压榨长工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一些不良地主,他们对外人抠门,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大方得很。因而他们的教育,还不算很失败。

若男人对外人、家人都抠门,孩子的教育就显得“不大气”了。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了一个叫过善的父亲,生在汉朝末年,家住许昌。

过善想尽办法把钱留住,然后购买土地,一步一步成为了本地的富人。

他抠门到什么程度呢?

文中描述,一辈子都没有穿新衣服,吃一样美味的饭菜;附近的小景点,他都不去,从未请亲戚朋友吃饭。家里有仓库,里面放着金银财宝等,仓库的钥匙,从来都在就的身上。回到家,就会拿起算盘,计算收入和开销。

辛苦了半生,他把儿子过迁养大了,但是过迁却不学习父亲的抠门行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应该享受一番。

过迁学会了撒谎,向父亲要钱;学会了偷盗,悄悄砸开了仓库的门。

最后,父亲责怪儿子败家,儿子厌恨父亲小气,翻脸了。儿子打了父亲,然后逃到外地去了。

从当下的社会来看,父亲抠门,体现了两种格局。

一是父亲的收入很低,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得不抠门,否则一家人的吃喝都保不住。

二是父亲把应酬、读书、买房等,通通省去,一门心思就是赚小钱。

心都掉进了钱眼里,要培养出大气的孩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顺着父亲的做法,我们能想到“抠抠搜搜”之类的词语,其行为只能让孩子很自卑,被人瞧不起。父亲对钱的认知,导致孩子失去很多的发展机会,比方说,社交、上大学、投资等。

02

父亲抠门,是错误的治家方式。

《增广贤文》里说:“吝啬之父,必产奢男。”

在古代,父亲想办法抠门,留住钱,是给儿子用的。

儿子拿着父亲的钱,觉得一辈子都能不劳而获,从而走上了败家的路。

在小说《活着》里,福贵的父亲省吃俭用,然后把钱财留给福贵。

福贵从小就游手好闲,从而结交了乱七八糟的朋友,有了抽烟、赌牌等恶习。

最后,福贵把家里的房子、土地都输掉了。父亲被活活气死。

真正靠谱的治家模式,就是另一句古话:“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

西汉有个叫疏广的人,博学多才,还做了官。

他辞官之后,回到老家,请同族的人喝酒,救济穷苦的乡亲父老。

子孙看到他手里的钱不多了,就劝说:“为什么不多留一些钱,买土地和房产给子孙呢?”

疏广说:“家里有老屋,还有几亩薄地,这就是子孙生活的依赖。若是子孙有用,就能把家业做大。若是我留下钱财,子孙互相争夺,个个游手好闲,这不是害人吗?”

后来,父老乡亲都感激疏广的仗义,都来帮助他家,子孙也很努力耕种,家庭越发兴旺。

对比一番,那些大方的父亲,反而能够让子孙自强自立;抠门的父亲,钱财留在自己手里,但是败在子孙手里。

父亲是一家之主,要治家,就得考虑到“富要过三代”的问题。

给子孙留下的东西,不应该是钱,而是好的家风,做人的品德,好的人脉关系,对社会的认知。

03

好的家庭,通常是母亲很抠门。

我们都认同一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能弄丢。但自古以来,类似的行为,更倾向于母亲。

看过《了凡四训》的人就知道,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父亲,是比较大方的,常常请亲戚朋友喝酒,对家财管理也不太上心。

袁了凡的母亲李氏,当起了大管家,把家里的钱财算得清清楚楚,也会从小处去省钱。比方说,儿媳要做棉衣,李氏作为婆婆,就指点一番,建议在棉衣里加入麻,减少成本。

尤其是袁了凡的父亲过世之后,母亲李氏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在勤俭节约上,下了很大功夫。

《了凡四训》里说:“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

好的日子,是未雨绸缪的;是富贵的时候,能够想起穷困的,常常警示自己。可见,母亲的抠门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女人唠唠叨叨,男人沉默;女人抠门,男人大气......这样的管家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管用。

04

作为父亲,在家就得有男人的气概,而不能像个女人,每天婆婆妈妈。

当然,父亲不“抠门”,不能说每天都大手大脚花钱,总是和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更不是在家里,耀武扬威。而是懂得大是大非,能够狠狠赚钱,高瞻远瞩。

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父亲,要记住,你是国王,要有王者归来的风范。

好父亲,赚钱有方法,花钱有尺度,爱子有格局。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