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毛主席诗词注解》14 十六字令三首(第58页)
2023-10-11 | 阅:  转:  |  分享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这三首词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红军在长征中越五岭,跨乌蒙,翻雪山,过六盘,经过了无数的高山峻岭。毛主席在长征时期的诗中,多次写山。这三首词以山为题材,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从三个不同角度描绘山的形象,借以歌颂红军的英勇坚强。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①三首词都没有题目,但每首都以“山”字开头,“山”也就兼代了题目,并把三首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组诗。第一首写山之高,表现红军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英雄气概,描绘了红军奋勇前进的雄姿。第二首写山之大,表现红军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使人想见到红军英勇激战的雄壮场面。第三首写山之坚,表现红军肩负民族解放重任的顶天立地的伟大形象。三首词格调雄浑豪放,想象奇伟丰富,比喻生动,语言简洁。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民谣“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是形容山极其高峻,难以跨越。红军翻过“离天三尺三”的高山,不但没有低头,没有下鞍,反而快马加鞭,一跃而过,表现了红军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英雄气概。“快马加鞭”四字,使凌厉奋迅、一往无前的红军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惊,惊奇。回首,回头。“惊回首”三字,含义深永。红军快马加鞭跨越高山的时候,并不感到山高,跨越以后回头一看,才大吃一惊,原来山是这样的高,几乎和天相连了。这一惊,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红军战胜困难后的喜悦自豪心情。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澜, 波浪。从高处远望,千山万岭绵延起伏,象江海里翻腾的巨浪。这里象征红军北上抗日,挽救祖国,解放人民,进行翻天复地的革命,具有“倒海翻江”的威力。

奔騰急,万马战犹酣──犹,还,仍然。战犹酣,战斗正处在激烈的高潮中。群山起伏,好象千万匹在激战中奔腾的战马。这句连上句用了两个比喻,表现群山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使我们联想到红军英勇战斗的生动情景。静止的群山,在毛主席笔下被描绘得无比活跃,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战斗激情。

山,刺破青天鍔未残──锷,音e (饿),锋刃。这两句形容高耸入云的山峰象锋利无比的长剑,刺入青天,而锋刃没有丝毫损伤。“锷未残”, 表现红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敌军围追堵截,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革命斗志决不稍挫,反而愈战愈强。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天欲堕,天将要塌下来。赖,依赖。拄,音zhu (主),支撑。拄其间,支撑在天地之间。这两句表现红军肩负革命重任。当时中国正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国民党反动派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红军才能挽救祖国,解放人民,完成项天立地的革命事业。







































━━━━━━━━━━━━━━━

①《毛泽东选集》九七五頁

━━━━━━━━━━━━━━━━━━━━━━━━━━━━━━━

注:本文为《毛主席诗词注解》第十四篇(第58~60页)。

《毛主席诗词注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于一九七二年五月

编写,江苏师范学院教育革命组于一九七二年十一月翻印。

━━━━━━━━━━━━━━━━━━━━━━━━━━━━━━━























4









献花(0)
+1
(本文系春云出岫首藏)